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花有百样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花有百样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求学者带一点菲薄礼物,他就收下教诲,实践自己的主张。因此,孔门弟子多而杂,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认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是“相近”的,而后天习染的社会本性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孔子的个性差异观,肯定了人的心理并非千人一状,而是千差万别。孔子针对弟子个性差异,实施了“因材施教”,使教学有的放矢,使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不仅记载了十位弟子的德行和学业上的成就,还记载了“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四位的个性差异,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范例。

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子皋、子睾。春秋末卫国人,少孔子三十岁。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在孔子门下学习,孔子认为他愚笨。他有行政才能,二十岁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孔子认为这是害了他。但子路解释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积极一面是强调费县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子羔可以干中学。这比孔子轻视向实践学前进了一步。消极的一面,反映了他轻视书本知识的一面。在随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任卫国蒲邑宰,柴为“卫师之师”,管理刑狱,他不,按法规办事,清正廉洁,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说怨・至公》记载,一位被刖者(受酷刑的人)后当守门,还帮助柴逃避卫乱。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与。”孔子以子羔为荣,赞扬他仁善,为吏者树德政形象。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遇难,他逃到鲁国,先后任武城宰、成邑宰。子羔以尊孔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之后,从未违背礼仪,影响他治理民众。他为父守丧三年,以礼克己,受到民众称赞。成邑有一民众兄死,拟不按礼穿丧服,听说他为成邑宰,便穿丧服,按礼办事。他为人性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

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又称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其父曾点也受业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时拜孔子为师。孔子说“参也鲁”,曾参性格内向,言语行事谨慎,貌似迟钝。他为敬养父母,在莒任“得粟三秉”的官职。后又设教武城,弟子七十多人,其弟子吴起成绩卓著,子思成为儒家道统的继承人。他父母去世后,到楚国“得尊官”。之后,齐国想迎他为相,楚国想迎他为令尹,晋国想迎他为上卿,他皆不就任,而专心于忠、孝、仁义的学业和教学活动。《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他认为,谨慎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忠厚老实了。“慎终追远”已成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孝敬父母的代名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重孝道,讲忠信,要求自己必诚必信。他在孔门弟子中以孝著称,认为孝是天下大经。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父母,敬兄长,诚实可信,博爱大众,就亲近了仁德。把孝作为亲仁的起点、行仁的根本。曾参把孝视为道德的第一要义。“民之本教四孝”,孝是仁、义、礼的内容,仁、义、礼是孝的表现。孝道最高表现是尊亲,“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一孝立而万善从之”。孝道首倡于孔子,大兴于曾子,传承于后世。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我的学说贯穿一个基本观念。曾子深谙孔子之道的内涵,把它概括为“忠恕”二字,十分精辟。《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他是大智若愚。他认为君子可以把幼小的孤儿和国家的命脉交付给他,面对安危存亡不动摇、不屈服。读书人以实现天下为己任,任重而道远,必须刚强而有毅力。《论语・宪问》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便不考虑它的政务。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超出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一思想当时既有合理性,又有历史局限性。《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我培养仁德的思想,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他主张以修身为本,仁德与厚禄不能兼得时,要仁德而不要官禄;为人要重义轻利,对朋友、子女都要以信为本。他发扬孔子“内省”和“求诸己”的思想,提出修身要达到“慎独”,“三省吾身”,谨言慎行,使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亦单称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人,少孔子四十八岁,出身微贱,曾为马市经纪人。他在孔子晚年入门,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论语》中记载他向孔子问学二十多次。他受教于孔子成为“显士”,以教授终。孔子去世,他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又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他认为读书人看见危险要豁出生命,看见有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严肃恭敬,居丧服时考虑悲痛哀伤。他鄙视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忠的人,有他不为多,没他不为少。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两国。他不舍不弃,认为笃道弘德是仁者之本和人生最高目标,是人生价值。子张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告诉他,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言、行。言语的错误少了,行动的懊悔少了,官职、俸禄就在里面。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问,今后十代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告诉他,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有继承周朝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年,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从上述两章问答,子张学到了什么?他虽学干禄,从未从政,而从教传儒终身。但孔子的史学思想,对史籍上的阙文,主张阙疑的态度,“无征不信”的原则,逻辑推理和逻辑判断的思想方法,损益的改革创新精神,都为他学业有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子张“尊贤容众”,宽宏豁达。《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以异。’”孔子告诉他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寿,厌恶时,恨不得他马上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诚信不能靠富有,只能靠卓异的德才。《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孔子用正反两个方面告诉他,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可以走四方,反之寸步难行的道理。他把孔子告诫的“忠诚老实,忠厚严肃”写在自己衣服的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他与朋友相交不计恩怨,被称为“古之善交者”,办事勇武,是孔门弟子中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才艺高广,但有所偏激。孔子评他“师也辟”,“师也过”,认为他所失常在偏激而过之。子游说他:“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参也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他的言语行事在“政事人才”文章中已谈过,不再重复,只略谈孔子针对他性格进行的诱导。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情粗暴,喜欢逞勇斗力,志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诱导他,他终于穿上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见,请求做孔子的弟子。《论语・阳货》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闻斯行诸”意为听到就干起来吗?子路、冉有问这同一个问题,孔子回答两种答案,公西华迷惑不解。孔子告诉他,冉求平日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以进之;子路胆量有两个人大,勇于作为,故压他以退之。《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三问,孔子回答步步深入,修养自己严肃认真对待工作,修养自己来使别的人士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安乐。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对子路一次次诱导,谆谆告诫,使子路懂得义勇、孝行、修己、成人。他牢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抢救溺水者,孔子多次赞扬。卫国内乱,他临危不惧,以身殉职。人称其“至贤”,有“亚圣之德”。子路的成长、“成人”,正是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