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学检验人员职业HIV暴露和防护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学检验人员职业HIV暴露和防护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2720(2009)31 - 1431 - 01

【摘要】 目的:探讨检验科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必须加强对检验科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检验人员职业安全的防护意识,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加强职业安全管理、确保检验人员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

【关键词】检验人员职业hiv暴露防护措施

在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的人员,由于接触HIV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的HIV暴露称为职业HIV暴露。具体来说,指的是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以有其他体液与工作人员的伤口(针刺伤或利器刺伤)、粘膜或破损的皮肤(皲裂、擦伤、皮肤病等)直接接触,与完整的皮肤接触时间较长或接触的面积较大。体液包括、阴道分泌物和其他被血液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体液,以及脑脊液、滑膜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等具有潜在传播危险的体液。

1HIV感染的职业危险

检验科担负着全院的检查工作,集中了送检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标本,是检验人员直接接触患者、采集标本并对以上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的工作区域。工作时频繁接触带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特别是在实施静脉、末梢采血等侵入性操作时,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在各种职业暴露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最大,接触到含高浓度病毒的血液、体液时,只需0.004ml就足以感染[1]。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20/6135),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1/1143)[2]。

2HIV职业暴露的处理

2.1伤口的紧急处理

暴露以后应该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口,除非需要缝合,一般不要急于包扎,应该用大量水冲洗伤口,眼睛可以用消毒的盐水或清水冲洗,口、鼻粘膜暴露后也应该用清水反复冲洗;咬伤的伤口也要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口怀疑有细菌污染时可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2报告 发生意外暴露以后,要详细记录和报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2.1暴露的时间和日期。

2.2.2暴露的详细过程:何时怎样发生的,是否器械性损伤,器械的类型以及怎样使用器械发生暴露。

2.2.3暴露的详细情况:传染性物质的类型、数量用严重性。对于经皮暴露的,要记录刺伤的深、是否注入了液体。对于皮肤或粘膜暴露,要估计传染性物质的体积和接触的时间以及皮肤的状况,如是否有皲裂、擦伤、皮炎等。

2.2.4暴露来源的详细情况:即来源物质是否含有HIV或其他血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果来源是HIV感染者,要记录病、抗病毒治疗的历史、病毒载量等。

2.2.5 暴露后处理和随访的情况。

3预防HIV职业暴露的措施

3.1防止刺伤:减少皮肤针刺损伤的频率是预防HIV传播的主要措施。

3.2戴手套和洗手:用肥皂和水仔细地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骤,检验人员应该在接触病人前后和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仔细洗手。在直接暴露于有感染性的体液时应该戴手套。

3.3实验室安全

3.3.1将有传染性的物质限制并隔离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将实验室划分为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将感染性操作尽量限制性在污染区内。

3.3.2废物处理:实验室所有垃圾(用过的手套、废纸、吸头、96孔板等)、废液(ELISA和WB的洗液)器材(吸管、试管、离心管等)和工作服应消毒处理以后再分别丢弃、倒掉和清洗。

3.3.3合理使用消毒剂: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它灭活。每天在实验前后都应对工作台进行消毒,对意外污染的区域及时消毒。

3.3.4对工作人员的监护:从事HIV检验人员应在上岗前和工作后定期检测HIV抗体。

3.3.5基本的警惕性:保持基本的警惕性是防止职业 HIV 感染的最有效和可行的方法,检验人员要对所有血液和体液标本,不论其来源如何,都将其视作潜在的HIV感染的危险,推行标准化防护管理,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防护能力。科主任应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范、法规。

4结语

加强对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本职业感染的知识,了解其危害性,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预防为主,定期体检,并进行预防接种,减少皮肤针刺损伤是预防职业感染的主要措施,对所有污染物品,不论其来源如何,都视为潜在感染源,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 李敬云. 艾滋病的病原学诊断.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