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普及到均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普及到均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自从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国检以来,陇原儿女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不断努力,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已从普及向县域内的均衡转变。近年来,全省各地特别是将迎接国家验收的10个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途径,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好学”。

学校标准化建设:夯实均衡发展基础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让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如今,无论是在兰州市安宁区还是酒泉市金塔县,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一幢幢教学楼拔地而起,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配备到位,教室窗明几净,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美丽的校园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实现“普九”的基础上,我省各地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在学校标准化建设、薄弱校改造等方面下狠劲、施重拳,夯实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安宁区将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关键之一。2012年,区财政对教育经费拨款达到13488万元,相继高标准完成长风小学等6校校安工程等。在新建的长风小学校舍中率先使用抗震橡胶隔离支座,有效地提高了抗震设防震级;新建的滨河小学室内窗户全部采用先进的断桥隔热技术,营造出了无噪音、无干扰的学习环境……2013年,区财政列支专项资金2248万元为区属学校配齐了各类教育教学设备,使各校全部达到了兰州市标准化学校设备配备一类标准要求,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

而金塔县则紧紧围绕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先后投资3.2亿元,完成了县第三中学、北苑小学新建,以及县第二中学、县第四中学扩建等120多个教育建设项目,新建校舍面积17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2万多平方米,全县所有中学和乡镇小学全部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餐饮中心和体育运动场,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

与此同时,其他地区也在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变着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面貌。

临泽县将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近两年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维修改造和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及城区学校扩容改造,所有寄宿制学校全部建成师生餐厅、教师周转房,全县三年级以上班级实现了交互式一体机或电子白板全覆盖,3所初级中学全部建成标准化的实验室、仪器室及各种功能教室,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民勤县通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育城新建学校工程”、“薄弱学校食堂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实施,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建成校舍14万平方米,新建11所中小学食堂,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16所,建成幼儿园校舍1.4万平方米。

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华亭县近三年来累积投资3.6亿元实施了9个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11个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4个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金川区在全面完成“一无两有六配套”的基础上,又为城乡全部中小学配备了高标准的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心理咨询室、音体美教室等,全区城乡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率达到100%。嘉峪关市近两年投资约5.5亿元实施了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学校建设工程、绿茵操场铺装工程、校舍安全改造工程等,对全市所有中小学与幼儿园的教学楼、操场、食堂进行全面改扩建……

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办学硬件上的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学生也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资源。

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均衡发展落到实处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仅靠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的改造,还远远不能解决均衡发展的“短板”,合理均衡配置各种资源显得更为重要。

为了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软实力”,均衡配置城乡师资,解决农村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近年来,各地区都建立了教师交流机制,通过轮岗交流、下派支教等方式,扶持薄弱学校发展,为农村学校注入优质资源。

嘉峪关市作为我省首批迎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的地级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7所,在校学生25128人。市教育部门于2005年制定出台了《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交流的意见》,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和学校对口支教制度。2013年,则予以进一步完善,实行城乡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和教师城乡、城区交流制度。选派城区学校骨干教师或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骨干教师进行校际协作交流;选派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培训……2013年,就有62名教师、12名干部在嘉峪关城乡学校之间流动,城里老师下乡“送宝”,农村老师进城“充电”,这有效破解了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难题。

不仅是嘉峪关市,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也在我省其他多个县区实施着。

金塔县将城乡教师交流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新上岗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农村学校制度,并为教师交流划出了“硬杠杠”:新招录的教师必须先到农村学校任教,5年内不得调入城区学校工作;城区学校要选派45岁以下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农村学校支教,支教期为2年。优化配置城乡师资,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着力把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

而临泽县则采取了中心小学以上校长(副校长)聘任交流、农村小学校长竞聘交流、教育联盟教师平行交流、城乡教师支教、跟班交流、跨学区教师调整交流等多种交流形式,实现了师资交流常态化。仅2013年,交流人数就达到358人,交流比例占全县教师的19.1%。

与此同时,民勤县实行了县域内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教服务制度,要求任优质学校校长须有在薄弱学校任中层以上管理人员3年以上经历,任薄弱校校长须有在优质学校挂职顶岗学习1年以上经历。2013~2014学年度,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任职人数达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教师城乡、校际交流463人,占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总数的15%以上。

