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来养活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来养活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现在,每天有10亿人是饿着肚子睡觉的,而2050年,世界人口数量还将增加30%。这意味着“谁来养活世界?”的话题注定被反复提起。不少国家,尤其是穷国将希望寄托在复制美国的现代化农业上。但是,针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农业,最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廉价的食品不健康,健康的食品不便宜,而由此美国人越来越“沉重”。事实上,美国人过量摄入卡路里不得不说是华盛顿农业政策的“功劳”。此外,在人们对超级城市群迅猛发展担忧之际,有学者一反常道地提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才是环保典范,绿城市并非不可能。

1974年,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罗马举行的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宣称:“10年后全球将没有孩子会饿着上床。”但是,36年后的今天,每天仍有10亿人饿着肚子睡觉。

基辛格恐怕不得不承认他的预言失败了,但问题是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变得更糟。2007-2008年粮食价格一路飙到高峰,饥饿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关键是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基础农业问题丝毫没有解决的迹象。

从现在起到2050年,世界人口数量将增加30%,但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增长70%,对肉类品的需求将增长一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能是好消息,意味着贫困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财富增长。

但是这些增长将与没有农民耕耘大面积新土地(有土地扩张,但不会很多)或水资源枯竭(在世界的一些国家,水供应已接近甚至超过极限)等问题共同存在。不仅如此,当农民与气候变化的恶果进行斗争时,人口增长与需求的差距所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对农田的伤害会更明显。

如今,另一次食品价格上涨将不可避免。虽然全球经济仍处于衰退中,而且2008年是有史以来谷物收成最好的年份,但粮食价格依旧会上扬。

尽管如此,国家还是拥有短暂的机会,不受恐慌局势影响,制定长期的政策目标。他们需要的是投资高效农业,权衡工业化农业和小农,改善市场。

从沉睡中惊醒

很多政府只做到了其中之一。在过去一年中,投资增速比任何预期都快。但是对市场的不信任和反对农场贸易的呼声也在不断高涨。除非政府采取措施抑制这些“冲动”,否则投资增长的收益肯定会被削减。

在过去25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农业投资一直呈现出残酷的下降之势。2005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仅有约5%。从1980年到2006年,西方国家的农业援助下降了四分之三,这些撤资造成了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幸运的是,2007-2008年的食品价格飙升使政府从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沉睡中惊醒过来。世界银行和一些富裕国家对贫困国家农业的投资增加了一倍。

对于穷国自身来说,农业已经从政府的冷门领域――只是农业部部长做的事――变成了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重头戏。事情本来就该是这样――对绝大多数穷国来说,农业百分百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缺乏成熟市场是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没有市场,农民就没有动力去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量。所以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是非常受欢迎的,通过传播价格信息和建立粮食商店等方式也可以改善当地市场条件。此外,可以向一些地区暂时资助本地市场无法提供的优良种子和化肥,这也是预防市场失败的很好手段。

农业必须高效

若要在不增加土地和用水的情况下提高世界粮食产量,未来40年内科技势必要发挥比过去40年更大的作用。过去,人们基本上以绿色革命生产的谷物为主食,但未来会不同。

农业技术有许多种:滴灌、免耕农业、更有效的使用化肥以及杀死害虫。但是有一种提高产量的方法脱颖而出:转基因(GM)作物。来自于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转基因作物比来自大公司更令人容易接受,赠送转基因种子也比销售更受人欢迎(这就是孟山都免费提供转基因种子的原因)。

要提高产量,许多人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农业推崇备至。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农业国,在农业大变革的时代,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大多数穷国想要将美国的工业化农业复制到本国,以期实现同美国一样的农业现代化,满足粮食需求。

不过,即便是美国专家对这种完全照搬的做法也不苟同。一篇由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和约翰・霍普金斯彭博学校赞助而撰写的名为《把肉放在桌上:美国工业化农业生产》的报告认为,人们所深信的一个极大的错误观念,是用“规模经济”来证明工业化农场运作方式的合理性,其实工业化农业没有考虑到相关的环境代价。

这些环境代价包括:抗生素广泛使用造成的抗药性细菌的滋生;密集动物排泄物而导致的土地退化以及水和空气质量的下降;所有这些引发的人类疾病等。因此,政府必须对生产谷物、大豆、肉、奶和鸡蛋的企业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重大改革。

除此之外,所有政府活动与生俱来的一个危险是:“自给自足”的诱惑。2007-2008年的食品涨价使所有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都相当担心。但是去年“食品安全”(确保每个人有足够吃的)已转变成“食物自给自足”(自己动手种植),“自给自足”已经成了一些国家的共同政策目标。

就这些国家自身来说,“自给自足”并不坏。如果贫困国家在生产自给食物方面有相对优势,那么他们应该这么做。

但问题是,“自给自足”的新说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市场和贸易的不信任相一致。谷物进口商不再相信世界市场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土地抢夺者”们疯狂抢购国外土地来进行食品生产;各地政府纷纷增加补贴,更多地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在这些条件下,“自给自足”可以轻而易举地筑建起保护壁垒。

但是没人对此感兴趣。欧洲人“自给自足”了几十年,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非常浪费。气候变化以不同方式影响到世界的不同地方,制约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也束缚了“自给自足”,因此人们之间的交易比往常更加重要。

2007-2008年的食品价格疯涨迫使一些国家表示,他们需要将一部分财富以食品补贴的方式转移,这样就能够“自给自足”并且防范未来的危机。但是2050年要养活90亿人的压力告诉人们:农业必须尽可能高效。这需要市场和贸易,需要在工业化农业和小农之间进行权衡。投资农业是一种福利,拒绝农业市场将是一场灾难。

冯云根据英国《经济学人》、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美国2030研究所的报道和资料综合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