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要在“读三遍”上做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要在“读三遍”上做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主要场所还是在课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方法,也就是不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人们的行为习惯就是在反复模仿、反复练习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方法,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从阅读方法上讲,目前学界多数人都认同认知心理学上 “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理论,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阅读经验就是这个理论的最好注解。他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语文老师在上阅读课时,只要刻意在“读三遍”上做文章,让学生逐步有意识地沉下心来在“多读几次”上花功夫,他们就会举一反三,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怎样让学生逐步有意识地沉下心来在“多读几次”上花功夫,提高阅读能力呢?笔者集自己多年语文阅读教学之经验,参考一些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就怎样在课堂上指导读“三遍”的方法草就拙文,供有识者参考。

一、读第一遍:要 “四读”、朗读、速读,目的是整体感知

所谓“四读”:就是读提示、读课文、读注释、读练习。一读提示,是指在开始学习每个单元时,要读单元提示,开始学习某篇课文时要读预习提示,两种提示都对自己所属的单元、课文内容作了概括提示,让学习者有个大略印象,知道本单元、本课文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二读课文,就是通读课文,这时最好先用阿拉伯字母给每一段标上序号,以便于阅读时把握全局,寻找问题等。阅读时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先跳过去,留待再读时解决。

为什么还要三读注释和四读练习呢?注释是帮助我们了解与本文有关的知识;练习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学习本文后提出的问题,以检查学生学习结束后对该文章重难点的把握情况,利于我们在学习本文后,了解、检测学习效果。

整个“四读”过程要求快,不能齐读,齐读会使阅读速度变慢。要求每个人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出声朗读,实践证明:朗读是心与口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能排除杂念使人心无旁骛。速读则可检验一个人的反应能力,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是全班一起在读,所以声音不宜太大。在课堂速读时,可以比赛谁先读完,表扬先读完的人。

“四读”过后,我们就要弄清楚本文文体,根据文体要素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例如记叙文,可按六要素归纳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都有些什么人介入了这件事,事件的起因是什么,经历了那些过程,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是议论文,速读一遍后,要了解作者在本文要阐述的观点、主张,用了那些事实、道理去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又如是说明文就要清楚说明对象以及其基本特点等。“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叶圣陶语)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感知”了。

二、读第二遍:要默读,细读,目的是初步理解文章

这次阅读时,要边读边动笔勾画,勾画出生字词,查字典弄懂生字词。如果说读第一遍是留下大概印象,那么,细读第二遍就会有所收益,也有所疑虑。在精彩词句或有疑虑的地方就要标上特定的记号,这样有利再读时对照、认识、提高。通过查工具书、交流看法、细细地咀嚼佳词美句的精彩,再细读仔细揣摩解决疑难。

此次阅读重点要放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上,做“研讨与练习”的首要工作是审题,题审准了工作就等于完成了一半,因为审题不准的话,以后的工作都是白干。

读题时一定要认真区分出本题有几个小问题,并抓住关键词弄清楚每个小问题要求掌握什么内容,然后根据归纳出的问题逐个在文段中找答案。找答案时一定要找准“答题点”,所谓的答题点就是编题者出题时,在文章的某个句子或段落中发现这里有某个需学习并掌握的“知识点”,为了学习、理解、把握这些“知识点”,就依据这些句子段落出题考查学习、理解、把握的情况。这些句段也就成了答题点。找到答题点后,要在这个点的前后找出能回答问题的相关词句,分析怎样使用这些词句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尽量使用原词原句,或者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删个别字句,连接相关句子答问。当然,有的问题是根据全文出题的,那就要逐段细读后再归纳、概括。

三、读第三遍:用默读,精读,一段一段地研习探究、揣摩欣赏

完成了第二步工作,阅读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它只是初步理解,这中间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看法,有独到的见解;也有肤浅的分析;会有疑虑的地方,也会有遗漏的问题。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同学之间的研习来解决,正确的得到证明,错误的要求纠正;独到的感受欣慰,肤浅的以求深刻;有疑虑的要消释,有遗漏的需补充。所以必须要进一步研习揣摩、探究欣赏。

研习探究、揣摩欣赏二者不是相互割裂的过程,而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过程。它不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冥思苦想,而是调动所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讨论,教师与学生讨论,在这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看法,还可以反驳相悖的观点。这个过程可能因自己的成绩自喜,他人的成功而恍然,大家的共同提高感到欣慰。

研习探究、揣摩欣赏最好在小组中进行。分组不宜太大,前面两个人转过身子,和后边的面对面就形成自然的四人小组。教科书上的习题在上一步已经完成了,这时的分组讨论弄不好就成了花架子、摆设。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但更提倡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而且能帮助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使课堂更有调控性,教学更有针对性。

可是,长期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多数是提不出什么问题的,或者是有了问题,碍于面子怕说错了惹人笑话而不愿提出来。这时候用什么办法好呢?我认为千法万法,管用就是好办法,许多好的习惯是“逼”出来的。“逼”学生提问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你不问我就不讲”,二是“你不提我就不让你坐下”。“逼迫”之下,必有所获,这种情况下学生提的问题是深是浅、题内题外,已不重要,教师这样做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养成“读书必有疑”的习惯。

有了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就已经初步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这时候教师还是不要急着解答问题,要告诉大家“自己的问题自己解答”。只不过根据问题的难易,为他们提供三种解答方式:(1)简单的问题“甲问乙答”;(2)较难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3)很难的问题“师生切磋、共同找答”。就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每课探究一二问题,欣赏三四佳句,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四川联合经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