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认清五个“不等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困惑?自己费了不少精力花了不少时间,但成绩的曲线仍是稳稳当当地在水平线上延伸。焦急、无奈、疑惑……不知如何是好。当你遇到这样的学习瓶颈,很可能是进入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学习压力≠学习动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压力转化成动力有几个条件。首先,压力不能大到足以摧毁个人自信的程度,要给人以成功的希望;其次,人在压力下要分析原因,把可能的失败归于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归于能力不足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再次,压力必须是可控的,如果愿意,我们有能力决定压力的大小;最后,只有动力才是真正的压力,其他压力都是阻力。事实上,大多数同学的考试分数都低于其真实的学习水平,因为他们总在自己会的问题上丢分。如果你能做到会的题绝不丢分,成绩就能上升一个档次。可惜的是,我们总是练习做更新更难的题,想着去得更多的分;其实最有效的复习是怎样不丢分或少丢分。记住,你的水平没有那么低,把真实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就能提高成绩。
听懂了≠学会了
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学会了。很多同学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认识误区。一些同学总感到听懂了,以为就学会了,可一到考试,一些题目就是做不出来。听懂了只是听懂了老师的解题思路,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会,是不仅能正确领会解题思路,还能从老师的思路中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然后为自己所用。一部分同学学习数学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去动脑筋思考,长此以往就会封闭在自己固定的圈子里,思维难以活跃,能力得不到提高。可以肯定地说,这样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只有走在老师的前面、时时为自己的提高留足充分空间的同学,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跃上一个新层次。
多做题≠好成绩
题海战术是行不通的,但仍有一些同学热衷于此。有的同学一看某科成绩不好,马上去书店买回一堆习题集开始做,做完这本做那本,力求做题取胜。这是错误的。每本好的习题集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都会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综合的渐变过程,也就是梯度变化。题做得太杂,难以形成系统和梯度,更难以形成覆盖。所以在选择做题时,首先要对习题集进行认真选择,质量不高的要舍弃,一旦选定的要狠抓落实。各科习题数量无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见题就解,大量的习题可通过“博览”的途径达到见多识广。属于基本练习的,题型又很熟悉,可一看而过;有些题目并非一目了然,但题型并不新颖,可以抓审题、分析两个步骤,掌握解题思路即可;至于题型新颖、难度较大的习题,就需要“细做”,认真揣摩,弄懂吃透,懂得在做题后进行反思,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归类。通过解题实践,慢慢总结出经验,摸索出一些规律。
学习时间≠学习效率
有些同学学习很“用功”,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长时间对着书本猛啃,就算自己觉得十分疲倦,眼睛都无法睁开时,仍不愿上床就寝,宁愿对着书本打瞌睡。谁都想考试得高分,这没错,但如果以为只要学习时间无限延长就会提高学习成绩,那就大错特错。这种一味地抓紧时间、打疲劳战的方法,其结果是学习效率差,成绩反而上不去。因为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只有在学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才和学习时间成正比。事实上,每个人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尽量利用时间,并不等于每时每刻埋头苦读,适当休息会使大脑皮层原来兴奋、劳碌工作的相应部分得以平静,消除疲劳。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记忆新的事物时,每记忆30分钟后,中间休息5分钟,其效果远远超过长时间的连续记忆。同学们只有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感觉不好≠考得不好
感觉不好意味着题目难,而题目难就意味着比你水平低的同学更做不好,他们赶不上你;而比你水平高的同学未必做得对,成绩也有可能被拉下来。感觉好则意味着题目容易,所以比你水平低的同学也可能做对,就会赶上你;而水平高的同学当然会做,你就没有追赶他们的机会。况且,任何试题都是有陷阱的,感觉良好可能意味着你事实上已经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