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风险管理干预对急诊危重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险管理干预对急诊危重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风险管理干预策略对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旨在为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 将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180例急诊危重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干预组患儿家长在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仅行传统护理,并对护理经验加以总结分析。 结果 经过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策略后,干预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人员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造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急诊危重患者应用风险管理策略干预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该护理方法值得重视。

[关键词] 急诊;危重患者;风险管理;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109-03

急诊科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且变化快、抢救几率高, 护理量大且存在许多护理风险因素,同时患者较高的死亡率导致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因此属于高风险科室。而提供优质服务, 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过程中的差错及缺陷,提高急救水平,减少护理纠纷,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作为一种临床护理医学的管理模式[1],通过明确各类风险事件以及评价后制订护理策略,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临床的安全性和经济性[2]。为此,我们对90例急诊危重患者实施了风险管理护理干预策略后临床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 将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男 48例,女 42例,年龄21~86岁,平均(43.2±3.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重症颅脑损伤23例,脑梗死10例,脑出血9例,严重骨折创伤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例。对照组男 48例,女 42例,年龄20~85岁,平均(42.9±3.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重症颅脑损伤21例,脑梗死9例,脑出血7例,严重骨折创伤2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干预组由经过专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培训的3名护士(病房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专职护士各1名)组成风险管理护理组,按照掌握的护理风险危险因素设计护理干预计划对患者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如下:①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识别及评估 风险管理护理组组员经过筛选和统计平时积累的临床资料、明确各个环节的风险所在,在对护理风险发生基本情况的整理、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设计急诊科重症患者急诊护理流程图,通过既往风险事件的全面回顾分析并公布情况,同时针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定量并按风险大小排序进而决定采取措施的优先顺序[3]。②风险预防 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培训及护理风险监控是前瞻性控制预防的主要措施。具体措施如下:a针对本科室既往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制定急诊护理临床指引,区分普通急诊区、抢救区及重症区,就诊先后顺序和诊疗区域按患者的病情需求进行安排,危重患者先救治后挂号,完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做到分诊及时准确、重点突出。b结合急诊的工作特点,统一标准化的急救流程诸如“绿色通道”服务流程、常见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健全危重患者转运、重症患者转科交班及护理风险警示报告等相应的规章制度[4],重新修订护士各班工作职责,突出危重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抢救措施、用药等记录,采用表格形式规范危重、抢救患者的护理文件书写。紧紧围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3个环节进行不定期质量检查,同时收集患者意见,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c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由高年资护士对缺乏工作经验的新毕业护士进行短期的临床业务和安全知识规范化培训,进一步规范急诊护理工作;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典型案例从中吸取教训;科内专设急诊危重患者处理知识及护理技巧讲座,每月进行理论、技能及应急能力的随机抽查考核。同时,激励护士进行自我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提高责任心,鼓励护士细致、耐心地对患者进行服务,并通过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进行护理服务态度的考核,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d定时检查和保养仪器设备并由专人管理以减少送检、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如出现质量问题需及时分析原因并上报设备科。③护理风险的处理 发生风险时要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常规完善危重患者登记、记录及院内交接记录单等[5]。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 培养高年资护士掌握沟通技巧、化解风险的能力。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科学地解释病情, 完善签字手续,及时告知可能发生的危险,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生命和健康的风险。一旦发生要勇于承担并及时通知医院总值班处理有关事宜。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①护理差错、缺陷情况;②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③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差错、缺陷情况由我院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制定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考核标准”进行评估;护理满意度由我院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订满意度调查表,其具体内容包括:入科是否向患者宣教;对患者健康指导是否到位;护士是否在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对护士的各项技术操作是否满意;对护士的语言、态度及形象是否满意等。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差五个等级,其中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较满意率;由护理部统一发放对患者进行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信度系数为0.9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结果

经过对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策略后,患者护理缺陷差错发生率、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的分析,明确各类风险事件后制订相关防范措施进行预防,尽可能地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6]。因此将风险管理运用于护理工作中可以规范护理程序,提高临床的安全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7]。急诊科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复杂且变化快、抢救几率高, 护理量大且风险比较常见。因此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可以尽量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临床的安全性和经济性[8]。

风险管理护理的主要目标是前瞻性控制预防风险,经过设计专门风险事件调查表,筛选和统计平时积累的临床资料[9],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与人员等护理风险的评估,结合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及自身临床经验设计绘制护理流程图,可以对护理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10]。研究发现护理人员的主观因素可以造成护理不当事件的发生,如漏查、迟查,文字记录潦草造成误读,对家属的教育不全面等。因此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针对性地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在临床护理操作上的风险意识、应变能力以及护理安全系数,使其尽早尽快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努力使急诊护理风险人为因素降到最低程度[11]。增加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证据意识及自我防范意识,同时加大护理病历法律地位的宣传力度,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树立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意识;同时护理观察要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 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记录要真实可靠、准确及时、规范清楚、层次分明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医护沟通以达到医护记录的一致,危重患者抢救后补写抢救记录,对病情变化及时间的描述要医护记录一致, 避免缺项、漏记等错误以确保护理质量。加强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监控可以培养护士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实施岗位责任制, 职责明确到人,规范个人自查,同时科室质控员也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告知责任人,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尽量规避风险事件。

通过对急诊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并与传统护理对比发现,急诊重症患者护理差错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样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也较常规护理显示出优势(P < 0.05)。为此我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在对急诊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前瞻性预防控制、加强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发生风险正确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承担了大量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应用风险管理策略干预可使我们从被动抵御风险转为主动化解风险,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因此该护理方法是改善急诊危重患者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的措施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Aufseeser Weiss MR,Ondeck DA. Medication use risk management :Hospital meets home care[J]. 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2001,15(2):50-57.

[2]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920.

[3] 任巧花,赵承芳. 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J]. 护理研究,2011,25(1):165-166.

[4] 吴敏.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09,7(11C):3097-3098.

[5] 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0-122.

[6] 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 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 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94-95.

[7] 万淑芳,万晓芳. 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89-90.

[8] 陈辽平. 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 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315.

[9] 陆彩萍,刘秋鸣,黄淇敏. 风险管理在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06,6(3):49-50.

[10] Encinares M,Mcaster JJ,Mamee J. Risk assessment of forensic patients:Nurses role[J]. J 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2005,43(3):30-36.

[11] 李淳. 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0):953-954.

(收稿日期: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