另外,其他地区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华亭县实施了“双百双十”计划,建立起了“能进能出、能城能乡”的教师交流机制;金川区采取城乡学校对口援助,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以名校引领、弱校帮扶、联片教研、名师带徒等形式,开展了多层面的交流活动……

加强教师交流,已成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教师流动加快了,优秀的教师大家共享,学校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白银区某联盟校一位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在注重加强教师交流的同时,联盟办学、组团发展也成为诸多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宝”。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三面环沙的民勤县以教学水平较高、办学实力较强的城区中小学为依托,组建了5个小学学校发展联盟、3个初中学校发展联盟。通过“统筹、互通、共享、交流”, 推动城乡教育资源集约利用,实现教育信息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素以“铜城”闻名遐迩的白银区则按照学制相同、风格相近、地缘相邻的原则组建了7个“教育发展联盟”,以强校带动弱校、以城市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强弱互补,共同发展。

在“十里桃乡”的安宁区,区属小学被划分出五个教学片区,每个教学片区则由3~4所城乡学校组成,实施连片办学名校示范带动工程。

联盟办学、组团发展的做法也在嘉峪关、临泽等地被实践着。嘉峪关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启动实施了“学校发展联盟5321工程”;临泽县在教育发展联盟内实现了教育、教研、教师资源共享共用;金川区所有区属学校与金川公司总校建成城乡交流合作学校,打造了金川教育联盟……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不是“削峰”,而是“填谷”。通过联盟办学,发挥优质校的引领带动作用,薄弱校不再“孤军奋战”, 城区学校、城乡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缩小,“填谷”作用明显。

校园文化建设:深化均衡发展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是否能体现出均衡发展的问题,也是育人的一项重要环节,甘肃省首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接国家验收的10个县区都把校园文化作为深化均衡发展内涵的抓手,以校园环境建设为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为内涵,全力打造 “文化校园”、“特色校园”,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以校园文化建设促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庆阳市西峰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自2005年以来,西峰区在全区中小学系统开展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开发“晨诵、午读、暮省”校本课程,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目前,诵读活动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背经典、写经典、画经典、唱经典、诵经典、演经典活动异彩纷呈,“局长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同时,西峰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建立起了乡村少年宫,各学校设置了儿童画室、书法室、围棋室、剪纸室,组建了舞蹈团、合唱团、武术社团等,独轮车表演、竖笛吹奏、国学操展演、韵律操展示……大课间活动多姿多彩。一些学校还把泥塑、剪纸、刺绣、戏剧等民俗艺术搬进学校、课堂。经典诵读、大课间活动、艺术教育等已成为西峰区的特色教育品牌,引来了无数人的关注。

而华亭县按照“一校一品味、一校一特色”的要求开展校园特色创建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了“快乐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民俗校园”等多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涌现出了一批特色学校。各学校组建书法、绘画、舞蹈、剪纸、摄影、手工制作等兴趣小组,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长,“综合+特长”的教育模式已在全县各学校全面推开。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开设地方特色课程,剪纸、刺绣、泥塑、曲子戏等民俗艺术走进了校园,进入了课堂。

作为民族地区,阿克塞县把哈萨克民族传统体育、艺术、礼仪等优秀民族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幼儿园到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开设民族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举办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学习、鉴赏、表演、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了音乐教室,配置民族音乐器材和现代音乐器材,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从2012年开始白银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动教育内涵发展”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年”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对教育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改变“千校一面”和“万人一貌”的局面,努力打造“校校精彩、一校一品”的本地教育特色。为配合活动的开展,将每年5月定为中小学艺术活动月,组织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学生喜爱的文体活动。

民勤县提倡“一校一特”、“一特一品”,主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德育工作示范学校、现代管理示范学校等五种类型创建特色学校。临泽县主打“阳光教育”品牌,塑造“阳光心态”,培育“阳光团队”,开展“阳光体育”,全力打造师生精神家园,提升校园发展内涵和办学品位。金川区实施以“和雅校园、温馨教室、经典阅读、活力社团、阳光学生”五大项目为核心的新校园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将“打造一所学校,形成一个亮点,彰显一种特色,引领一方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积极倡导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梯队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金塔县面对寄宿学生多的实际,完善了寄宿制学校生活服务设施,建成影视放映、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科学探究、棋艺展示、手工制作、报刊编辑、种植养殖共8大类180个学生课余活动场所,实行超市化课余活动管理模式,构建起了学生“全员参与、自我管理、自由选择、合作互动、娱趣共享”的寄宿制学校课余活动大格局。

