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纽约时报》有钱就能买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纽约时报》有钱就能买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段时间陈光标宣称要花10亿美元收购《纽约时报》,还声称自己去纽约谈判了。我看《纽约时报》的市值有24亿美元,而陈光标据说资产只有8亿美元,显然他自己买不起。当然,他说自己找到了联合收购者。我想知道,10亿美元真的能够收购《纽约时报》么?

—Frank

揣摩起声称要收购《纽约时报》的陈光标,不得不说这真是位谜一样的男子。以稍微尊重这位企业家智商的角度来分析,他只是延续了之前出售空气罐头以拯救雾霾中的北京人民、砸日本车他给报销的出位风格,无比高效地达成了上头条的目的。

毕竟,只要稍微调研一下就能知道,被拒绝是必然结果,而《纽约时报》说压根没有这么回事、门都没让陈光标进,也在情理之中。

陈光标至少应该参考一下2007年时,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在试图收购《华尔街日报》时饱受折磨的经历。

《华尔街日报》是道琼斯旗下的报纸。从1902年开始,道琼斯集团由班克罗夫特家族控制,虽然该家族当时仅拥有道琼斯24.7%的股份,但其近40名成员拥有该公司64.2%的投票权,因为美国发行的股票分普通股和优先股,而班克罗夫特家族拥有享有超级投票权的优先股。

媒体,尤其是历史悠久、信誉卓著的大报,它们对于拥有者来说,作用并不仅仅是赚钱而已,还意味着荣誉和声望,以及对政治风向的影响力。在默多克提出收购提议后,班克罗夫特家族明确表示将投票反对收购。有家族成员言词激烈地表示,按照默多克的过往表现,他会干涉报纸编辑的工作、带入自己的观点,其收购将毁掉《华尔街日报》的信誉。

虽然默多克最终收购成功,但他是靠金钱动摇了军心,出价60美元,而当时道琼斯的股价仅为36美元。

而陈光标不仅是个彻底的外行人,而且还公开称要对该报头版甚至政治导向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陈光标的政治偏好对《纽约时报》来说显然有点奇葩—他曾在2012年花费约3万美元在《纽约时报》刊发半版广告,宣示是中国领土;2013年8月,其子陈环境在《纽约时报》刊登广告,再次宣示;8月11日,陈光标再次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半版广告,呼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换成你是控制《纽约时报》的奥克斯·苏兹贝格(OchsSulzberger)家族,你恐怕也不会想卖给这么一个家伙。而一旦苏兹贝格家族不想卖,那你就真的买不了。跟班克罗夫特家族类似,这个已经营《纽约时报》117年的家族,通过优先股牢固地掌握着这家公司。根据媒体报道,14名董事会成员中由9名由这个家族任命,而他们的这些优先股没有在公开市场上交易。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杨轩

眼小影:看了《第一财经周刊》才知道露华浓撤出中国了。不脱色系列粉底唇膏真的比很多贵牌好用,甲油、生姜洗发水也是王牌。可惜……

RE:是,不过公司不在了。东西还能买得到。

刘洋没留洋:明明订的是一份实时性的杂志,可你攒这么多期一起寄来,我是该抱怨@第一财经周刊 呢?还是你猪一样的队友中国邮政呢?主干道临街的办公室门面房你都找不到,我还能把你怎么样?不如我到年底直接买合刊好了。

RE:呃,内心觉得应该抱怨……

xiaoyangziha:去年最后一期《第一财经周刊》挺值得一看的。尤其还有一些阅读推荐,读什么决定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决定未来的道路。

RE:谢好评。

刘小鲜:@第一财经周刊,劳斯莱斯Rolls Royce真的可以翻译成“罗尔斯-罗伊斯”吗?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啊!

RE:不骗你。

读者来信

第一封来信

第一次写信,有点激动,客套话就不写了吧。

首先纠正一个小问题,今年第一期发现版权页两张重复了,登作者的那张没有,虽然无大碍,但对于我这种每页都看的人,还是有点难受。

另外我还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的大公司在面对竞争的时候都显得那么不理智?从QQ和360之战,到网易涨点卡,再到B.A.T……难道企业就没有一个预测后果的人吗?

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回答,愿一切安好,感激不尽!

