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SWOT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SWOT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进行态势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优势主要有汽车产销均快速增长,具有价格和效率优势,品牌日渐深入人心,日显后发优势和率先开拓跨国经营之路;劣势主要有自主创新环境有待改善,虎品普遍是低端车,缺乏经验;机会主要有政府和企业均高度重视,海外市场存在商机,已签署一些贸易协定;威胁主要有海外市场需求减少,目标市场难以选择,存在不确定因素。三点结论是,增长性战略是现实选择,跨国经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swot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15-05

一、跨国经营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有着不俗的表现。奇瑞汽车连续多年保持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第一的位置。2010年3月,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收购福特汽车旗下的瑞典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跨国经营上的一系列大手笔,领跑着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征程。从理论层面看,我国汽车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理论依据有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Prahalad和Doz认为跨国经营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几组相互冲突的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Blomstrom和Wang在Findlay模型假设的前提下构建了跨国经营和企业间战略性相互作用的模型。Bommer检验证明了严格的环保标准降低了国内生产者的竞争力,得出汽车企业转移生产地可看作是战略原因。Wilkinson从网络的视角分析了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贸易促进政策之间的关系,强调汽车公司间的关系和跨越产业与国际边界的网络的角色及其重要性。从产业层面看,汽车工业发展与汽车产品出口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汽车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汽车产品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具有很强的指数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关联函数为Y=4.4532e0.0003x,R2=0.9234,呈强正相关;汽车产量的增长速度与汽车整车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具有很强的指数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关联函数为Y=0.7785e0.0051x,R2=0.9659,也呈强正相关。这充分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对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是一个良好的支撑。从企业层面看,我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纷纷制定了跨国经营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汽集团的跨国经营战略以出口产品为主,东风汽车实行产品出口和海外上市同时并举,上汽集团实施的是海外并购战略,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则通过产品出口和海外设立散件组装厂(CKD)逐步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总的来看,基本上都在实施“自我扩张型”的跨国经营战略,这客观上符合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发展阶段、综合实力、品牌现状、企业规模以及管理水平,但国际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差,品牌知名度低,售后服务体系欠缺,海外生产尚难以形成规模,海外并购整合困难重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造成了严重冲击,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些影响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进行态势分析,认清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推动我国汽车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实施。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国外经验表明,汽车强国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长期学习、积累和创新的。日本和韩国等后起汽车工业大国无不是从引进技术起步,经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自主创新,实现由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我们也要苦练内功,方能成就汽车强国大业。

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的SWOT分析

(一)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具备的优势

1.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均快速增长。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对汽车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国政府应对措施及时有力,使得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总体为快速增长。从市场需求上来看,我国消费者表现出较强的购车欲望。2010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1389.71万辆和1375.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83%和33.17%,增速高于行业1.39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轿车市场表现十分出色,由于绝大多数自主品牌轿车均为1.6升及以下品种,受车购税利好因素影响较大,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连续稳居第一。2010年,我国乘用车自主品牌销售量为627.30万辆,同比增长37.0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6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量为293.30万辆,同比增长32.2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0.89%。从2009年起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

2.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具有价格和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普遍具有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即生产低端车、主打低端市场,如SUV、皮卡、微面、微卡、低价位的轿车等。因此,其产品价格普遍较低,这已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一把利器。比如,奇瑞SUV在俄罗斯市场的售价比同类亚洲产品要低35%左右,奇瑞瑞虎在欧洲市场的售价仅为1.3万欧元。这种价格上的优势是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所拥有的成本优势是分不开的。并且,这种成本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力成本上,同比美国汽车企业平均每小时73美元的人力成本,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平均每小时人力成本还不到2美元,两者相差近36倍。另外,由于具有较好的企业治理结构,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效率也是很高的,普遍具有灵活快速的决策流程和追求效果的执行机制。

