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探讨影响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分析

药物作用的广泛性

药物作用具有广泛性。一方面是用药后能改善机体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另一方面,用药也能引起机体生理生化的紊乱或功能改变而损害机体,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危害。如给予常用剂量的阿托品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所致的肠绞痛,同时出现的口干、心悸、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但术后为减少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使用阿托品而出现的胃肠平滑肌松弛、腹部胀气则成为不良反应。

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临床上经常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适当的联合用药能起到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效果。但联合用药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据报道[1],当合用药品种数为2~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当合用药品种数为6~1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1~1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6~2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4%。

患者的个体差异

性别因素:女性在激素水平、酶水平、基础代谢率、胃肠蠕动、分泌能力等生理方面与男性有差异,因此,较男性更易引起ADR。如药物引起的红斑狼疮,女性发生率比男性高3倍;保泰松、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和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较男性高数倍。

年龄因素:儿童肝肾功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不健全,血-脑脊液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ADR的发生率高;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及消除速度减慢,半衰期延长,药物的ADR发生率增高。据统计,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为30~40岁的2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入院者明显增多。这与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特征有关[2]。

病理因素:有些对正常人无影响的药物,在疾病状态下,可出现不良反应,如普洛萘尔对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可引起支气管收缩;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加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接头阻滞,使其出现呼吸抑制。

遗传因素:不同种族、民族的不同个体,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有时会发生严重的ADR。如红细胞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当服用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后易出现溶血反应。

给药方法

给药途径:静脉给药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肌注和口服。因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体循环,且无肝脏首过效应,作用迅速;而口服用药时,很多辅料不被吸收,不进入体循环。

用药时间:据报道,服用相同剂量的螺内酯,连续服用8周以内未出现男性增大,但连续服用24周后,男性增大的发生率达66%。

给药剂量、浓度、静滴速度等:据报道,当阿司匹林剂量低于600mg时,在312例中未发现耳聋;当剂量为600~899mg时,在273例中有3人耳聋(0.1%);当剂量为900~1199mg时,在69例中有12例耳聋(4.5%);当剂量大于1200mg时,在120例中有18例耳聋(15%) [3]。再如,脂肪乳静滴过快会引起胸痛、呼吸困难、发热、发冷、头疼、颜面潮红等ADR;中药针剂因其在稀释或配伍时均能增加微粒数量,当高浓度快速滴注时就易发生ADR。

服药姿势:如老年冠心病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时,应半卧位或坐位。若站立可引起性大脑缺血,卧位可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绞痛。

药物的质量标准

合格药品的质量会因产地、生产厂家、剂型、批号的不同而有差异。如阿莫西林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杂质限量也不同,过敏反应发生率也有很大不同[4]。另外,药物制剂生产中使用的添加剂,在化学合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以及药品在贮存、保管、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氧化、分解、降解、聚合产物等均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青霉素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其分解或降解产物青霉烯酸等与机体血浆蛋白结合形成抗原而引起;再如中药冻干粉针,由于不经过高温灭菌及注射液在放置过程中的理化变化,其ADR的发生率较注射液低。

新药临床试验的局限性

由于临床试验例数不多,且部分临床试验是在健康人身上进行,对于新药的作用观察了解不够,当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时,就可能发生ADR。如20世纪50年代在西欧市场上出售的新药反应停,作为镇静药物广泛用于妊娠反应,以致引起8000多例畸胎儿的悲惨后果,反应停至今仍被禁用于妊娠早期。

饮酒和食物的影响

乙醇本身是许多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可以加速一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降低疗效;长期饮酒也可以引起肝功能的损害,使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饮酒,药物能加重乙醇对机体的损害,如雷尼替丁能减少胃液的分泌,加重乙醇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食物也能影响部分药物的吸收,如富含脂肪的食物能增加机体对脂溶性药物的吸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

安全用药意识不够

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对ADR的认识都存在片面和不重视的现象。ADR报告单位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报告ADR是暴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药品的缺点,会影响单位的信誉,因而不愿意报告ADR;公众普遍缺乏安全用药常识,他们在缺少医师和药师指导下用药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只看到药品有效性的一面,而忽略了不良反应,或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就片面认为该药毒性大而忽视了用药的风险性。

虽然ADR的发生是受医药学研究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必然现象,但研究其影响因素,从流行病学分析评价ADR,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和防止ADR的重复发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丁国华,高宏,孟松伟.合理用药评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2

2 谢金州.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2-52

3 丁国华,高宏,孟松伟.合理用药评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1

4 周文燕,刘滔滔,吴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