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告盯梢战中的防守反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告盯梢战中的防守反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的产品卖198元,我的产品就打出“原价198元,现价128元”;你的产品是整版广告,我的盯梢广告仅有1/4甚至1/8版!对手“盯梢”速度之快,充分说明这是报复!

Y产品被盯上啦!

刚上班,正在策划部翻看报纸的郝经理,突然喊出声。

怎么啦?谁盯上了?几个人纷纷围了上来。

相同的标题,相同的概念,相同的产品功能,还有相似的产品名称,最令人恐惧的是:X产品卖出了更低的价格。而且,尽管x产品的广告版面很小,但是它像狗皮膏药似的黏住不放。

这是要死磕呀!你看价格,完全在混淆视听!我们的Y产品每套卖198元,而x产品却说原价198元,现价128元!

郝经理没想到,对手的拦截动作如此迅速!公司的新品种刚上市就被对手的广告盯梢。这完全是对手的报复!

A盯梢B:在手忙乱乱中回击

盯梢者的奇正之兵

郝经理所在的A公司,原是S市的一家广告公司,看到媒体资源丰富,干脆自己成立一家商贸公司,借势几个医药保健品。两年来,整体成绩还算不错。

不过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医药保健品行业加强了监管力度,广告审查越来越严,这对以广告炒作产品为主的A公司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比如原来主打的补肾产品,现在别说炒作了,就是上品牌广告也很难。于是,公司只能苦苦寻觅便于下手的新品种。

去年下半年,公司了一个治疗便秘的保健品T。由于报纸广告监管极严,于是主投电视广告,可年底几个省台因为广告审查松懈被重点整顿,随后T产品专题片不断被要求修改,改来改去,打打停停,广告费花了几十万,修改后的广告却几无销售力,市场一片惨淡。

这时B公司的M产品杀了进来。A公司的T产品与B公司的M产品是同类产品,M产品以报纸广告宣传为主。据业务员终端调查信息显示,M的销量很好,许多终端的销售额超过了T产品。

“要不我们也改投报纸?”这个提议得到了A公司全体响应。尽管平媒广告监管很严,但比起监管同样严格的电视来说,实践证明前者的优势更大一些,因为报纸广告在投放的时间、节奏上可控性强,广告内容的修改更灵活。

最后郝经理确定,A公司T产品有价格优势,在目前市场销售不利的情况下,T产品应充分发挥价格优势,在市场上实行盯梢战。便宜的价格,再加上有力促销,即使小投入也足以把市场抢过来。

所谓盯梢战就是盯住一个畅销产品或广告投入太的产品,实行贴身跟随。对方大做广告时,自己以小投为主,但产品售价一定要极具吸引力。

T产品被定位为公司的盯梢炒作品种,那么公司的赢利从哪里来?赢利来自Y新品。

Y产品的卫视广告铺天盖地,交由A公司操作本省,正是看中了A公司在当地的媒体优势。双方一拍即合,Y当即被A公司定为其2008年的拳头产品。

一边是T,小成本杀出血路、带来销量;一边是Y,悄悄赚钱、带来利润。2008年新春伊始,一奇一正两个产品,携手冲向市场。

黏住了

在周二《××晚报》上,B公司的M产品像往常一样,刊登着半版广告。与往常不同的是,T产品的四分之一版广告赫然紧排其后。

概念类似,标题相似,产品类似,目标人群相同,同为胶囊剂型,且功能几乎一样(在消费者看来没有多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价格,前面广告中M产品的售价为29.8元/盒,而后面广告中T产品售价仅为12.5元/盒,而且还有买10赠3的优惠。

尽管没什么新、奇、特的策划,打低价也属于很平常的招式,可在对比效应的影响下,盯梢的神奇作用迅速显现。试想,二者都是新产品,双方的品牌影响力、品牌忠诚度都还没有形成,这时消费者会买谁的呢?他们当然是尝试购买成本低的产品!

