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推脱关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推脱关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学生对个体日常行为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会受到其道德标准内化程度的影响。根据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道德判断是通过道德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与道德行为发生联系,但道德推脱这一认知机制的存在,却可以使控制行为的自我调节失去作用。基于上诉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从中学生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入手,考察道德推脱在中学生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推脱;调节效应

一、研究背景

青春期作为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个体在该阶段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元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道德原则的内化,从而也是的青春期成为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其身处的外部环境都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因此他们的攻击行为在这一时期迅速上升,并在13到15岁之间升至高峰。这个时期面临着从儿童时期过渡至成人时期的发展任务,在生理、认知发展和社会角色灯方面都易产生诸如攻击行为等的重大行为问题。

因此,本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学生在道德判断、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间的关系,进一步形成中学生内在认知机制对攻击行为的影像模式,并为青少年攻击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脱的描述性分析

1、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基本情况。中学生在对攻击行为的道德判断各维度上的基本情况如下:关系攻击的伤害性评定平均分>关系攻击的错误评定平均分>身体攻击的伤害性评定平均分>身体攻击错误性评定的平均分。

此外,道德判断总分在年级上主效应显著,在性别上主效应显著,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道德判断各维度在性别和年级上的主效应均显著,在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上只有“对身体攻击的伤害性评定”显著。

道德判断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地性别差异也说明,男生对身体攻击的错误性与伤害性评定、关系攻击的错误性与伤害性评定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

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四个维度及总分在年级上进行多重事后比较,在道德判断总分上,初二、初三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中各年级;在身体攻击的伤害性评定维度上,初二、初三年级显著高于高一年级;在关系攻击的错误性评定维度上,初年年级显著高于初一、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在关系攻击的伤害性评定维度上,初一显著对于初三年级,初三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年级。

2、中学生道德推脱的基本情况。中学生在道德推脱各维度上,道德辩护平均分>非人性化平均分>责备归因平均分>委婉标签平均分>责任转移平均分>扭曲结果平均分>有利比较平均分。

中学生道德推脱的性别差异在道德辩护、委婉标签、责任转移、非人性化这四个维度及道德推脱总分上均达到显著性水平;道德推脱的年级差异在道德辩护、委婉标签、责任转移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在道德推脱的7个维度及道德推脱的总分上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中学生道德推脱中的三个维度及总分在年级上进行多重事后比较,在道德推脱总分上,初中各年级的得分显著低于高一、高三年级,其中初二年级的道德推脱总分显著低于其他五个年级;在责任转移维度上,初一、初二显著高于初三、高二、高三年级,高一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年级;在委婉标签维度上,初中各年级的得分显著低于高中各年级,高一年级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年级。

(二)中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关系

道德推脱总分及其各维度均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行为均呈显著相关,说明道德推脱对中学生攻击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一是道德推脱中的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扭曲结果、责备归因、非人性化与攻击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二是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与道德判断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三是道德推脱中的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扭曲结果、责备归因、非人性化与道德判断中的身体攻击的错误性评定、身体攻击的伤害性评定、关系攻击的错误性评定、关系攻击的伤害性评定均呈显著负相关。

三、中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脱特点及关系分析

(一)中学生道德判断的特点

1、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性别特点。初中生和高中生对身体攻击的错误型和伤害性、关系攻击的错误性和伤害性评定这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地性别差异。相对男生,女生普遍认为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错误性程度更高、更容易对他人产生伤害。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女性充当照顾的角色更为强调,因此对女性发生的攻击行为会引起更强烈的消极反应,从而导致女生比男生更多地意识到攻击行为的道德含义。

2、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年级特点。通过对中学生道德判断进行的研究发现,高中生对身体攻击的错误性评定和伤害性评定得分均显著低于初中生,高中生对关系攻击的错误性评定的得分也显著低于初中生,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关系攻击的伤害性评定的得分上差异不显著。

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中阶段,相对初中生,虽然高中生仍然知道通过身体攻击手段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他们更能认识到关系攻击相对身体攻击而言更为隐蔽,也相对安全,而且也能帮助他们达到一些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长,中学生对身体攻击的错误性和伤害性评定会增强,即认为身体攻击更不道德并带给他们更多的伤害。

