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气象”作文一题多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气象”作文一题多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31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气象

刘宣

清脆昂扬的鸡啼声将我唤醒,不似闹钟表的机械,它是充满生机的,即使像我这样的“起床困难户”,也不会因为这种唤醒方式而觉得恼。这鸡啼声是从对门的菜市场传来的,虽然被禁锢在死亡的牢笼待人宰割,但一批又一批的“囚鸡”似乎都有着同样的可贵精神,多年如一日地做着村民们的天然闹钟。它们也是真猛士,不畏惧死亡,恪守天职。

向窗前移步,几尺外的一间出租房里的婴儿也被吵醒了。几个月大的婴儿固然没有我欣赏鸡啼的意趣,更没有体恤父母的善念,纵情嚎啕起来。祖父两代人都被这“小祖宗”搞乱了阵脚,在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乱成一锅粥。

“囡囡,快来,帮外婆把这刚包的饺子送到姨婆家!”我本还想好好欣赏一下这清晨的趣事,不料被外婆“召唤”了。

我接过一海碗热腾腾的饺子,小碎步向目的地进发。

村里的一切都在这朝阳渐渐升起的过程中蜕去夜的沉寂,换上了昼的生机。小商贩们都推着一板车的财富找到一块“天时地利人和”的位置哼着南腔北调的小曲等待“第一桶金”的降临。

村里的活匣子——毛大爷,又开始了一天的紧要任务——双手负背,踱着虎步,盘查不道德的黑商贩。这不,又和一卖西瓜的小伙子杠上了。毛大爷嘴边苍白的胡须气势汹汹地抖动着:“我说你这小伙子,不懂行情!这西瓜哪能卖5块钱一斤?你以为金家村上的老头老太好欺负啊,遇到我老毛,今天是你倒霉……”毛大爷指手划脚,口若悬河,那小伙子真以为自己犯了什么罪过,低着头涨红了脸,一声不吭。别看毛大爷爱无理取闹,他还真在价钱上为村里人争了不少便宜。我一脸敬意地向毛大爷鞠躬问好,大爷也以一副“同志辛苦了!”的姿态回应我。我强忍住泛滥的笑意,躲进了一条小弄堂。

我仰着头,慢慢地走,澄澈的天空在我眼中缩成了窄窄的一线。杂乱的电线在我眼前相交,而后又分开,不再有关联。此刻我仿佛是一只井底之蛙,我想看见更加开阔敞亮的苍穹,但更吸引我的却是我脚下坑坑洼洼的小路和手里源源不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和热量的一碗饺子。

一线天铺展开来,姨婆家到了。姨婆热情地把我迎进屋里,硬是塞了几块糖给我作为回礼——大人们总是喜欢“客气”。而我也十分享受这种你来我往的温情。

拿着洗得剔透的瓷碗回头望,姨婆正挥着手向我道别。我微微一笑,一股蜜意直通心底。在我眼前,在不远处的前方,那一派生机的地方,是我们的村庄。

城中村,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既非繁华,又不清幽的小村庄,有着我最爱的气象——入俗而又脱俗的“人”味儿。

点评本文为记叙文。

本文中将“气象”诠释为小村的人情味,而通篇也“人”味十足。描写的那些被我们在繁忙中遗漏的生活小细节,视角独特,更令人思考生活的含义。

从语言上来看,大量的直接说话内容的引用,使人易于理解接受,充满生活气息。同时语言生动幽默,又不失优美的文笔,清新自然。

从结构上说,清晨的鸡啼、婴儿哭声直接吸引读者,切入情景。只是通过一个送饺子的过程,按照时空方位的改变,有逻辑性,写尽小村中的人和情。

从内容上来讲,通过最主要的对毛大爷的描写,写出村中人的善良又好管闲事,实为可爱的小人物。又从姨婆的热情道出人情之暖。

但本文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表述略显拖沓,有流水账的嫌疑。描写力度也亟需加强。

