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出镜记者的出镜语和角色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出镜记者的出镜语和角色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出镜记者现在已经越来越被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所采用,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重大庆典以及突发事件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报道行为。然而,随着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已成为一种趋势,电视新闻出镜记者也表现出了现场报道中的出镜语言水平良莠不齐。下面就出镜记者在出镜时应该注意的几方面做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出镜记者;出镜语;角色意识

1.绪论

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 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现场报道,一则新闻报道是否成功,出镜记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五十年代后期。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镜记者形式也开始在我国兴起。屏幕上开始活跃出一批在新闻现场向电视观众表达他们的亲身经历的记者,言语中有他们的观察和感悟,有他们对整个事件的评价,重新诠释了以前电视新闻报道中播音员单纯播读稿件和电视画面的新闻理念。目前由于电视直播的出现出镜记者更加频繁的出现在各个新闻现场,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上海世博会、汶川地震报道大部分都是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

2.出镜记者出镜语的把握

出镜记者出镜语,是指出镜记者在出镜时所组织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即体态语。

2.1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

如今,出镜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重大事件中,“我在现场”,要求出镜记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事实并且及时的传达给广大观众,而且要说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发现新闻线索的捕捉能力,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有说服力。例如,2009年记者李小萌在阅兵村中参观营房时的一段出镜就很好的体现了她细致的观察:“最先进的保护颈椎的这种枕头,不过上面还有战士们的汗印呢。他们的被子都叠的非常的整齐。这边还有熨斗,上面是空调 [7]。”从营房里的细微处,比如枕头、空调、熨斗,体现出了营房的新变化,更加的人性化,更好的保障战士们的起居。另外,记者一句简单的“不过上面还有战士们的汗印呢”,也更从细节处体现了战士们训练的辛苦。这些都比一些空洞的解说要更有说服力。出镜记者不但要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做到处乱不惊、从容不迫。

2.2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新颖的出镜形式

我们经常会看到记者在出镜时运用“我现在位于某某地”,“我身后正在进行某活动”之类的死板模式,这样的出镜往往会让观众们感觉无趣,同时也失去了作为出镜记者增强新闻形象生动性、形象性的意义。因此,记者出镜时应尽量体现出新颖之处,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出镜才更能体现最终意义。以前,在电视新闻中经常看到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大多采用了出镜记者中景取景方式,镜头形式单一,而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航拍、俯拍等多种镜头表现形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近年,我国的出镜记者也开始以新颖的出镜形式来吸引观众、传达新闻。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4月7日的央视新闻频道的“世博倒计时”栏目里播出了一条新闻《澳大利亚馆完成布展向媒体开放》。这条新闻的一大特点就是全部用记者的现场报道串接而成。记者朱虹说:“先来看看这个旅行的第一站,这里叫做基岩,走进来我们先看到的是充满土著文化色彩的一堵墙,这上面的绘画都是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用手工绘制成的,这里的颜料是很讲究的,来自于当地的一种特殊岩石。这边是空木林”,基本是记者走到哪介绍到哪里。

2.3自然的身体语言和恰当的着装

传播学者认为,在许多场合,体态或者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雄辩力,“单纯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有一定限度的,将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与语言有机地加以结合,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意义[10]。”。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白岩松在报道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做了这样一个出镜报道:“现在我就站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刚刚挖成的泄洪槽的里面。这个泄洪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和宽度呢?拿我的身高来做比例,我的身高大概是一米七九,(往泥地里一趴下)大概有我两个那么宽,将近四米。(站起来)但这还不是最窄的地方,从高度来看(走近泄洪槽壁)拿我的身高做比例,大家也可以清楚大约这个泄洪槽挖了有多高[12]。”白岩松在这一报道中借助身体当做尺子,用他的“身体语言”更直接、更形象的让观众有对当时泄洪槽的高度有了认知。

2.4出镜背景对于出镜语的意义

电视是先视后听的艺术,要根据不同的采访环境来确定自己的着装,否则,将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不同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仪态需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环境相吻合。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要穿正装,表情要自然,语言要准确到位,而在灾害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则不能穿的太正式,甚至一些特殊装备,如救生衣、口罩、手套等,都是必要的,能让观众感受到现场感,渲染气氛。

当出镜记者出镜时,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出镜背景的的意义。一段好的言语组织,恰当的体态引导,再加上一个烘托现场的出境背景,应该说就是一个成功的现场出镜报道。例如出镜记者在水灾现场,除了有声语言的传达之外,动作的指引,被淹没的房屋、随着水流漂行的物品等出镜背景都能更有力的映衬出灾情。而当记者在大型活动现场,一段人潮涌动或是突出现场的标志物的出镜背景,加上出镜记者的正式穿着、喜悦的神态,也都能很好的体现现场的气氛。

