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情感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情感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感情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忧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是中学阶段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我的体会是:把握情感,导之入境,动之以情,抒感,体味情感,寓情于理。

一、把握情感

教师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对文章主旨和感情进行深入的理解,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领悟作品感人肺腑的情感力量,体味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并产生共鸣。在此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阅读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和历史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和作者及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达到理想的情感教学效果。

二、导之入境

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感情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每一篇作品的情感个性,用语言或媒体巧设导入情境,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比如,在学《春》这篇散文时,让学生朗读关于春天的优美的诗句,同时欣赏一幅幅的美丽的春景,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春天的意境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故事、放电影、演小品等形式,创造各种情境渲染情感,导入新课。

三、动之以情

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并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感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感情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在获得充分美感享受的同时,达到“沁人心脾”的效果,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就像一张犁耙耕耘在荒芜的心田,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分析,抓住作品的情感线索,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与学生的切实感受连接在一起,使学生在作品的情感世界里自由翱翔,激发奇特的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迸发出内心的情感洪流,达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最终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三位一体,产生共鸣。

四、抒感

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感情的爱憎,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同时,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课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朗读信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朗读把作品中所蕴涵的无形情感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使抽象、空洞的文理,生动形象地跃然纸上,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感受相联接,更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声。通过有感情地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随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而怦然心动,体会作品中的苦与乐、忧与喜、思与怨。

五、体味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加强对情感的体验。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使学生与作者对春天的美好感受和喜爱之情产生共鸣。又如《故乡》中抓住“枯草”、“断茎”、“抖”这几个词,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些词语蕴涵的情味,领悟到这些平实的语言中表现了故乡衰败不堪的景象,体现了主人公回故乡的悲凉心情。

六、寓情于理

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在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寓情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情感教育是引导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学会用心灵触摸大千世界。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现代课堂教学中,应切实突出情感教学的重要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真、善、美,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来感悟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的重要途径,更是使学生在知识上得以充实和延伸,在情感上得以熏陶和丰富,在人格上得以美化和完善的有效方法。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我们语文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入耳目”,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不但“知之”,而且逐渐“好之乐之”。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镇上冈中学(2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