其次,城中村这样一个极好的题材,不应该局限于写处处皆是的“人情”。如果能把主旨提升到农民工面对城市繁杂气象的困惑与迷茫,体现一个社会群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从小事入手,道出城市牢笼中“囚鸡”的心声,或者是将他们的朴实善良与一些弄虚作假的风气做对比,本文就更具时代性与社会性,主旨层次也就提高了。

情真意切,生活感强,评为一类卷。

例文二

气象

鲁心怡

笔落成线,一转一点,墨间回转,终成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气象之画。

勾勒·微雨

展开一张白纸,用淡淡的铅迹勾画出我对江南的初轮廓。

江南小镇,微雨。墙垣青瓦,窄窄的青石板路,让人一瞬间回到了旧时期,徜徉于这浓浓的古韵中。曾到了苏州的同里古镇,拱桥,扁舟,板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角落,那似曾相识的场景也会让你深深地被这小镇所打动。

我曾漫步于那微雨的小镇中,游客稀少,老人们伊伊呀呀的唱戏声如一条绸带,软软地贴着曲折的小巷向我靠来,浅浅地绕在我耳边。

一把油纸伞,女子身着素雅旗袍款款在对面移步。淡淡的烟雨在小镇中也放慢了步伐,轻轻地在石板路间跳跃。

随意找了一家茶水店坐下。说是茶水店,也不过是在小道上放了一张八仙桌。老板拿来茶壶,善意地微笑着。我望见那先前的女子娉婷地走上拱桥站定,一把油纸伞挡住了小部分,我只能望见她婀娜的背影。素雅的旗袍衬出了她有致的身影,将她融入了这烟雨江南图中,朦朦胧胧的看不真切,却忍不住将这画面深深地勾勒在脑海中。

灰白铅迹勾出江南小镇的初轮廓,女子婀娜身影成了画中第一笔气象。

描摹·光晕

换上更细一些的笔,意将画中最亮的光晕突出。

雨渐停,模模糊糊地似有光晕要透出这层云。

茶水点的老板在一边的躺椅上休憩,客人稀少,我一人坐于八仙桌边,老人们的唱戏声依然缠绕于耳畔。

拱桥上的女子在我发呆时悄然离去了,我顿觉索然无味。于是,我借添茶水之由向老板打听小镇最美所在。老板淡淡一笑,神秘地指指远处的屋檐叫我等。我不解地向他询问,他却摇摇头又晃晃地走回躺椅边,躺下,手捧一个小茶壶开始望着屋檐。

等。这是老板的回答。

一砖一瓦都是没什么特别,难道是似鸟翼的飞檐?正想着,云层却向两边扯开,一道光线冲了出来,拉起层檐的裙摆,在砖瓦间跳跃。如同花苞初绽,芽出泥间般给小镇带来了不一样的韵味。

我惊奇于这种美丽,只是一道光线,一个飞檐,却在江南小镇的映衬下宛若清水出芙蓉般清雅脱俗!回头向老板致谢,却见他微眯着眼,依旧沉醉在这美好中。

一点一点地描摹,我醉了,醉于这气象中。

着色·炊烟

用柔软的毛笔尖蘸上暮色,为这画铺染最后的色彩。

不知静静地在光晕中沉醉到几时,我手中的茗茶也已渐凉。于是挥手向老板示意。

老板缓缓举起瓷色茶壶,茶水伴着沥沥声应声入杯,热气升成烟雾飘散空中。倒完茶,老板却顺势坐了下来,将那些小镇故事娓娓道来。

在那些或传奇或寻常的故事中,有仗势欺人的大老爷,有满腹才华的穷书生,有敢爱敢恨的富家小姐………伴着袅袅而上的烟气,在空中虚浮地飘散开来。

久久痴迷于故事却忘记了时间,家家户户也已升起袅袅炊烟。我急急起身欲付钱离去,却不料老板推辞了。

品茶亦品江南,这茶送与你这愿品江南之人。他如是说道。

烟雾腾腾,我望着这淡雅色古朴小镇,却看见那暮色从老板身后渲染开来,层层叠叠,深深浅浅,成了印象最后的着色。

墨间回转,气象已尽于不言中。我屏息提笔,题其名为《气象·江南》,耳畔却吟诵起那首《忆江南》: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沈。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晓,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点评本文为记叙文。

