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善若水 大美之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善若水 大美之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鲁迅先生的《社戏》语言精练、质朴,于平凡中见奇崛,读来不仅有诗一样的韵味,而且还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自然景色与风土人情的优美画卷,更刻画了一群淳朴水乡人的美好心灵。

关键词:《社戏》 阅读 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85-02

作者简介:倪晓俊(1974―),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附属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社戏》是鲁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说,阅读这篇小说,仿佛就是在美的花海中徜徉,仿佛是乘着小舟在微波中荡漾。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社戏》给人的艺术美感。

一、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就是将“意美”和“境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意”就是指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或作者的感情取向,而“境”就是指作品所创设的情境,比如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等就是“意”与“境”的结合。就《社戏》来看,作品创设的意境之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平桥村所在的地理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方

式所产生的“意”美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人们“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作品中交代平桥村所在的地理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要表达的“意”是什么呢?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说,平桥村“极偏僻”,这也就意味着平桥村远离世俗社会,这里还没有受到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剥削、压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等世俗观念的入侵。所以,从地理环境与民风的关系来看,《社戏》和《桃花源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二,从平桥村人的生活方式来看,因为他们靠海、临河,又打鱼,所以双喜他们“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他们划船的本领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要么箭疾如飞,要么“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老渔父,也停了艇子喝采起来”;因为他们善于种田,所以他们种的罗汉豆很“旺相”。可以这样说,如果双喜他们不是“弄潮的好手”,如果平桥村子弟不勤劳,“我”就不可能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更不可能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了。所以作者写平桥村人们的生活方式,“用意”是非常明晰的。

(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意”美

小说中对优美的环境的描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前往赵庄看戏途中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绘,这也是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刻意着力和着墨的地方。在其笔下,江南水乡充满了诗意之美:诗意般的描写对象――豆麦、水草、月色、连山;诗意般的画面――淡淡的乡村水墨画;诗意般的情感――陶醉、喜悦。二是对戏台的描绘,在月色下,在灯光中,弥漫在戏台四周的是朦胧之美,是光影之美,是活力之美。三是月夜归航时对优美环境的描绘。这一夜的戏本来不怎么样,甚至可以用大失所望来形容“我”的心情,但是因为平桥村子弟各个活泼、机灵、淳朴、善良、能干,有他们的陪伴,“我”就有无以言表的快乐,所以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总的说来,作品中对月夜出航、船头看戏以及月夜归航的环境的描写侧重点有所不同,月夜出航侧重表现乡村的风物之美,船头看戏侧重表现社戏的梦幻之美,而月夜归航侧重表现平桥村子弟的性情之美。它们要表达的“意””就是 “我”对社戏的热望与喜爱,最关键的“意”就是赞美了平桥村子弟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勤劳能干的美德,而这一切的落脚点就是一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幸福、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二、人性之美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平桥村子弟就是一个美的结合体,我们很难找到他们人性中的瑕疵,其实,这与他们生长、生活的地方不无关系。从大的角度而言,平桥村子弟的人性之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求真

求真就是不加装饰或掩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或怎么做,这是人性中最朴素的一面。在《社戏》中,平桥村子弟的“真”一览无余。第一是“率真”,比如“当我和他们一起去放牛的时候,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的缘故吧,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负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前,只好远远地站着……却都嘲笑起来了。”在平常,平桥村子弟是很佩服“我”的,因为“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而“我”会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但是当“我”怕黄牛水牛时,他们不再原谅“我”了,便都“嘲笑”起“我”来,为什么是“嘲笑”而不是“笑”呢?因为“嘲笑”更能表明他们的直率,更能表明他们内心的坦荡。第二是真诚,在月夜归航途中,当双喜问阿发偷谁家的罗汉豆时,“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其实偷谁家的罗汉豆都是一样的,阿发家的罗汉豆也不见得比六一公公家的“旺相”多少,黑夜之中、匆忙之中阿发也不一定就拿捏得准,但是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决意偷自家的,完全是出于“诚意”“淳朴”的本能。

(二)向善

向善就是向往并愿意做对他人有益的事,“向往”是一种精神力量,“愿意”就是心悦诚服。通读《社戏》,所有情节都在“善”字中展开,一是平桥村子弟行“善举”,比如说“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照例”给我吃,难道平桥村子弟不喜欢吃虾吗?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再比如看完社戏的第二天晚上,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因为“我”随意的一句应答,六一公公却铭记于心,热情好客的美德真是到家了。二是平桥村子弟好“善意”,这里的“善意”是“善解人意”的意思,当“我”遇到小波折而不能去看社戏时,“看过戏的小朋友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三是平桥村子弟积“善言”,比如六一公公“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在这里,六一公公的话绝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本能。

三、民俗之美

《社戏》中的景是美的、人是美的,所以他们的民俗也必然是美的。在《社戏》中,涉及到平桥村、赵庄的民俗主要有两个, 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夏季的江南酷暑难耐,因而“消夏”本身就充满了清凉之意,而“回到母家去消夏”就更多了一份温馨的感觉。二是看社戏,社戏也叫年规戏,在江浙一带,一开始主要在春秋两季表演,后来逐渐不受时间限制,一年多演。社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酬神祈福:酬神就是感谢神灵的庇佑,祈福就是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

正因为平桥村子弟具有上善若水的灵魂,大美之美的胸怀,所以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而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甜蜜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