—哆啦A梦

RE:是的,部分地区的版权页出现印刷重复,我们在上期更正了,谢谢你的指正。至于大公司面对竞争的时候体现出的不理智,我粗浅地提供一点个人意见,这就像KPI,做一个决定,算一个业绩,做好了,众所周知;做砸了,那中断它,又算做了一件事。总之,做了比没做显得没那么两手空空。至于后果,哪有神准预测帝?做生意总是有风险的。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

你们好:读了最近“编者的话”《解决真正的问题》一文,我发现你们面对互联网显得很是焦虑。但我觉得,对媒体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

1. 在网络上,任何一个平台,如百度、新浪微博、腾讯等,尤其是用户,都在渴求有质量的内容,而你们能提供;

2. 依助网络,把你们这个重媒体变轻,即把编辑人员分割成多个不同内容小组,每个内容小组分别制作精细而优质的内容,即所谓的小而美;

3. 以上各个小组及整个公司分别去SNS平台(如新浪微博)去获取对自己内容感兴趣的粉丝,与粉丝互动;同时各小组及公司微博再形成一个社会化矩阵,把所有的粉丝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源池。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闲言碎语,与你们分享一下。

—ming

RE:嗯,谢谢分享。这一行当最不缺的就是闲言碎语了。

摘录请求

一财兄:

您好,我是贵刊的忠实粉丝。有件事想向您咨询一下。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们的报纸是地方上的政府刊物,免费发放给村民,不以盈利为目的。我觉得当今社会变化发展太快,所以最近我们除了想报道地方上的事情,也希望能够将外界的发展告知村民,让全县学习。

由于地方闭塞,一财在这样的地方购买十分不便,而且村民一般也不会主动购买,所以希望能将贵刊上的好文章摘录印刷出来,不知可否?期待您的回 复。

—xiaoyatou

RE:你好,应该可以的。不过你们应该标注一下:转自《第一财经周刊》。

天猫官方旗舰店的商品和实体店的商品是同样的吗?

现在家里越来越多的东西都是在网上购买,家具、家纺、家电,我想了解一些例如水星家纺、罗莱家纺、格力、飞利浦等等,这些品牌线上线下销售的东西是相同的吗?还是会区分?像乐扣乐扣,会有网络专品吗?

—huangshanshan425

RE:如果是网络专供款,相当于一个品牌下的不同产品,根据市场分为线上线下两条渠道销售。应该是有不同 的。

一点想法

经常看你们的杂志。上次看你们在杂志上讲到你们坚持本心的时候,我就在想,你们在杂志上报道什么奔驰的历史,以及左上角是市场部营销的那些报道,我想你们已经微微地动摇了本心。

面对目前的市场状况你们做得已经很不错了,不过总希望你们能做得更 好。

—静湖云烟

RE:谢谢你。我们应该没有微微地动摇。“市场部企划”一直都有,它不是来自于编辑部,所以它不是报道。

随便说点什么

我是《第一财经周刊》的读者,看一财也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在苏州的一家外贸公司做业务,平时也比较喜欢关注财经方面的新闻,但对理论性太强的文章又不感冒,这可能也是我中意一财的理由之一吧,因为我觉得你们能把商业讲得深入浅出,另外观点新颖,话题紧跟时代。

但是,在专栏中我还是比较喜欢富大人的文章,总是觉得说的内容就是我所想的,但我笔拙不能恰当表达出来。

我特别喜欢她在《第一财经周刊》2013年第46期《好歹还有“南半球”》这篇文章里的一段话:

“关系生疏的标志并非人们一年见几次,而是人们见面之后的感觉和回应,要是没话找话,或者不知道说什么好,距离下一次见面就会更远一点,要是Wi-Fi一样自动连上,你们的友谊还能持续好多年。”

当下这个社会,单纯的友谊在利益的驱使和压榨下还剩下多少?身处逆境,无条件帮你的人又有多少?或许我有点太悲观主义了……

总之,很期待在接下来的一财中看到她精彩的文章,Fighting!!!

—Eric Mao

RE:谢谢亲的好评,这个版归我编,原则是表扬自己的只能适度穿插,不过眼下读者来信有点匮乏了,所以只能举贤不避亲了。各位其他亲快加油来信啊,我会回你们长一点的。

关于2013年49期Facebook更想拉拢大客户的文章疑惑

一财:

您好,贵刊2013年第49期那篇文章的核心思想为Facebook背弃社会化营销,拉拢大客户。但大数据时代不是正好催生了“长尾效应”嘛?假若如此,Facebook放弃众多小客户是否妥当呢?盼复,谢!

—小宏帽

RE:我们的意思是说,Facebook应该像Google那样有点技术公司的腔调,多为这些长尾开发一些智能工具,而不是成天找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