烟雨江南,梦里水乡,读罢此文,她仿佛就在我身旁。

杜牧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如今已置身于江南,沐浴着江南的微风,享受着江南的细雨。幽兰花瓣,青石地板,油纸花伞——不是缥缈中的虚幻,一切皆在眼前,那么清晰,那么明朗。远处青山荡漾在水上,小船悠悠地划行,岸边柳条伴着凉风飞扬。“勾勒·微雨”、“描摹·光晕”、“着色·炊烟”,仿佛一卷水墨丹青缓缓展开,作者不知是在挥毫作画,还是早已沉醉入这画中。

整篇文章中,一字一句皆显示出了江南水乡的人文气息,“八仙桌”、“拱桥”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语言文字实是美不胜收。“勾勒·微雨”、“描摹·光晕”、“着色·炊烟”三个部分循序渐进,将江南小镇的美好一点一点描绘出来。全文反复使用各种叠词,展现出了江南小镇的独特韵味,又不失淳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将人带入了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地方,让人回味无穷。“老板”这个人物就像是一条线索,将文章串联了起来,很多情理都由他之口说了出来,文章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情理结合。江南小镇的美是众所周知的,但作者却能从这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东西,即“人更美”,将江南小镇所包含的精神底蕴提炼了出来。

情感浓郁,画面感强,评为一类卷。

例文三

气象

李览青

“恢宏气象”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所追求的,尤其是帝王将相,玄色的绸锦嵌着金边,一龙腾跃其上,欲问九天,说不尽的华美气派。然而,气象仅有这表面的华贵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气象由内而外,如甘醇的好酒,一嗅便知。

个人的气象来源于内在的气质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人所见非凡,自然吐气如兰。很钦慕柴静的文字,以最简单的语言将最平凡的人的生活道出最深刻的生活艺术。初次看她的节目,干净的短发衬着清丽的脸庞,不似有些主持人的艳丽,几乎素颜的她却透着说不出的美,一绺头发散下来搭在眼前,柔指一挽,耳后的小碎发多了些随性大气。

人既已如此,更何况城市?

城市的气象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到杭州,她的气蕴令我陶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静静躺在城市中央,水的淡泊与灵动早已融入城市的气象之中。“绿杨荫里白沙堤”,是每年杭州人触手可及的美景。一个城市的气象,更要看它的图书馆。“杭图”以它宽宏的气象包容所有人,在外漂泊的流浪者,已过花甲的老人,初识文字的孩子,都能徜徉于书海之中。总要有这么一个地方,于喧嚣的尘世中求一捧净土,能让人安静地捧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翻开有些陈旧泛黄的书页,香气在鼻间慢慢晕开,淡而雅致。

然而,也有些城市为了“气象”而大费周折。旧楼古墙,只为建成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失去了岁月斑驳的印记,满墙青翠的爬山虎早已没有踪影,听不见雨打梧桐的乐章,没有飞檐优美的弧线。只剩下一堵高不见顶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人们隔着一层玻璃,像误入房间的飞虫,看着窗外却飞不出去。真不知连自己的过去都无法包容的城市能用电灯照出怎样的气象?

现在,连文化领域都开始追求气象了。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电视剧产业已达全球第一,电影第三,图书的发行量也终于位居“榜首”。也许有人要说:“我们是文化大国!”但是,当电视剧用“穿越”的形式歪曲史实,当孩子靠着看动画片来了解三国,当人们阅读捏造的古代言情小说,我们有什么资格说我们的文化产业气象恢宏?数字与浅层的调查可以证明一切么?

我们追求的,究竟是怎样的气象?