3.汽车产业自主品牌日渐深入人心。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是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近几届国际车展上,自主品牌汽车已经成为最大亮点。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其国内市场份额陕速上升。2011年1月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销量达70.3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6.01%,远高于单一合资品牌的比例。合资品牌中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销售27.31万辆、22.88万辆、17.06万辆、11.12万辆和4.19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7.86%、14.96%、11.16%、7.27%和2.74%。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日显后发优势。日本和韩国是汽车工业发展后来者居上的典型例子。日本汽车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坚持走自主开发的道路使其成为世界汽车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57年,丰田公司的第一辆皇冠车登陆美国,今天丰田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企业。韩国汽车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也是从组装外国车型开始,但韩国人始终坚持技术上的自主性,政府对汽车本土化发展提供了高度优惠的条件,最终发展成为汽车先进国家。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通过与国外知名汽车企业合作,消化和吸收其核心技术,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形成后发优势。比如奇瑞汽车公司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动机ACTECO,上汽集团在英国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里卡多2010。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正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着质变,一是品牌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力,二是技术研发能力正在增强。2009年6月,奇瑞汽车推出轿车品牌瑞麒和商务车品牌威麟两大中高端品牌。2009年7月,吉利汽车推出首款中高端品牌帝豪汽车。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向中高端挺进的背后,是逐步掌握了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这些企业正从“借助于外脑”的研发模式,转向“以我为主”的研发模式。几年前主攻的是车身和发动机,现在开始突破自动变速器的障碍,接下来就要攻克汽车电子这个难关了。与此同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5.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率先开拓跨国经营之路。2001年10月,刚刚正式上市仅7个月的奇瑞轿车就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投石问路,小批量出口叙利亚,这次出口突破了长期以来国产轿车出口几乎是零的纪录。2年后,奇瑞汽车在马来西亚建立了自己的散件组装厂(CKD),又实现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走出国门办厂零的突破,在跨国经营的征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2005年1月,上汽集团成为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第一大股东,这次收购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首次并购海外汽车企业,开创了中国汽车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品牌的先河。2007年1月,华晨汽车在德国不来梅与欧洲大型物流公司HSO签署了为期5年共15.8万辆轿车的出口协议,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进军欧洲市场的大幕正式拉开。

(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劣势

1.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环境有待改善。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充分说明,对国外技术的引进要和消化、吸收结合在一起,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起自主设计、自主开发的创新能力。然而,始于1984年引进国外汽车制造技术的我国大型汽车集团,在20多年合资过程中并没因此掌握国外核心技术,相反自己原有的研发中心相继关门,逐步成为国外技术的依赖者。于是,在我国汽车产业就出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大型汽车集团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不足,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2.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产品普遍是低端车。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普遍生产的是小排量的低端车。某些企业的某些产品尚未经过国内市场的充分检验,其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维修性及耐久性等尚无充分把握。我们进一步用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报告来分析。该报告由全球权威的专业消费者调研机构J.D.Power。IQS是指新车质量调研,主要关注新车车主购车后2-6个月内遇到的问题,综合得分以每百辆车的问题数(PPl00)来衡量,分数越低表明发生故障的频率越小,质量也越高。该项调查是汽车制造企业产品质量和行业地位演变的体现。下表1列出了2000-2009年中国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车质量对比情况,该表也显示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正在缩小与国际品牌之间的新车质量差距。

与低端车相伴的一个问题是出口价格偏低。出口企业多、无序竞争导致出口价格混乱。除了客车和一些特种车价格较高外,其他出口整车平均销售价格低于1万美元,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我国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正不断走高,人民币也面临升值压力,我国汽车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正在不断弱化。

3.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具有后来者劣势。这主要表现为:①人才劣势:普遍缺乏能在海外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懂法律、会经营,还要善于公关,能有效地与当地政府和公众开展交流。②资金劣势:普遍面临扩大产能、提升技术的压力,资金较为缺乏。③技术劣势:进入海外市场时必须要作排放、节能标准的改进,方向盘位置及车内配置的改进等,我们可能都面临不小的挑战。④分销网络劣势:海外分销网络不仅承担销售和售后服务,还提供市场信息。而海外分销网络建设却决非易事。⑤品牌劣势:海外客户普遍不熟悉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由于缺乏有效的广告宣传和同质化现象严重,总体品牌认知度不高,且很难让客户产生差别认知。⑥管理劣势:普遍缺乏跨国经营战略规划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难以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统筹和合理分配。因此,海外目标市场的开拓和经营只能“跟着感觉走”,只能依靠当地的销售商来处理各种事务,自己难以掌握市场主动权。

(三)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机会

1.政府和企业层面均高度重视自主品牌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鼓励制造业优势企业有效对外投资,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我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企业层面看,耿昭杰提出“没有自己的品牌,在世界上就没有你的位置”。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自主创新已经迫在眉睫,要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向跃认为,自主创新是自主品牌企业的必然选择。