这一次的盯梢战很成功。A公司的咨询热线响个不停,效果比自己单独投放半版广告还要明显;T产品的终端销量大有赶超M产品的势头。

被跟随者的反击:自跌歧途

B公司意识到了A公司的企图,快速做出反应。

首先是以最快的速度,到报社强烈抗议,甚至以放弃合作来要挟!媒体当然很明白,这是B公司的赌气话,对方若真的放弃合作,前面的投入不就打水漂了?最后媒体从利益出发,为了抚慰B公司,终将B、A两家公司的广告错开版面。

即便是错开版面,B公司依然深受其扰。新顾客会拿着T产品的广告与M产品砍价,而老客户也要求M产品像T产品那样举办买赠活动。尽管B公司的促销小姐一再强调产品之间的差异并做出诱人的承诺,但依然难扫顾客的质疑。

为此B公司一边继续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一边在推广策略上做出了大幅调整:

1、增加广告密度,原来每周两期的广告,现在变成周二至周六每天都投。

2、增加广告版面,广告从半版跨向了整版。

3、增加广告投放的媒体,原来以一家报纸投放为主,现在改为市内三家报媒全部投放。

B公司明显是希望T产品能乖乖地被厉声喝退。

可谁知道这恰恰更加成全了A公司的盯梢策略。A公司的对策只有两个字:不变。

M产品广告投入大,影响力大,但产品价格高,有T产品在旁边对比,销量深受影响,T产品充分借助价格优势,尽管只投放小版面,但许多消费者(尤其是新顾客)权衡之后,更容易形成购买。

M公司在这种不对称的竞争格局中,投入越大,亏损越大。对一个没有多少核心优势的新品,如果上市之初遭遇盯梢,常被搅扰得生不如死,却又无可奈何:

1、遭遇盯梢后,假如不再投放广告,那么M新品就会夭折。

2、若继续加大广告投入,投入产出很难保证,也很容易被对方跟死。

3、如果M产品也选择小规模投放,跟T产品拼消耗,看谁能耗过谁!这样做也不行!因为T产品一开始就定位为盯梢产品,销量靠借势拉升,它已经不是A公司的主力品种,而M产品作为B公司的主力产品,前期投入巨大,如果降价拼消耗,前期投入怎么收回?市场会不会快速流失?市场节奏会不会大乱?即使M产品能支撑下去,也可能因为销量下降,影响到B公司的全年运营策略。

4、M产品这时能否改变产品概念的差异化呢?似乎也不行。一是强者哪有给弱者让路的道理?二是若对手同样采取死跟的做法,你主打什么诉求点,我就跟着变化,结局岂不是一样?

被人盯梢,简直就是面临着一场关乎存亡的灾难!

B反盯梢A:以牙还牙

A公司T产品盯梢成功的同时,另一个同期投放广告的Y产品,宣传开展得如火如荼。由于本产品是公司今年内定炒作的拳头产品,为了快速拉动市场,A公司首选在报纸上进行广告投放,由于“给我5分钟,给您黑头

发!”的卖点诉求非常独特,且抓住了市场空白点,市场反应强烈。

然而,这种局面仅仅维持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新品Y同样遭到B公司新上的X产品的盯梢:你Y产品卖198元,我的X产品就打出“原价198元,现价128元”,不仅让消费者感到便宜,而且充分利用市场启动之际,故意造成混淆,浑水摸鱼;而RB公司的盯梢广告比A公司更吝啬:仅用八分之一的版面来以小搏大。据终端反应,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不能区分Y产品与X产品!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手速度之快,显然是B公司对A公司的报复!于是发生了本文开篇时郝经理等人的惊慌一幕。

怎么办?

一连几天,郝经理愁眉不展陷入困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M产品无法甩掉T产品,Y产品怎么甩掉X产品的盯梢呢?

“干掉算了!”广告界的同行给郝经理支招说,一脸的轻松。

他的理由很简单,大家都是广告业出身,而且是在家门口,手里有大把的媒体资源,对方仅仅投入一个豆腐块,那点钱报社根本看不上,我们的投入肯定是大客户,是主流,只要我们斩钉截铁地要求报社撤掉对手的这个“小膏药”,并跟报社上上下下讲明利害,肯定能够拿下!