3.出镜记者角色意识的把握

角色意识,是指记者在出镜时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记者是在新闻现场的发现者,指引者,介绍员,要认清自己职责,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语言。对于出镜记者而言, 最重要的是在新闻现场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把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信息通过屏幕透露给受众。

3.1突出现场感

麦克卢汉在《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中说:“电视则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为使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现场,应调动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互为补充,取长补短。

记者出镜作现场报道,不能像播音员那样播报一段解说词, 而要真正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现场的目击者、报道者, 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来为观众营造一种亲历现场的氛围,这样所传播出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信息,才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出镜记者李小萌在2009年国庆阅兵村采访时里面有这样一段画面,先是镜头拍摄战士们阅兵彩排的画面,画面同期声中还有战士们整齐的步伐和口号声,接着画面转向我们的出镜记者:“这是一次和广场前面阅兵时候几乎完全一样的演练,除了个别服装不一样之外,除了天安门广场,可能只有在这里能够看到这样震撼的场面了,他们的口号声,他们的脚步声,在我的心脏这都有一个共振的感觉… [5]。”通过画面和同期声,首先突出了记者在现场这一事实,同时,记者出镜时的“他们的口号声,他们的脚步声,在我的心脏这都有一个共振的感觉”这一句是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说出了现场的那种氛围,那种震撼,记者在出镜中也充分意识到自己应该充当的角色,营造了“我在现场”的气氛,通过视觉、听觉带领观众“走进”现场。

3.2把握自身情感

在出镜采访时, 无论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情况,作为记者,作为引导观众的人,情绪都不能激动,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在采访中记者不能投入情感,而这个情感的投入需要一个度的把握。汶川抗震救灾报道有这么一个片段: 地震发生后,我们的记者在灾区采访途中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他挑了一个用两个油漆桶改装的扁担,扁担里放了几件简单的衣物和一些领到的食物,记者了解到老人想回家看看。即使是记者和路上遇到下撤的同乡一直在告诫他回去很危险,也未能打消他回家的念头。拗不过大爷的坚持, 记者只能帮着老人扶起了扁担, 看着大爷执意离去, 记者对老人说: “慢走啊, 小心点, 口罩戴上。”逐渐走远的老人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 回头向记者说了句“让你们操心了”,记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 在镜头前掩面痛哭[13]。就是这样一次随机朴实的新闻,播出后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许多人被新闻短片中灾区人民的坚韧以及记者的爱心流露感动得热泪盈眶, 出镜记者李小萌也与这则新闻一起被人们记住。她虽然在现场也同样的难过,但还是时刻意识到“我是一名记者”,“我的首要任务是要完成采访”,现场报道结束后,她也终于流露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所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需要克制普通人的一些脆弱情感, 坚持完成新闻报道。例如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在一片混乱的现场, 出镜记者需要克服普通人的恐慌情绪, 保持头脑冷静, 迅速了解事件进展, 采访现场亲历者, 在第一时间把现场情况通过镜头告诉观众。

3.3掌握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时,有时是需要对在场的有关人员或是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的采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平等即对被采访对象的充分尊重。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都应该采取平视的态度,而不是有居高临下感,出现咄咄逼人的语气。

4.结语

如今,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无数出镜采访在大型事件中的运用,出镜记者的出镜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作为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至始至终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的活动是电视报道的主体。因为人是电视新闻中最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3]。随着出镜记者越来越多的占据电视屏幕的大趋势,出镜记者的训练和培养就更是显得极为重要。因此,通过研究出镜记者的出镜语和角色意识,也能通过实践在理论上武装自己。

参考文献:

[1]黄杰海. 让出镜记者“融入”现场[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6).

[2]叶子.《电视记者工作》. [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4页.

[3] 赵淑萍《电视采访与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出版 第39页.

[4]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迎国庆 参阅官兵刻苦训练》.

[5]央视新闻频道 《小萌探秘阅兵村》系列节目《模拟天安门广场阅兵》[Z] .

[6] 赵弘,彭力. 论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语言功力[J]. 新余高专学报,2009,(5).

[7]央视新闻频道 《李小萌探秘阅兵村》系列节目 《升旗仪式护卫方队》.

[8]赵玉涛《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J] 科教园地.

[9]张鸥.《例说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五大要义》.[J].传媒观察,2005,(02):43-44.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99年出版.

[11] 《从上海世博会新闻看时政新闻的报道新方向》作者:刘永智;叶振华《南方电视学刊》2010年第02期.

[12]央视新闻频道《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系列节目[Z].

[13] 牛新权.《试析电视媒体出镜记者的角色扮演与角色类型转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