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建设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建设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有利于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有利于学校提高专业办学质量。但在推行工学结合过程中,由于企业与学校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使专业建设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值得我们重点思索并加以研究。

Abstract: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s a education mode that integrates learning with working. It is the orientation of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vocational educaiton, an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and contents,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etc., is benifit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for school. When promoting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becaus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s different with that of school,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hich is worth our thinking and research.

关键词: 工学结合;专业建设;问题

Key words: work-integrated learn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problem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98-02

0 引言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专业建设研究就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以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改革,提升专业发展内涵,增强专业吸引力,提升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学校生源下降,加之企业却严重缺乏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出现了“用工荒”的局面,中职学校逐渐开始尝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1 工学结合的模式繁多,专业不尽相同 通过对河南省西部地区2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模式类型主要有:引企入校模式、办校入企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订单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项目驱动模式等,这些不同模式存在着不同的优缺点,适应于不同的专业,对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动手能力,解决企业用工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工学结合的模式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 学校在推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校面临三个实践难题:一是难以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之间的关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及根本目标决定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必须同时接受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而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在行业企业的实践一线,主要是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岗位,进而达到掌握、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的目标。从全局角度看,中职学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在具体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上都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无论是国外比较成熟的工学结合模式,还是我国尚需完善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虽然都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培训之间的关系,也都一直在竭力地处理好这对关系,可事实上却总是陷于两难境地——要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要么过分强调了实践培训环节,对理论教学重视不足甚至是有所忽略。二是难以处理好处于工学结合两端的行业企业与学校自身之间的关系。行业企业属于经济部门,而学校则是教育部门,在现实的环境中,这两者之间要想在共同培养人才这样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精诚合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三是难以处理好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中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关系。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环境下,身份是学生;而学生在企业内接受实践培训的教育环境下,身份就应该是学徒。那么这种“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在理论意义上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在企业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意义上就是希望在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益,初步体验作为职业人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但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实践中,存在对学生双重身份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如企业观念狭隘,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忽视对学生作为“学徒”身份的培训或阻碍其回到学校进行后续学习;学生自身则因为学校可以提供改行的机会和使其获得相应的教育文凭而热衷于做学校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去做学徒。

1.3 工学结合与专业建设脱节现象严重 调查表明实施工学结合的学校由于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在工学结合的实际操作中,专业对口工学结合的占2%,专业不对口的占98%;本地占14%,发达地区不分专业一线打工的占85%,多数学校的工作结合都是按安置到沿海一带的电子厂做一线工人,专业建设与工学结合脱节,课程建设与工作岗位背离、实践教学与工作内容不兼容。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工作结合不相适应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缺乏宏观的规划,也缺乏具体的调控,使得一些市场需求量不大,就业困难,但容易招生的专业畸形发展,最明显的是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二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对那些教学设备投入大,经济效益低的专业,主要是工科类专业,学校都不愿意开设;三是一些学校为了容易招生,追求经济效益,例如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学校一窝蜂上开设汽车专业,新专业评估过程中,学校对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是没有底的,造成教育市场和就业市场的脱节。

2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的几点认识

2.1 工学结合模式工与学的实质 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必须明确工学结合的主体和工学结合实质既工与学的实质。“工学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之一,但并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工”是指工作,“学”是指学习,实质就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既要保证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要求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又能通过到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专业技能,降低受职业教育学生家庭的负担,这有别于将学生在学习期间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学习与实习结合”模式。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实习是学习的一个环节,而工作是顶岗进人了实际生产的环节,是有薪水的岗位操作。因此,“工学结合”绝不是一个简单地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关键在于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和角色融人企业,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完善和提高,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这是“工学结合”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工学结合”中“工”与“学”的实质。

“工学结合”的受益主体是学生,并以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为表现形式。随着“工学结合”模式成为中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其受益主体也由学生扩展到教师,原因在于“工学结合”内涵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符合要求的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训练条件的互利共赢机制。另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师受益的前提条件。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同时,可以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通过实践、交流的方式加深对实践环节的认识。因而,“工学结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技术服务和科技项目的合作。

2.2 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与学的关系 “工学结合”是一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工与学关系可表述,学习的目的是工作,工作的过程促进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循环进行,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和学习过程,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的。然而,在实践中,“工学结合”通常被简化为“两段式”,即“前期的单一学习(实训)”+“毕业单一实习”的形式。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并未参加过真实的生产活动,所以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再加上就业压力大,导致许多学生在实习(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更换实习岗位和实习单位,无法达到“工学结合”的真正目的。由此可见,应广泛探索“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做好毕业实习前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采用工学交替、学分制等灵活、弹性的结合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中的社会(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需要强化社会、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一是社会(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引导专业建设。主要任务是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制订工学结合的相关法规、制度等保障措施,为工学结合的实施创造条件。如制定企业用工职业培训制度,规定社会用工必须参加职业学校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同时规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专业设置指导,重组后的学校实力,设置不同的专业优势专业,把专业办出特色。既要保留学校间的相互竞争,又要避免学校间的招生大战,把学校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上来;制订具体的教学标准,包括具体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训标准等等。使职业教育规范化、有序化;加强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引导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向前发展。二是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企业除了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获取相应的回报之外,还有其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环境就助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等等,同样也应把参与职业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列入企业的社会职责之中,把职业教育列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义务。三是学校要强化管理、创新管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四是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高低和教育的成败,所以教师本人应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提高执教能力。

3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

3.1 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通过制度、立法、宣传等形式,规定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通过宣传督促其尽责任,使学校、企业、政府以及教师承担的责任明确、具体、到位,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机制。

3.2 专业建设的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学校教学与管理机制 学校应进行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工学结合形式,建立教学和管理创新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评价模式。多途径提高师资伍的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加强双“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增强实训基地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夏晓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43-4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时间:2010-11-26).

[3]吴丽旋.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4]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