大“气”晚成,没有长时间的精神积淀,成不了气象。浮躁的心态使人们难有机会静心思考。快餐文化与浅阅读更是不能填饱人们的“辘辘饥肠”。

气象,气在象前,气为象之根本,养内气而生外象。只重象之浮华,注定只能搭出虚浮飘渺的空架,一吹即散。

真正的气象,如一坛深埋地下的老酒,默默向外透着芳香,醇厚、浓郁……

点评本文为议论文。

这篇议论文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论述有力,思想深刻。

从论述方面来说,用了事实、比喻、类比、对比的论证方法,丰富了文章的形式。从人的气象到城市的气象再到文化的气象,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很密切,富有逻辑性,紧扣主题。从内容方面来说,思想也在层层深刻,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思维的跳动,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气象,怎样才可拥有真正的气象。

从语言方面来说,这篇文章文字优美,适量地运用诗词为文章增色不少,虽说是议论文,但细致的描写也令人拍案叫绝,特别是在写城市气象的反面,那一段语言流畅,运用很多意象勾起了读者的回忆和向往。可谓是理性中夹杂适量的感性,把握得十分到位。

论证丰富,逻辑性强,评为二类卷。

例文四

气象

田觅

古语中的“气象”有气概、气派之意,现在的炎黄子孙大多视之漠然。

国人缺少一种气象。

那是一种有高尚追求的气象。电视节目充斥着各式“选秀”,带来一批又一批“超男快女”,时间却用它神圣的目光将这些人淘选。他们有所谓的个性,他们让黑框眼镜流行,他们也许唱歌有点腔调,可除此之外呢?他们放弃学业放弃工作在舞台上反复呐喊的“梦想”,究竟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于是他们在时间的淘选中出局了,有些红极一时的“巨星”甚至销声匿迹了。

当国人开始对选秀节目审美疲劳时,它们又换了一副脸孔出现。“中国好声音”、“声动亚洲”……周末的各大卫视,涌现出一大批“好声音”。他们又一次呐喊着“梦想”,呐喊着“爱音乐的人不死”。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如是评价此话:“爱音乐的人当然会死。而这些孩子为何都挤着赶着去追求音乐的梦想呢?音乐不足以拯救中国。”是啊,当社会步入“小康”,战争不再迫使人们流亡,中国人也失去了一种气象。试想多年以后,有千千万万个“好声音”,每周电视上不会出现重复的明星,谁来追求高尚?唱歌走调的人有多少?经过训练还走调的人有多少?那我们的科技如何发展?我们的边疆谁来守卫?我们的国家谁来拯救?

国人缺少一种气象。

那是一种富贵不能淫的气象。据调查,中国人在欧洲国家的受欢迎程度持续攀升。中国人很欣喜,中国人很自豪。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呢?许多人浑然不知。每年,到欧洲国家旅游的华人为他们带来多少收益?因为中国人偏爱奢侈品。曾有个笑话说,山西煤老板在欧洲的LV专卖店,不问包要多少钱,只问包里能装多少钱。多么可笑啊。不知笑脸相迎、彬彬有礼的销售员是否在心里冷笑,笑中国人的轻狂,笑中国人的浮躁,笑中国人的可悲。

海外艺人、球星前段时间常传出“圈钱论”,即没钱的时候就到中国走一遭,因为他们有两大特点——有钱,很傻。“有钱”的中国人,看到这话你还能笑出来吗?被人指着鼻子骂傻,你还以为别人在夸你吗?你的尊严呢?你的气象呢?

媒体总在宣传:“中国GDP总值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于是有些人得意了,唱着高调歌颂祖国富强了。你抵制日货的时候可曾想过,你富强的祖国为何被小小的日本得寸进尺地欺凌?因为这个国家的人缺乏一种气象,一种稳重的、有尊严的、金钱无法堆砌的气象。没有气象的中国人再富有也只是外国人眼中的摇钱树,土财主。

满怀“梦想”的中国人啊,醒过来,去拾起你该有的气象!

身价骤增的中国人啊,站起来,去夺回你该有的气象!

中国人,找回你的气象!

