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数学课堂在“追问”中不断深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数学课堂在“追问”中不断深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追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一学习内容或某一问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层层深入的提问,促使学生不断拓展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智慧的追问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度把握,对于揭示知识的本质,拓宽思维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以一个教学片段为例,品析其追问的价值。

案例: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一道练习:

在方格纸上画两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使它们的面积都与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画。

2展示学生的几份作业:①

(1)师:刚才老师从作业中发现了三种不一样的答案,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

学生一致认为作业①是正确的,作业②、③是错误的。

师(追问):为什么①是正确的?

生:因为①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原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相等,所以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相等。

师:是啊,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宽相等,它们的面积就一定相等。看来大家都能通过比较底、高与长、宽来判断面积是否相等了。

师:作业②、③为什么是错的?

生:②、③中平行四边形底、高与长方形长、宽都不相等,面积就更不可能相等了。

师(追问):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都不相等,面积就一定不相等吗?

在片刻的安静思考后,一双双小手陆续举了起来,学生又补充了底为3,高为5;底为1,高为15和底为15,高为1的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与长方形面积相等?

生:因为它们底乘高的积都等于15。

师:是啊,平行四边形面积也就是底与高的积等于15,它的面积就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

(2)学生呈现大功告成,松懈之势。教师微笑着轻声追问:还可以再画出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比如底和高不全是整数呢?

有学生似有所悟地插话:是呀,怎么光想着是整数呢!

学生再次兴奋起来,又纷纷画出了:底和高分别为7?郾5和2;2和7?郾5;2?郾5和6;6和2?郾5;10和1?郾5;1?郾5和10的平行四边形。

师(追问):如果不画图,谁能用一句话表达出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相等?

生:只要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积与长方形面积相等就可以,形状可能是各式各样的。

……

平平常常的一道习题,在教师几次巧妙的追问下,于平淡处起波澜,让学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思考过程,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尽显数学独特的思考价值与魅力。

1?郾认识在“追问”中逐渐清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引导学生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相对简单的、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方法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为本课的探索活动提供基本思路。例2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让学生明确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例3着重探索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面案例中的题目正是在学习这三道例题后的初步运用。一开始,学生只画出了底为5、高为3的平行四边形这一正确答案,而且仅仅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宽是否相等的角度评判它们面积相等与否。学生的答案,不仅暴露了其解决问题方法单一,还可以看出学生受新课教学过程的影响,对转化过程印象深刻,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认识处于直观形象的“原始”识记阶段。“为什么作业(1)是正确的”这一追问,顺应学生的思维,先肯定了同学们思考的正确性,巩固了底、高与长方形长、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紧接着的第二次追问:“底、高与长、宽都不相等,面积就一定不相等吗?”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在不同思路的碰撞、沟通中,学生渐渐摆脱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对平行四边形的干扰,感悟到可以直接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思考,触及了知识的本质,对公式本质的认识逐渐清晰。

2?郾思维在“追问”中不断发展。数学教学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停留于寻找习题的正确答案,而是在学生列举了各种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想松一口气时(许多课堂也大多到此为止),教师再次追问:“还可以再画吗?比如底和高不全是整数呢?”这一问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有了这一步步深入的探索之后,教师水到渠成地抛出了“如果不画图,谁能用一句话表达出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相等”这一追问,引导学生从具体数字的思考,上升到对两类图形之间关系的把握,并进行抽象、概括、提升,使得解题活动不停留在经验、模仿的水平之上,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再概括,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追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跟进教学过程的追问,有时是教师别有用心的“误导”,留给学生反省的机会;有时是画龙点睛的点拨,让学生“幡然醒悟”;有时是另辟蹊径的引领,让学生“路转溪桥忽见”。智慧的追问,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清晰、恰当把握;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知识点的了然于心;源于教师对教学的深刻领悟;源于教师的用心与智慧!

作者单位

福建省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