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认识血栓,远离血栓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认识血栓,远离血栓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经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大家对“脑梗死”“心肌梗死”“血栓”之类的名词已不再感到陌生。那么,血栓是怎么形成的?除心肌梗死、脑梗死外,血栓病还有哪些表现?怎么做才能阻止血栓的形成?这些疑问,请专家来替大家解答。

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与致残的第一位原因。也就是说,血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种疾病。

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体内各个部位(脑、心、肝、脾、肺、肾、四肢和皮肤等)的各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临床各科都有许多疾病与血栓栓塞相关,其总体发病率高居各类疾病之首。其中,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为临床最常见的三大血栓性疾病。

三大因素,促使血栓形成

无论什么部位的血栓,其形成都是从血小板粘附于内膜的胶原开始的。血栓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1854年,德国病理学家就指出,血管壁损伤、血流变化和血液成分改变,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1.血管壁损伤:完整的血管壁内皮细胞具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因各种原因致其受损后,内皮细胞呈现“促栓”性质,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化,导致血栓形成。

2.血流变化:血流淤滞与涡流均可导致血栓形成。

3.血液成分改变:正常机体内凝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凝血因子增多、活性增强,而抗凝蛋白浓度减低或缺乏,即会导致血栓形成。

三种血栓,累及各大器官

根据血栓形成的血管类型、部位、血栓形成速度、血流堵塞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建立等情况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栓形成,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引起。这种血栓多发生于深静脉,常见的如静脉、股静脉、肠系膜静脉等,可表现为血栓局部肿胀、疼痛,血栓远端因血液回流障碍所致的浮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等。血栓栓子脱落可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常见的静脉血栓有3种:①表浅性血栓性静脉炎:因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输注浓度过高的刺激性药物等引起。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皮肤温度增高,病变沿血管呈条索状,伴跳动性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发生静脉闭塞。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表现为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小腿肌肉有硬结,患侧下肢浮肿和表浅静脉怒张。常见于妊娠妇女、老年人、长期卧床者、外伤及外科手术后患者。③肺栓塞:大多为非特异性肺部症状,如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或血性痰。严重时可发生休克,甚至猝死。其他,如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等,起病较缓慢,往往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相关体征。

2. 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形成会引起该动脉支配的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常见有心肌缺血、梗死,脑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等,表现为心绞痛、偏瘫、意识障碍、肢端疼痛、肢体缺血性坏死等。动脉血栓如脱落,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较小的动脉内引起栓塞,常见于脑、脾、肾等器官,若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常可危及生命。发生在肢端动脉的栓塞,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疼痛(Pain)、皮肤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Pulselessness)和运动障碍(Paralysis)(又称“5P”征)等,闭塞时间过久,可导致远端组织坏死。

3. 微血管血栓

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由微血管血栓形成和栓塞引起的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阻止血栓形成,让血流更顺畅

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周围动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最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波立维)。波立维为特异性抗血小板聚集剂,效果强于阿司匹林,适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一过性脑缺血、发生过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患者,也可用于预防脑血管、冠状动脉、视网膜血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的种类很多,临床上较常用的有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口服抗凝剂等。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外科大手术后,尤其是腹部和下肢骨科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有血栓前状态的患者,也用于心脏直视手术、人工肾血液透析,以及近期发生的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推出的低分子肝素(如克赛)具有抗因子Ⅹa作用较强、抗凝血酶作用较弱、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及半衰期长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使用。

Tips:血管里的血液为何不会凝固?

生理状态下,止血和抗凝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反应、凝血和抗凝血系统,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人体血液里有许多凝血成分,当血液在血管内正常流动的时候,它们是不会引起血液凝固的。即使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血小板被活化或血管内皮受损,触发凝血系统时,体内的抗凝系统会立即发挥“对抗”作用,抑制血栓形成。正常情况下,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了血液有潜在的可凝固性,又保证了血液的流动状态。然而,在某些能促进凝血的因素作用下,上述动态平衡被打破,血液便可在血管腔内凝固,形成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