点评本文为议论文。

初看“气象”一题,似乎觉得难以下笔,亦不知采用何种文体。而睿智的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将“气象”之意扩展,进而打开思路,联想到当今社会上一些引人关注的现象,一篇精彩的议论文便由此展开。

文章的一大亮点是选材极具时代气息,“中国好声音”、“明星圈钱论”等都是为我们所知的,容易引起共鸣。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语言老练,多处犀利的评点尤其是反问句让人拍案叫绝,例如第三段中“他们放弃学业放弃工作在舞台上反复呐喊的‘梦想’,究竟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一句响亮的反问让人反复咀嚼,不禁佩服作者的一针见血。

充满时代气息,评为二类卷。

例文五

气象

徐心恬

古今凡成大事者,必拥其气象而坐定从容。

滚滚长江东逝水,面对着浩淼的洪流,我们在震动于眼之所见时,更为其声、其势所撼。如果把这江水之“势”类比于人之“势”,就可称之为人之气象。长江的势是自然之力涌汇的结果,而个人气象的内蕴与源泉,在于内里的文化涵养。

“大江歌罢掉头东,遂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读及此诗,没有人不为其字里行间所发散出的大气磅礴所慨叹。,他在外交上所展现的翩翩风度,斡旋于各国之间的睿智从容,究其根本,都与其学识涵养密不可分。他少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时留学日本,后又习得八国语言,这些人文素养看似无甚紧要,却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积累,年复一年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帮助他驾轻就熟地解决问题。举手投足之间他便也自然多了一份从容的气象。若把气象比喻为一眼泉,个人内涵无疑就是泉眼,于静默处滋养着个人的灵魂,流淌出高蹈出尘的格调。

气象既源于内,又显于外。这种双重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全面而深刻地与个人特质相呼应。《三国演义》中提及关羽,说他面如重枣、眉似卧蚕,乍看到这样的描述,大概人们都会觉得此人忠厚正派,而京剧脸谱中白脸的曹操,黑面的包公,其色彩与刻画也都能令初见者了然他们的性格特征,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反映其思想,影响其习惯的形成,同时也微末地改变着人的容貌、性格,这一切构成了一个人对外的整体印象——气象。古今中华皆不乏能人异士,自称能从手相、面相、字迹识人,虽无百分之百的科学依据,但大抵都从上述的特征中推断出人的气象吧。

由此说来,一个人的气象既由其内涵孕育而成,又关联地反映了个人特质,那么它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的人生进程。有经验的求职者往往懂得利用服装、妆容、配饰来修饰自己,使自己在面试时看上去更符合公司需求。同样道理,为何大多数人都认为一个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都在“观人气象”,希望从外在特征气质中挖掘内在本质。当整个社会都从个人气象作为评判个人的部分标准,那么人生进程也必受气象影响。西汉宣帝时的大臣萧望之,早年仅为城内一小民,偶得重臣霍光诏见,因其初看气宇轩昂、谈吐非凡,后拷问之下经史子集倒背如流,遂入仕途。如此“以貌取人”、“以势取人”的例子不胜枚举。主人公皆因其非凡气象得人赏识,碌碌人生由此急转。

如此,具风云之气象者必具深厚涵养,而其气象又助其行事。入则居庙堂之高而成贤士,出则隐江湖之深而为高人。若得此种气象,焉能不成古今大事?

点评本文为议论文。

气象在字典中的解释有很多种,本文作者选择了“人之气象”的角度。“人之气象”即人之“势”,用更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人的气场。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显得干净利落。文中引用了的一首诗,使文章内容方面更加丰富。第三段中,作者将气象比作一眼泉,泉眼是个人内涵,这个比喻用得很形象生动。第二段的类比用得也十分巧妙,看到长江的声势,联想到人的气象,长江的声势是自然之力的作用,而人的气象则源于个人文化内涵的积累,这样自然而然就引出了第一个分论点。

论证方法丰富,评为二类卷。

例文六

气象

陈月莹

秋风骤起,吹皱一池碧水。萧瑟而过,满池耀目的红莲,仅有几片零星的荷瓣还依稀存于水面。那是它唯一存在过的证据。

那条鹅卵石的小径亦有了秋天的气象,落叶纷飞而下落,遍目金黄。

最爱的便是来到这里,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着。用鼻嗅这里的气息,用眼看这里的景象,用心一寸寸贴近这里的独一无二的气象。

踏上小径,脚踩在厚厚的落叶之上,,即使一再小心翼翼,依旧传来清脆的断响之声。那是叶脉断裂的哀叹,抑或是叶片破碎的悲泣?

