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神朔铁路河西运输段“立体养护\精细管理”走出传统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神朔铁路河西运输段“立体养护\精细管理”走出传统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长期以来,以班组为单位的独立单元生产模式,面对大运量、高密度、重载的运输形势,已经很难适应神朔铁路运量逐年增长的需要。河西运输段根据具体的运营情况结合运煤专线的特点,尝试维修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了一套“立体养护精细管理、创新发展”的日常维护及管理模式,走出一条设备质量精细管理的出路。

关键词工务运煤专线立体养护 河西运输段

中图分类号: F50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神朔铁路北起陕西省神木县,与包神铁路接轨,东至山西省神池南站与朔黄铁路相连,共同组成我国西煤东运的第二大通道。神朔铁路所处地区季风期长、风力强、冰期长、温差大,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很多地段,高山峻岭隧道相连,峡谷河道桥梁不断,桥梁、隧道占到线路总长的近29.3%,最大牵引坡度高达12‰,正线曲线201个,最小曲线半径400米,曲线延展长度204.26公里,属于条件较差的山区铁路。

近年来,神朔铁路重载运输取得了快速发展,铁路运营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铁路荷载量和行车密度的不断加大,受工作时间与工作面的限制,轨道几何尺寸的变化频率加快,对如何提高线路设备质量,适应安全运输的需要,是摆在河西运输段工务专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探索山区运煤专线铁路维修养护办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神朔铁路运输特点、线路结构

2.1运输特点

神朔铁路的运输特点一是大运量。1997年开通至今运量逐年增长,尤其从2005年运量突破亿吨后,每年以1500万吨左右的运量递增,到2012年运量突破二亿吨。已在亿吨高位平台上持续运营。二是密度高。2012年日均通过列车111对,列车间隔时间为10分钟。三是重载。目前使用轴重为25T的C80型车辆运营。

2.2线路结构

近年来神朔线轨道结构逐步强化,I级道碴在我段大量上道使用,2003年开始逐步对上行重车线更换为P60Kg/m和P75Kg/m钢轨、Ⅲ型混凝土枕、区间无缝线路、混凝土岔枕道岔;2012年对下行空车线更换为P60Kg/m钢轨、区间无缝线路。轨道结构的强化,增强了线路稳定性,减缓了轨道残余变形的积累。

3“立体养护”维修模式在河西运输段的实施

3.1背景概述

近年来,神朔铁路重载运输取得了快速发展,公司适时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进行了站段体制改革。河西运输段自2010年12月1日成立,由原公司车务段、工务段、电务段、供电段、多元实业中心五单位合并,至今已有两年多的运营时间,河西运输段根据具体的运营情况结合运煤专线的特点,尝试维修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了一套“立体养护、精细管理、创新发展”的日常维护及管理模式,走出一条设备质量精细管理的出路。

3.2原有维修模式简介

在站区、专业工队成立之前,沿袭多年的以班组为单位的单元维修模式,由段、领工区、工区三级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线路检测以人工静态检查为主,便携式线路检查仪动态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钢轨探伤以小型超声波探伤仪检查为主,手工检查为辅。作业手段主要采用劳动密集型修理方式。线路大修和综合维修采用大型机械和人工相结合实施“天窗修”,神朔线原设计为机械化养护维修作业线路,但开通运营以来,机械化养护维修程度一直不高。

3.3原有维修模式存在的问题

(1)维修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各专业工种间的配合不足。线路维修计划针对性不强,检修效率不高。资源共享利用率不强。

(2)日益增长的运量与运输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能利用列车间隔进行作业的时间越来越短。

(3)繁忙的运输和重载列车对线路破坏极大,传统的小而分散的维修组织形式和大头镐加人工作业的手段,作业效率低,效果差,无法适应大动量、高密度和重载的需要,造成设备欠修、线路质量下降。

(4)维修方式不匹配。一是检养修合一的管理模式未将检查从养修作业中分离,检查和处理不能形成互控,难以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设备状态,不利于成段、有计划地安排设备整治。二是神朔线原设计为机械化养护维修作业线路,但开通运营以来,机械化养护维修程度一直不高。

3.4改革的必要性

(1)安全生产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列车运行间隔越来越短和运量的大幅度增长,养护维修工作量增大、作业频繁,在维修人员不足、作业手段落后的情况下,安全生产难以保证。

(2)工务设备的全天候开放性质、非工厂化管理点多线长、缺乏有效的科技监控手段,导致工务安全不可控因素一直存在。站段体制改革后,对加强安全控制的要求骤增,提高站段、车间现场独立作战能力已刻不容缓。

3.5改革的形式

(1)大力推行立体养护,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设备养护体系经过2011年的磨合、2012年的站区改革之后,河西运输段站区各专业间的协调力度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观,专业间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并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这为大力推行立体养护模式打好了基础。

(2)积极探索施工协调会组织形式,提升天窗组织效率

在站区成立之前,施工协调会主要是由段生产技术部和调度室负责组织,但由于管内各专业工队在施工内容、范围方面各有所侧重。因此,考虑到上述因素,在站区成立后,河西运输段于2012年8月份将施工协调会的组织权下放至管内站区,这就大大提升了各站区管内的施工组织效率,同时,作业过程中各专业互相监督配合,确保了人身、设备安全,进一步提升了天窗利用率和兑现率。

(3)大力推行天窗立体化养护模式,提升天窗利用率

按照“立体养护”的设备养护新思路,河西运输段在2012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于2013年元月份开始全面推行天窗立体养护的维修模式。在天窗作业时,封闭范围由原先的一个点,一家施工单位进行封闭作业,调整为在一个作业范围,以一家施工单位为主体,两家或三家同时进行施工作业,这种养护模式破除了各专业间互不关联,以专业分块维修养护的不足;同时,各专业在作业过程中还可以互相监督配合,确保了人身、设备安全,保证施工作业的正常进行。经过半年来的实践、总结,目前河西运输段已初步形成了对设备从天上到地下,从线上到线下,从室内到室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集中维修养护,大大提升了天窗作业效率。

4“立体养护”维修模式在河西运输段实施的效果

原有维修模式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维修人员思想认识得到转变;

2、维修计划针对性得;

3、线路维修组织环节进一步完善到了加强;

4、检测数据得到充分利用

5、设备质量得到了提高

6、成本与效益得到控制

7、健全了安全保障体系

8、全面推行综合检养修模式,提升资源共享率

综上所述,经过2011年各专业磨合、2012年站区化改革后,河西运输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构建起了工务、电务、供电三个专业联合作业的立体化养护模式,设备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初步实现了标准化建设的常态化、持久化、普及化,打造出内实外美的一流设备。在2012年四季度太原局轨检车对河西管内线路的动态检查中,上行线优良率为85.5%,下行线优良率为90%,到2013年一季度上行线优良率提升至95.9%,下行线优良率提升至98%,同比分别增长了10.4%、8.0%;在2013年的标准化整治中,电务专业实现了材料管理规范化、作业流程标准化、设备整治统一化、测试指标明示化,设备养护实现了“四化统一”。上述数据充分证明,在全面推行立体养护模式后,各专业设备的运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切实达到了内实外美的标准化建设要求,立体养护模式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