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盛不衰的发展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盛不衰的发展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按新闻规律、晚报特色办报

方汉奇:北京晚报之所以能够办成今天的规模,这样的影响和成就,主要是因为她按照新闻规律办报,按照晚报的特点来办报。

晚报的特点就是“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群众,或者说是“广、短、软”,新民晚报的原任总编辑赵超构的原话是“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后来又提出要“软中有硬”。

我觉得这个“硬”应该是指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个社会守望者的社会责任和记者的职业道德。“广”,我体会就是指报纸能够满足读者需要的信息量,包括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掌握了这些要点晚报就可以办得成功。

北京晚报正是因为讲究了办报艺术,掌握了上述这些要点,真心为市民提供信息、提供服务,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平民意识是晚报基因与灵魂

喻国明:北京晚报在当年创办之初就是补日报之不足,当然现在她的定位早已转移到综合性、大气的定位上了。北京晚报在回答社会问题时最重要的特色,我觉得是融化于血液、基因中的平民意识、平民心态和平民作为。很多媒体讲自己要与市场接轨,为老百姓和受众服务,经常讲“我要蹲下来跟我的受众说话”,我觉得这里其实就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你是很高的,所以你要蹲下来”,这本身就预示了一个前提,即你跟他是不对等的,你的姿态和位置是高的。但北京晚报从我自己接触到和体会到的是,从一开始的基因中就没把自己看得那么高,从来都是老百姓的角度、老百姓的立场、老百姓的思路,像良师益友一样为他们出谋划策,理清整个社会的现状,提供监测环境、守望幸福。所以每一个内容其实都是出自于老百姓关心的视野范围内的东西。

北京晚报的平民意识,是北京晚报的基因和灵魂,是北京晚报血液中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北京晚报精神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它之所以能影响大局、影响人心、影响市场最重要的成功秘诀之一,这就是它的影响力。

细腻舒展的民本文化

尹韵公:北京晚报展示了细腻、舒展的民本文化。晚报毕竟是晚报,既要关注大民生也要关注小民生,所谓大民生就是以晚报的视角和方式解读中央的文件,但这种解读方式和日报又不一样,不用大字标题,也不用长篇累牍地发表,只要把精要发表出来就够了,她更多关注的是小民生,但关注小民生也要和大民生联系在一起,而且非常细腻、舒展。就像北京城的建筑,非常舒展、大气,北京晚报关注的民本文化也展示了这样一种特点。大家之所以爱读北京晚报就是因为它非常细腻,一个胡同老大妈的事儿晚报都关注,这种关切、爱护也是北京晚报的特点。当然其他报也有这种特点,但我觉得北京晚报是兼顾了大小民生,而且更倾向于小民生。

服务读者的心愿始终如一

程曼丽:我觉得北京晚报几十年如一日以品牌的延续和不断增值形成了品牌忠诚和品牌依赖。

所谓品牌的延续是指报纸的办报理念,办报宗旨和报纸编辑人员服务读者的心愿始终如一。北京晚报有50年历史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也算是老字号了,她的品牌已经形成。50年来北京晚报都是站在群众中办报,从开始的“面向基层,补日报之不足”到现在的“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一直把百姓需要、民众意愿作为自己办报的出发点,坚持平民化的风格、关注民生,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读者服务,我想这也是晚报能够成为北京市民首选并受到大家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敏锐反应迎合时展潮流

喻国明:主流媒体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她可以迎合时展潮流,她对于潮流是一种敏锐的反应,北京晚报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北京晚报的领导经常抽时间找我们漫谈,他们特别关心现在传媒业的社会面到底有了哪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北京晚报意味着什么。凡是有某种操作意义,某种可行性的东西,过不了多久都会体现在北京晚报的内容和经营上。这种意识不是北京晚报领导层一两个人的意识,而是我们在北京晚报接触的中层记者中所普遍见到的,这是使北京晚报保持长盛不衰影响力特别重要的因素。

晚报精神与民生精神相吻合

崔保国:北京晚报精神和北京晚报文化开拓了中国晚报的先河。北京晚报精神与民生精神、人民报纸的精神相吻合,北京晚报的文化体现了京城文化。

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版面

程曼丽:北京晚报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让人常读常新。拿版面来讲,最开始的北京晚报是四开4版,后来四开24到32版,现在的版面更多,像纪念刊已经100多版。版面增加、信息容量大了,内容也更丰富。各方面的信息都有,很多栏目都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给人的感觉北京晚报总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做调整。

建设全国叫得响的品牌版面

方汉奇:北京晚报要发展必须要有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自己的特色版面,而且还要保持这个品牌建设。过去的“燕山夜话”这个栏目影响力遍及全国,还有“百家言”等等,这些都是过去,为今后的发展着想,必须要创造一些新的品牌。我看苏文洋的“今日快评”就不错,继承着北京晚报评论为老百姓说话、替弱势群体说话的精神和传统,文风也很好,嬉笑怒骂、文风鲜辣。像这种品牌就应该多办一些。

展示大气高贵的皇城文化

尹韵公:纵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几大晚报,我感觉北京晚报展示了大气高贵的皇城文化。因为它是在皇城根儿下出炉的,很多专栏的特色是别的栏目无法具备的。比如刚刚方老师提到的“燕山夜话”,我认为是非常大气、高贵的栏目,但同时又非常受百姓喜爱。“燕山夜话”是不是绝响我不敢说,但这个栏目表现的那种精神是别的晚报没有的。“燕山夜话”的作者是邓拓,老舍说他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在读书时我不了解这句话,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熟,才逐渐理解了。他的开篇之作《生命的三分之一》写得非常好,还写了一些知识性的杂文,但他最有生命力的杂文我认为是《一个鸡蛋的家当》、《交友待客之道》,都是对当时政府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评价。

京派文化京派语言

尹韵公:晚报还展示了一种悠扬、诗美的优秀文化。上海是海派文化,但晚报展示的是京派文化。北京建城史有3000年,作为皇城有800年的时间,具备了很深的皇城特点。另外晚报的开放性、包容性极强,从北京现在的影视文化就可以看出来,包罗全国各地。晚报的语言也最为丰富,晚报的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引领中国文学语言和中国老百姓的日常语言,因为她是京派文化,而且普通话是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所以北京晚报有非常好的特点,有突出的特色。

“五色土”是很有意思的版面,还有“名人专访”,因为北京的精英非常多。北京城是历史故事最多的城市,作为皇城,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都埋藏着很多历史故事。如果晚报把它总结出来会很耐看。过去出版的北京历史文化丛书我都看过一遍,北京晚报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刊用。比如明朝时北京城发大水,据说前三门一带马车都过不去,水都淹到故宫太和殿的台阶上了。如果晚报今后能更多地“古为今用”,把历史故事解读出来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事,而且这个北京的皇城文化是上海、广东都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