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体现高等学校对精英人才的诉求。然而,本研究发现大类招生的一些基本亮点,如大类统一招生分数,学生在低年级实行大类管理,到高年级按学生兴趣分专业,实施平台加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等措施,并没有从实质上提升精英化培养水平;相反还促使了学校各专业之间的非平衡发展,存在大类下属专业协调困难,学生心理疾病增多,学生工作难度加大等问题。化解上述困境需要与大类培养相配套的更深层的教育改革,如按照大类培养要求设置院系,将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区别开来,平衡各专业生源结构,提供个别化指导服务等。

关键词: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精英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5—0011—06

收稿日期:2012—08—18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2010年本科生教学改革课题“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湖南省2006年度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研究”(XJK06CGD017)

作者简介:李斌(1963— ),男,湖南武冈人,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政策、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

1999年以后,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不过,中国高等教育在提升大众化速度的同时也在着手提升精英化水平。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日益复杂,差异化了各高校的等级次序。中国高等教育最初的序列大致是中专、大专(高职)和本科学校。20世纪90年代以后,本科学校之间的差异被拉大,中专逐步被取消。1990年6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时明确,到2000年前后,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措施被确定为“211工程”。由此,112所“211工程”大学从719所本科院校中提升了一个等级序列。进而,39所“985工程”高校再次从112所“211工程”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梯队的高校。其次,各类排行榜昭示各高校的具体实力和既有贡献,彰显各高校的差异,提升各高校之间的竞争程度。由中青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持续多年对各高校进行综合排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排名第一或者第二;与此相伴的还有针对各高校的诸如星级排名、科学贡献力排名、人才贡献排名、受媒体关注排名、杰出校友排名、院士数目排名、校友中院士数目排名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排名积极地塑造精英教育氛围,强化著名高校精英化导向。因此,中国高等学校的功能也就出现了分化:即“211工程”以下层次的高校主要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而“211工程”以上层级的高校则更具有精英教育特征。

一、大类招生体现精英人才培养诉求

2000年以后,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通识人才等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多地被中国高等学校提及和试验。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高等学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并践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希望在大学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为了实践这一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大学于2001年实施“元培计划”①;2003年,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985高校逐渐推行“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也进入了大类招生高校行列;2008年,中南大学开始大类招生;2011年广东省的汕头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医学院等6所大学也相继全部或者部分实行大类招生模式。到2011年,几乎所有985高校,超过50%的“211工程”高校,以及20%左右的一般大学实行了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吕慈仙(2007)曾经统计发现,层级越高的学校有更大动力实行大类招生模式[1]。之所以综合性大学实施大类招生的比率高一些,是因为人们大多认为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点面结合”的综合型人才的必要平台和基本途径,一般非综合性高校难以有条件实施大类培养。

尽管各高校在招生时都打着“大类招生”旗号,但是大类招生在各高校的实际运作却存在很大差异。归纳起来大类招生大致有四种模式:(1)按学院招生。这一模式在一般“211工程”高校中实施最为普遍,即在同一学院中,不分学科和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2)按学科门类招生。学生在进校时按法学、管理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艺术学等13个门类招生。(3)以“基地班”或一些特殊实验班招生。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湖南大学的“李达实验班”、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试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中南大学的“临床医学教改班”、“工程试验班”、“升华班”等。(4)对新生进行通识教育。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如复旦大学于2005年对3 700名新生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的4个学院学习,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新生混合重组,分编成42个班级,学院构建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

就大类招生为何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时尚”,人们大多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综合型人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原来的专业型发展为复合型,高校原有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黄兆信(2004)[2]、卢燕(2009)[3]蒋秀兰、郭娜(2009)[4]等发现,大类招生促使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经济发展步伐,拉近学生与市场的距离,使得学生更有能力更快地融入市场,融入社会。(2)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众多世界名校基本实行了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他们培养出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的创新力很强。(3)中国高校彼此之间的竞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可以体现高校的综合实力,吸引优秀生源,进而提升高校的竞争力。(4)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