M产品被T产品盯梢时,曾对报纸软硬兼施,报纸也只是象征性地调整了一下版位。郝经理原本担心Y产品会遭受同样待遇,但是广告界同行的观点给他带来了信心。

最后,x产品被成功封杀。

理由很简单:A公司(Y产品)有着“报纸的大客户”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更关键是广告与媒体关系是多年打下的人脉基础。

从广告战转向终端战

随后,B公司再次调整战术:M产品也开始做买赠活动,五盒一个周期,买五赠二,将战火从“Y产品一X产品对决”拉回到了“M产品一T产品对决”上来。

虽然在价格上,M产品仍然与T产品相差甚远,但是在大力度的广告催生下,终端的销量开始上扬。

怎么办呢?

经过开会分析,郝经理认为:盯梢策略虽然厉害,但是M产品打广告已经上了活动,加上盯梢时间长了,盯梢效果有所降低,所以,需要调整策略,即从空中拦截转为终端拦截――既然T产品的广告投入明显小于M产品,那么可以把省下来的广告费投向终端,而且哪怕只是拿出省下的广告费的一半投到终端上,也足以拿下各大药店的门前玻璃等黄金广告位,进而把M产品摁倒在亏损的销售曲线上。

T产品在终端的胜算如何呢?

郝经理认为,无论是对终端的店面包装,还是与终端的客情关系,当前比的不是技巧,而是实力。在终端的争夺上,许多公司不是败在服务的细节上(哪里还有一招鲜式的独家绝招!),而是败在缺乏持续投入――产品越亏底气越弱,投入越少,眼睁睁地看着好位置被挤掉,优秀的促销员被挖走,却无可奈何!

而且,终端资源有限,通常是先做先得,后来者想做也没有空间。所以,终端一定是拼实力、拼策略和拼速度。

T产品终端投入的增加,使得其终端表现明显加强:陈列面积增大,陈列数量增多,促销员的信条是“即使没地方,也要想尽办法挤地方让T产品上”;窗明几净的大玻璃,据说药店规定不能贴宣传品,可是T产品的大幅写真在那里刺激着对手和消费者的眼球。

在T产品的终端围堵之下,M产品的销量很快大幅下滑。当A公司在终端发力并快速部署、快速推进时,B公司碍于广告投入太多,还在是否加大终端宣传的环节上犹豫不决。显然,A公司获取了阶段性的胜利。

经理经验谈

跟与被跟的盯梢战,仍然在市场中无休止地继续着。

在盯梢时,采用低价及小面积的广告投放,只是成功的前提。产品似藤,被盯的产品是树,要想紧紧地把树缠牢,就一定要随着树的变化,积极采取应对策略,而且成败取决于变化的速度。

若自己的产品被盯梢,最好的防御办法就是将“藤”连根拔去,否则它将会像寄生物似的汲取你的营养,榨干油水。

当然,不论是盯人或被人盯,以下几点教训都应该认真考虑:

1、评估市场壁垒。

跟进、模仿及复制原来可能是许多商家成功的法宝,可是当人人都渴望坐庄时,壁垒低的产品,很容易被盯梢。仅靠炒作概念,产品同质化,没有核心优势,在这样的状况下,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小。就拿A公司的拳头品种Y来说,虽然通过对传统行业产品的传播策略做出了创新,引发了热销,由于是传统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壁垒都很低),最终让对手很快实现了报复性盯梢。

2、蚁穴与死穴。

在市场的运作中,有些看起来很小的漏洞或失误却可能成为致命的因素。文章中,B公司被一个“膏药”黏住,或许是受到曾经盛行的产品炒作思想“投入越大越安全”的影响,贸然加大广告投入,以求把对手声势压住。但这显然是把锋利的双刃剑,最终导致B公司终端费用紧缩,给了A公司在终端决战中取胜的机会。

3、“营销无定式”,只有灵活的,才可能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