微风习习,有梧桐叶从枝头轻巧地翩跹而下,在空中旋转、跳跃,随风而行,飘然洒脱,以一曲最为华美的华尔兹向秋致敬,完成最后一个舞姿的时候终于寂然落地,隐于那一地枯叶之中,进而归于沉寂。范仲淹在《苏幕遮》中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十五字,不恰好道出眼前气象?黄叶满地,河水泛着深绿,几片落叶在水面轻浮,自有其一番明艳亮丽之处。

伸出左手接一片落叶于掌心,它安静地栖息在我的掌心,清晰的叶纹在叶片上蜿蜒曲折。落叶总是如此,如此灿烂明亮的颜色,却又似乎脆弱得一击即碎。正如同这个秋天,如此浓墨重彩的明艳浓烈,却连空气间都渲染着萧瑟。秋之气象,本就与忧伤扯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之气象却是与秋天截然不同的。

夏天的小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莲花清甜的气息。你从不愿踏足秋天的小径,却总爱在夏天拉着我来这条小径,你说你不喜欢秋天,因为落木萧萧太过萧索,却又太美,带着忧伤的绝望和致命的诱惑。你说你喜欢夏天,喜欢夏天梧桐树那丰嫩的绿叶,仿佛轻轻一掐便会流出嫩绿色的汁液,蓬发着勃然的生机。

那气象,是绿色,是鲜嫩的美好。

那时候,我们执手走过鹅卵石的小径,小径旁高大的梧桐树将枝干努力向侧伸展开来,与对面伸展而来的枝条紧紧缠绕在一起,相互亲吻着彼此嫩绿的叶片。碧绿的梧桐叶掩住了头顶的天空,只能从枝叶间的缝隙零碎地看到湛蓝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金色的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间流连到我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剪影。破破碎碎的,滩成一片散发着模糊光亮的金色油彩,将我们的头发也渲染成一片灿烂的金黄。阳光亲吻过我的耳尖,流连在我的发梢。我们抬起头,便能看到灿烂的金阳。夏之气象,同样明亮,却掺杂着草木清香的气息,混杂着那喷薄而出的生机。

小径气象依旧,可人,却是聚了又散!

两年时光弹指即过,我们之间,有飞机滑翔而过留下的白色痕迹,从这头到那头,便是一个太平洋的距离。原来,分离,如同成长一般无可抗拒。

人之情丝本就如秋之愁绪绵绵不绝,“剪不断,理还乱”。可我们的心更该像夏之梧桐叶一般,带着欣欣向荣的气象,散发出清新的气息。那是蓬勃的生机,是万事皆可再来的勇气。

不知何时,我已从小径的这头漫步到了那头。

空间在变,径旁的风景在变;时间在变,径旁的颜色在变。气象始终在变,可是不变的,是我们的友情。

点评本文为散文。

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将细节放大到极致,也是不可忽视的亮点。

文章景物描写自然流畅,生动形象。通过抓住秋天的“落叶”与夏天的“绿叶”,对景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幅灵动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借景抒情也运用得较为恰当,情景交融,让人更是心悟其情。细节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修辞手法运用得灵活精巧,名句的引用恰当更是为全文增色不少。

但是,文章大部分在进行景物描写,结尾之处才开始抒感,显得头重脚轻,似乎有些仓促,让作者的情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与空穴来风。另外,景物描写篇幅的过多,会让有人优美句子堆砌之感,句子会显得有些华而不实,有些虚飘。因此,个人建议作者可以适当减少景物的描写,穿插描写作者与友人的回忆,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可以使得文章更加充实灵动。这样,文末的抒情也不会显得有些突兀矫情,会更加自然、深刻些。

细节逼人,感受纤细,评为二类卷。

例文七

气象

刘珈吟

“只降汉室,不降曹。”

“须得好生照顾两位嫂嫂。”

“若寻得皇兄,我必前去。”

关云长只望着天地交汇处一丛低短的穗,一群大雁相伴而过。“大雁也须有伴,而如今我只身一人,形影相吊,大哥与三弟,我须寻得你们,也好同生共死!”