在阳光体育和“体艺2+1”活动中,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种体育艺术活动。嘉峪关市全面实施了“体育、艺术2+1项目”,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主题对局属25所中小学大课间活动进行督查,53项自创、自编的大课间运动项目脱颖而出。

保障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农村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问题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确保教育公平,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弱势群体的教育得不到保障,就谈不上教育均衡发展。为此,各县区出台相关措施和规定,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得到公平的教育。

兰州市安宁区由于地处省会城市,外来人口较多,为了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安宁区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特困生就学、残疾儿童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落实了同城同等待遇。去年,安宁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0863人,而外来流动人口子女370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4 %,接纳率达100%。同时,保障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

白银区根据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和分布情况,适时扩大城郊学校办学规模,新建了区八小、区九小、武川新村学校,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全区教育发展规划,区财政全额保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目前,白银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入学儿童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约占19%。同时,积极开展“春蕾计划”“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做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加大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帮扶力度,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2013年全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2.4%。

金川区坚持“两个为主”方针,将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全区最大的民生工程,投资8500多万元新建了金川区第二小学,彻底解决了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严禁择校生,严控班容量,为农村学生、贫困学生、进城务工子女开辟“绿色通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同城同质的教育。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民勤县把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实施留守学生教育关爱工程,建立了“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学生服务格局,建立留守儿童之家16个,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体系。发挥寄宿生生活辅导员的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强化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不因经济贫困和情感缺失而失学,使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金塔县健全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特殊学生等弱势群体关爱体系,建立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普查登记制度。建立健全了贫困学生档案,认真落实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等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为了改善“留守学生、单亲学生、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012年,华亭县启动了“千名教师帮扶万名学生”活动,通过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经济援助等方式,把智力帮扶、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困生、留守生、单亲生、贫困生等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教师培训:以师资均衡促教育均衡

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的核心,教师的问题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县区以紧缺学科教师引入、教师培训为核心,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提高师资水平,从而达到强师能、促均衡的目的。

安宁区在师资建设中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宗旨,深入开展“明师德、正师风、精师能、铸师魂、树形象、展风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青年教师“入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金城名师“送教课”、全区教师“大备课”等活动。实施“三名双十双百优”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人才,评选年度“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楷模”,培养省、市、区级骨干教师。以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为龙头,通过联片办学、辐射带动的办法,以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师德修养和专业成长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素质。

而华亭县以“扩量提质”为基本思路,通过招考、聘任、交流、培训等途径不断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凡进必考”准入制度,近三年招考中小学教师188人,解决了部分中小学学科教师短缺问题。2013年县上又提出了“双百双十”计划,每年由城区学校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选派100名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培训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周;农村学区学校之间每年互派10名教师参与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建立起了“能进能出、能城能乡”的教师交流机制,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白银区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工作,加强师资队伍的有效管理、长效补充、培养培训、交流结对帮扶和鼓励关爱等“五个机制”建设,大力提升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水平。从2012年开始,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行动,从教学设计、教学表达、教学测评、教学研究、教学专业技能、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等六方面入手,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为了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对通过在职学习方式取得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学校按照学费的50%标准予以补助。

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做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嘉峪关市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个周期的分类分层分岗培训计划,加强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力度。一年来,计划投入培训的经费共计100万元,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校长和教师1500人次。民勤县制定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长期规划,落实每位教师5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任务。加强音、体、美、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培训,重点开展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为全县中小学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注重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工作,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和“传、帮、带”活动,依托“英特尔未来教育”等项目培训并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每年培训教师2500多人次。

为了达到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均衡,金川区对新进教师实行“三三制”,即新进教师中三分之一直接分配到农村,三分之一挂靠到城区学校两年后再到农村学校,三分之一分配到城区,采取农村学校先挑、缺编学校先挑、薄弱学校先挑模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四个优先”的激励政策,即在教师职称评定条件中,要求有农村工作经历两年以上,实施评聘分离政策,进城教师实行高职低聘,鼓励中高级职称教师留在农村;在每年各类评优奖先中,尽量向农村教师倾斜;在国培计划中,优先安排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