(二)中学生道德推脱的特点

1、中学生道德推脱的性别特点。本研究对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进行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中学生的道德推脱水平存在着显著地性别差异,女生的道德推脱总分显著低于男生。通过对平均数的比较,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少的使用了道德辩护、委婉标签、责任转移、非人性化这四个维度对自己的非道德决策或行为进行认知重构。

这也说明,相对男生,女生更难产生以上四种道德推脱机制对自己的非道德决策或行为作出辩解或认知重构。同时这可能与女生的道德认同水平普遍高于男生有关,因为女生所内化的道德认知图式往往会促使个体所产生的行为更符合其内部的道德标准,即个体的道德调节功能会被这种道德认知图式所激活,从而阻止个体道德推脱的发生,故女生的道德推脱水平会明显低于男生。

2、中学生道德推脱的年级特点。通过对中学生道德推脱总分及其各维度的年级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在“道德辩护、委婉标签、责任转移”这三个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性水平,在其他四个维度未达到显著差异;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在道德推脱总分及其各维度上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继续对中学生道德推脱中的三个维度及总分在年级上的多重事后比较发现,初中生尤其是初二学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低于高中生。

(三)中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1、中学生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本研究结论表明,中学生对身体攻击的错误性与伤害性评定、对关系攻击的错误性与伤害性评定均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认为身体攻击或关系攻击的错误性或伤害性越高,发生身体或关系攻击的几率越小。

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中学生对身体攻击的错误性评定对中学生攻击行为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如果中学生能更多的意识到身体攻击所带来的错误,就能更多的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

2、中学生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的道德推脱总分及各维度与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以往对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结论一致。

这也表明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行为所对应的个体潜在认知机制是不同的。这一预测关系也提示我们,教育者要有区分的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不仅要区别对待不同攻击类型的青少年,更要加强对攻击青少年的内部认知结构的关注。

四、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首先,在中学生对攻击行为的道德判断中,关系攻击的伤害性评定平均分>关系攻击的错误性评定平均分>身体攻击的伤害性评定平均分>身体攻击错误性评定的平均分,其中对关系攻击的伤害性评定得分最高;道德判断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的道德判断水平显著低于女生。

其次,从中学生道德推脱各类型的得分上看,中学生道德辩护平均分>非人性化平均分>责备归因平均分>委婉标签平均分>责任转移平均分>扭曲结果平均分>有利比较平均分;道德推脱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再次,道德判断各维度及总分均与中学生攻击行为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对身体攻击的错误性评定对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影响最大,并且,对身体攻击的错误性评定对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最后,综合上述对道德判断、道德推脱、攻击行为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结论:中学生道德推脱在道德判断与中学生的主动性反应性攻击之间起调节作用。还值得注意的是,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道德推脱机制不同,具体说,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扭曲结果能够显著的预测主动性攻击,而道德辩护、委婉标签、责任归因能够显著的预测反应性攻击。

(二)对教育的启示

首先,外部环境中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可能对道德推脱这一内在道德认知机制的影响甚微乃至完全无效。道德教育更应该从道德推脱的前因着手,从源头控制和消除道德推脱现象的发生。另外青少年的个体的差异都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关,并可能会对个体道德推脱水平产生影响。这些个体差异因素会使个体产生一种偏向,从而使得他们对人、事物和自我的看待方式产生差异,进一步影响道德推脱的发生。

其次,在预防和矫治中学生的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时,要深入纠正中学生的道德推脱的认知倾向,提高中学生对道德事件的判断能力,而且对主动性攻击者和反应性攻击者要区别对待。

最后,道德推脱在道德判断与中学生攻击行为间的调节效应的发现有助于对不道德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帮助教育者在德育方针制定时通过对个体认知发展情况着手,对青少年展开道德教育工作,从而改善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现状,进一步预防并干预不道德行为。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发现的道德推脱在道德判断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所存在的调节效应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目前对中学生道德推脱的发展特点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仅仅结合了道德判断分析了道德推脱在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之间所起的调节效应。第二,道德推脱、道德判断同属于个体道德认知,是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变量。本研究仅仅阐述了道德推脱在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之间所起的调节效应,但是对道德推脱与道德判断这两种认知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深度较浅。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细致地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本研究对道德判断、道德推脱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了横断研究,并未能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考察三者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柯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3-84.

[2]洪丽.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07-210.

[4]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李洋.欺负情境中的部分角色行为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关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