张辽抬头看向关公,见着他眉宇间带着的几分威严气象,怕是不易劝服了。只这第三条……张辽揣测着主公的看法,不敢妄加答复。

厅堂,曹孟德端坐于上,他迟疑着,“关云长虽忠勇,但偏有了个刘备,恰刘生死不明……如此忠义之士,暂为己用也是好的。”他正了正衣襟,“许了!”张辽退下,想这回关羽可碰对主了。

“二位嫂嫂,且暂居于此吧!”“你大哥现如今是死是生你可知否?”关羽连忙望向地,“嫂嫂先进屋罢!”

“大哥,我须得快快寻到你,好同生共死!”关羽只心中默念便前去见曹操。

“见过丞相。”好一副忠义气象!曹操感慨于心,又望见其面前长髯,便立即送其护髯套,旁的金银珠宝更不计其数。曹操只盼能收了关羽的忠心,而见着他的神情,哪有什么欢喜,怕是还想着刘备和张飞罢!

“这等金银珠宝于我如浮云,哪及桃园结义,字字刻于心上?”谢了恩,关羽便径直离去。

远处艳丽的云霞翻滚着,涌动着,独独一棵高大的树屹立于天地,与关云长似乎遥相呼应,大地上站立着两个巨人,各自有着各自的期待与宿命。

苍茫,也是这样的气派。

赤兔马发出了一声低吼。

“云长,你看这赤兔马如何?”关羽拍了拍马,不想马竟温驯地靠在他手上。“良马。”“那便赠与云长吧!勇将须配得好马!”“多谢丞相!想来寻得我大哥之日,这马定能使我们快快相聚!”关羽终露喜色,平添一分霸气。他告辞,留曹操一人懊悔。

“这棋当真是下错了!”

敌军如洪水般涌来,摇旗呐喊,沙场在余晖下,死一般的沉寂。曹军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厅堂上,关羽道:“关某愿提敌军之首相见。”“你可知他已灭我两员大将?”“关某愿前往一试。”这等的胸有成竹,世上再无人能及。

天地间尘埃四起,只一人奋勇向前,他与赤兔马一同驰骋,无所畏惧。待到尘埃落定,关羽已然大胜而归,气势如虹。

恩情与此大可相抵,怎奈关公义绝云天,怎会无故欠人恩情?

然而他见到了大哥,誓曰生死与共的大哥。依然是尘埃四起,然而关羽身在其中,做着两难的抉择。同样是厮杀,却不再刀起头落,是啊,两份恩情岂可斩断一个?

是夜,关羽收拾包袱,带上嫂嫂去寻大哥。

其实,曹操早在初见便从关羽的眉宇中看到今天,气象是人印在骨子里的事物,是未来,是宿命。

夜色中依稀留着关云长眉宇间的那份侠和义。赤兔马的低吼伴随着马蹄声留在道路上,不久被风吹散……

点评本文为故事新编。

一个简单的故事,原文并没有很生动、很细致地描写,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加入了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语言描写,使关羽忠义的形象更加突出。

故事新编不一定要在情节上大肆修改也能写出好文章,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加入了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独特理解,将原文中不能表现出来的比如说未来、宿命等元素,联系到了现世。另外,文章语言表达细腻,细节描写生动,很有文采。能着重抓住关羽两难的境地来表现他的忠义,并没有很散乱。如“是啊,两份恩情岂可斩断一个?”这种直接抒情让读者似乎能听见关羽的轻叹声,让人渐入其境。就是这种描写,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沧桑感和时代感。

怎样才能使叙事文章读起来不像流水账?作者在叙事时没有直白地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说一番,而是几乎每段都用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

占文章篇幅最大的是语言描写,但与原文的相似度较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对关羽神情的描写,可能会更加出彩。

再现历史,自有韵味,评为一类卷。

(作者:潘勤,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