2.海外市场存在巨大商机。在发展中国家,有对中低端车的较大需求,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可借此开拓新的市场。即使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或略有萎缩的国家或地区,也存在特定的、需要补充的低端市场。具体来说,在东南亚、中东、中东欧、中南美和中南非等发展中地区,各类车型都有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对SUV、皮卡、低价位的轿车有特定的需求。

3.我国已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签署贸易协定。我国已对外签署了8个自贸协定和相关安排,涉及16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我国出口企业,可以凭借自贸伙伴向我国提供的零关税或优惠关税待遇,使出口产品打入新的市场或扩大原有的市场份额,还可进一步寻求合作甚至整合利用当地资源。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应抓住这一有利的政策契机。

(四)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遇到的威胁

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海外市场需求减少。从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上来看,遭到重创的是世界汽车产业,受损最严重的是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通用汽车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最终也走到破产保护、瘦身重组的地步,成为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受损最典型的实例。从世界市场需求上来看,汽车出口受到影响。虽然国产汽车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量并不多,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的关联度高,很多目标市场国或地区在金融危机面前难以独善其身,后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扩散,全球汽车需求量不平衡和不稳定。2010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56.62万辆,同比增长53.17%。尽管整车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总量仍低于2008年和2007年,出口形势依旧严峻。

2.海外目标市场难以选择。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进军海外市场首先面临目标市场国或地区的选择,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若选择进军无汽车制造能力的国家或地区,则可能要与发达国家倾销的价廉物美的品牌车和拥有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的二手车展开正面竞争。若选择有一定本国汽车制造能力的国家作为目标市场,就可能遭遇其旨在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政策壁垒,而且这些国家对进口廉价车非常敏感,政府极有可能采取提高进口轿车关税的对策。若从发展中国家人手,可能进入比较容易。但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上甚至支付上的风险。若选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网络,苛刻的环保和安全等市场准入技术标准门槛,不断推陈出新的行人安全标准、旧车回收标准和更高的排放标准,这些均构成了巨大的进入障碍。

3.跨国经营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包括:①技术标准: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安全、排放和节能标准等市场准入要求越来越高。若要满足这些要求,则产品价格会有所提高,可能对产品的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②政局的稳定性: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并不稳定,这可能导致巨大风险,比如支付上的问题,严重时可能造成产品、经营场所和人员的安全问题。③零部件供应商: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成功模式是零部件供应商跟着整车企业跑。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若选择在国外建立组装厂,那么零部件供应商的积极响应将是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④竞争者:一是来自于日本和韩国的中低端新车的竞争,二是来自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的二手车的竞争。⑤自相残杀:就是出口企业相互间竞相压价,使得国外采购商“坐收渔利”,也招致众多的“倾销”。⑥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是主战场,不可丢失。当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应适度调整国外市场。

三、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的几点结论

(一)增长性战略是现实选择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既面临许多机会、拥有许多优势,又面对不少威胁、存在不少劣势。尽管跨国经营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还普遍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但海外市场的巨大商机足以吸引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继续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正视我们的产品普遍是低端车的现状,更要看到我们的产品具有价格和效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虽然后金融危机时代相关影响并未消除,可能使得一些汽车企业暂时收缩海外市场,但大多数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仍应选择增长性战略。

(二)跨国经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事实上,我国不少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一开始是被动地进人海外币场的。由于海外市场对低端产品也存在需求,早期许多海外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接洽业务。对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而言,找上门的生意没有不做的道理,这样既可以增加企业销售额和利润,还能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至于海外经销商买走产品后如何销售,会不会有短期行为则不甚明了。现在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变被动为主动的时候了,这既来自于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实现市场结构调整;更来自于企业自身内在要求,即立足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跨国经营是任何一家汽车制造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最终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亦无例外。

(三)跨国经营需要来自政府层面更多的政策支持

从国外汽车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企业跨国经营一般都以国家力量作后盾,母国给予的政策支持,几乎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跨国经营需要来自政府的鼎力相助。这些政策应包括:①加快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名录。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融资性担保机构为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推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完善中资金融机构国外分支机构功能,向企业提供客户及买方银行信用咨询服务,对海外CKD项目、海外分销商及终端客户提供融资贷款支持。③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完善通报协调机制,密切跟踪、收集和整理国外汽车产品相关认证及技术法规信息,引导我国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和先进标准组织生产。④推进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览会,支持企业加大合作研究开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力度,推动企业建立海外营销中心和营销网络。⑤完善服务体系:综合运用海关对企业的分类管理、分类通关、预约通关、担保验放等多项便利措施,提高货物通关效率,积极推行产品免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