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为感动而汇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为感动而汇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禹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桂礼同学介绍了给写信的来龙去脉:10月8日我们在排练话剧《牵挂》时,一位演员安玥琦的手机突然响了,我们得知支教过的贵州大石村里那个志愿者们资助治病的小男孩李成译,病情一直都在反复。第二天,安玥琦就想,能不能给写一封信,把我们这些年来的成果和山里面孩子的期盼都跟他汇报一下。因为话剧中的一些细节触动到了我们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队员,里面展现了我们志愿服务的成果,也说出了我们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伙当时特别赞成她的想法。同时我们想通过这封信,号召社会上更多的力量来关注志愿活动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子女问题。

整封信由本禹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一起共同思考完成,分批采访了参与不同项目的志愿者,大家都想把自己内心所想汇报给总书记,可因为篇幅有限,最后以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创始人徐本禹的故事为主,全信大约有1400字。

2013年11月上旬,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将信件转交给了服务队的负责老师,希望他能把这封信转交上去。当12月5日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把回信拿给队员们时,大家都特别激动。

一年贵州行,一生支教情

从沿海城市的居民社区,到中部广袤乡村的稻田,再到西部大山深处的课堂,处处都留下过“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的足迹,他们活跃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汶川地震、南方冻害、西南大旱的现场,甚至走出了国门,延伸到了非洲。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国际志愿者日那天,本禹志愿服务队队员李雨琦正在贵州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同样作为本禹志愿服务队队员的柯君正在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支教。“看到总书记的殷殷寄语,我的血液里顿时充满了正能量。”

十年间,华中农业大学先后共有66名研究生志愿者奔赴贵州支教。2004年,“华农贵州支教基金”和当地教育部门拨款建设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刚奠基,学生们在四面透风的两层竹楼上课。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在房顶才有微弱的手机信号。这时,在此支教的徐本禹期满了,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招聘支教志愿者,最终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曹建强和法学专业学生田庚脱颖而出。2005年7月,曹建强和田庚踏上南下的列车,奔向贵州省大方县大石希望小学,接过徐本禹手中的接力棒。如今在财政部工作的曹建强仍然和山区的孩子们有联系,他回忆起支教的日子说:“每次遇到困难时,想想在贵州的支教经历,都会重新又振作起来。”

秦丽、张进和董桥峰3人成为学校2006年这一届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留校任辅导员的张进现在每年仍要回贵州去看一看。他无法忘记当年刻苦铭心的经历。一次,他押运一辆装满了爱心物资的小货车到希望小学,山路的崎岖与泥泞让车在一个上坡处发生了意外,幸好没有人员受伤。车不能再开了,距学校还有四五里路,眼前只有一条很窄的泥泞小道。张进只好叫来四五年级的学生们一起搬运这些物资,“那么多歪歪斜斜的小身影背着几十斤的东西在泥泞的路面艰难的前行,我终身难忘。”

“吃过100%的苦以后,在遇到99%的苦的时候就不叫苦了。”第一届支教团成员董桥峰在日记中写到,他在吃苦中懂得了最幸福的幸福——一辈子难忘的师生真情。

人生之苦与乐,也在第三届支教团成员丁记峰的生活日记中流淌出来。“有一次,刚下了冻雨,路滑,还没走到水井,就一个跟头猝不及防仰面朝天摔下了去,手电、水瓢、水桶全都扔出了老远:水瓢破了,水桶破了,手电也停电了。还好,人年轻,身子骨还硬朗……第一次感觉,困难可以如此的具体。”丁记峰在日记中写到:“艰苦不艰苦是一种客观的状态,苦不苦则是自己的感受罢了。作为志愿者,能改变的东西其实很少,很多事都面临着杯水车薪的无奈。但是我想,只要我能改变或者影响哪怕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哪怕是一个人对命运、对世界的看法,我都会觉得这一年是有意义的……”

从一所乡村小学到更多学校,从贵州毕节到湖北恩施,支教团区域逐渐扩大。从最开始的单纯的支教、到用专业力量引智扶贫、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春暖”行动等内容,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目前,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支教团已帮助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许多学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走出大山,多人进入大学深造。与此同时,志愿者们面向社会为当地小学募捐近10万册图书与价值100多万元的衣物,为20多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在志愿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炉山希望小学、兴田希望小学、箐角希望小学等一批希望小学相继建成,改善了当地的基础办学条件。

更大的公益更多的方式

贵州支教基金成立前后,“食科一家人”、植科“一助一”、“阳光家园”等更多的爱心公益群体如雨后春笋在华中农业大学出现,徐本禹支教的故事被报道后,更是引发华农大全校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高潮。

回收矿泉水瓶、卖电话卡……一毛一块的劳动所得聚沙成塔。与一般做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不同的是,“食科一家人”的志愿者辛苦赚来的钱不是贴补自己生活之需,而是交给基金会,以资助比自己更贫困的学生。食科院这个公益组织最初只有4名青年志愿者,他们打工所得361元钱是当时全部的经费,后来,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加入了“食科一家人”,目前已累积资金达到10万余元,为数百名经济困难同学提供无息贷款、为农村孩子们送去上千本书籍……参加基金会的志愿者不少本身就是贫困学生,他们相信“一人有难大家帮,大家都是一家人”,传递出“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另外一种公益思路:强调自强自助互助。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由几个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教职工倡导组成的志愿者群体“阳光家园”其乐融融,其中几个退休的教职工自称是徐本禹的“粉丝”。这是一个老少搭配的志愿者组合,学生志愿者上门收集闲置衣物,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教职工志愿者负责分捡、清洗和消毒。他们在学生区搭建了一个“爱心超市”,将清洗和消毒的衣物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所得上缴给省慈善总会,慈善总会按照1:1匹配返还,用来进行公益救助。最近,他们又与省慈善总会合作,开展“物回宝”项目,回收七成新以上衣物,从成立至今,他们已回收了3万余件衣物。老人们的爱心活动得到了师生的热烈回应。

“本禹志愿服务队”里,还有一批“洋雷锋”。印度留学生马亚克是学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博士。3年前,马亚克在一次校内宴会上看到胡梅独自郁郁寡欢,上前询问后得知,老人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落寞,他就不断地往胡老太太家里跑。做家务,陪聊,购物扛东西……“帮助别人从小就在我的DNA里。”马亚克说。胡梅则把他当做了干儿子。对于这个外国干儿子,老太太非常疼惜,有一次看到新闻里播报印度发大水,她拿起电话就问马亚克家里受灾没有,当得到“没事”的答案后,老人才安心。在今年的一次义务献血活动中,华中农业大学的25名索马里留学生志愿者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献血团队,成为现场最闪亮的风景。

联合国定义志愿者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

在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因为感动汇聚,用10年的坚持,

做着不计名利的实事,一年年一届届,他们被别人感动着,又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着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