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闲话鲥鱼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鲥鱼,古称“鱼”,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而长,口大,鳞色如银,腹部具棱鳞,春夏之交,溯江产卵,初入长江时,体内脂肪肥厚,肉质细嫩,味极鲜美。鲥鱼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核黄素、硫胺素、尼克酸,营养极其丰富,素有“鱼中之王”、“江南席珍”之美称,被列为长江“三鲜”及我国名贵鱼类之首。
鲥鱼不仅是席上珍品,而且药用价值颇高。祖国医学认为,鲥鱼肉味甘,性平,有强壮滋补、温中益气、暖中补虚、开胃醒脾、消热解毒之功效。鲥鱼烹饪方法独特,别的鱼鳞定要去掉,唯独鲥鱼的鳞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多,味道鲜美,可一片一片地吮吸后吐出,最宜下酒。《日用本草》载:“凡食鲥鱼,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笋、荻芽带鳞蒸食为佳。”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端午节前后,家里的餐桌上还能吃到清蒸鲥鱼。在一只不太大的瓷盆中,一段银白色的蒸鲥鱼,上面盖有三五片金华火腿、冬笋、香菇和二三根葱段,满屋飘逸着独特的诱人香味,令人馋涎欲滴。其实,最好吃的还是鲥鱼本身,条重1.5斤以上最佳,肉质细腻肥美,鲜嫩爽口。在我的印象中,当时镇江城里网巾桥附近的五条街菜场水产柜上有鲥鱼销售,价格并不太贵,而且可分段零售,一般家庭都能买得起。后来,百姓餐桌上不见了鲥鱼的踪影,随着鲥鱼从市场上绝迹,连高档宾馆的酒席上也消失了。从此,人们难睹鲥鱼的美丽风采。鲥鱼只能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年轻的朋友更是连见也没有见过,不识鲥鱼为何物了。
据考证,我国食用鲥鱼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早在东汉就已成为美味珍馐。东汉名士严光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使鲥鱼誉满天下。但鲥鱼之名则始于宋代,宁原《食鉴本草》说:“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原来鲥鱼在初夏从海里溯江而上,到淡水里产卵,月余后又返回大海。我国南北各大河流中都有鲥鱼,长江下游较多,尤以镇江一带鲥鱼产量最多,最为肥美,因镇江焦山附近小屿环列,虫藻糜集,为鱼类提供了丰盛的饵料。早在明清时,镇江产的鲥鱼就被列为贡品。每到初夏,不少文人雅士便专程来镇江品尝鲥鲜。北宋诗人坡在焦山品尝鲥鱼时曾写下赞美诗句:“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诗中提到的银鱼,即长江鲥鱼。但鲥鱼最为娇嫩,据说捕鱼人一旦触及鲥鱼的鳞片,鱼就不动了,坡称之“惜鳞鱼”。 加上鲥鱼在淡水产卵期极短,离水即死,世人难得一窥其雍容华贵的鲜活美貌,所以得人喜欢,受人珍视。王安石诗云“鲥鱼出网蔽江渚”, 可见北宋时鲥鱼产量尚高,捕鱼业也很兴旺。
到了明代,长江鲥鱼成为进献皇帝的贡品,于是身价陡增。冯时可《雨航杂录》云:“鲥鱼首夏以时至而名,本朝甚贵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贡。”但在当时条件下,从南京到北京三千里路程,靠马匹和船只运输,要求鲥鱼不变质是不可能的。所以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 •南京贡船》条中说:贡船自五月十五日开船,七月初一到达北京供御膳,其鱼皆臭秽不堪。御厨们洗净后用鸡、猪肉、笋等杂烩,以乱其气,供皇帝品尝,实不堪下箸。有一个当权大太监出差到江南,要吃鲥鱼,厨师告诉他每天菜肴中都有这道菜。太监不信,亲自到厨房查验后才惊讶道:“这鱼,样子虽像鲥鱼,为什么吃起来没有一股异味?”闻者捧腹。
沈德符这段叙述很真实,历时一个半月到京城,鲥鱼哪能不臭?而皇帝、后妃和当权太监们吃惯了,久而不闻其臭,反而对新鲜鲥鱼产生怀疑,故而闹出笑话了。
入清以后,长江鲥鱼进贡规模更大,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 中的重要菜肴。但皇帝知道臭鲥鱼不好吃,于是便在南京应天府设置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设一站,白天悬旗,夜晚悬灯,三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内运到,保证鱼质鲜美,这就给渔民和运夫带来了莫大的灾难。清代,镇江焦山鲥鱼钦定为纳贡的贡品,鲥鱼出网,在府衙监督下细选冰镇装匣,送鱼人便由西津古渡登船过江,从瓜州经旱道马不停蹄送往京城。沈名荪有一首《进鲜行》写道:“江南四月桃花水,鲥鱼腥风满江起。朱书檄下如火催,郡县纷纷捉渔子。大网小网载满船,官吏未饱民受鞭。百千中选能几尾,每尾匣装银色铅。浓油泼冰养贮好,臣某恭封驰上道。钲声远来尘飞扬,行人惊避下道旁。县官骑马鞠躬立,打叠蛋酒供冰汤。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原注云:进鲥鱼,人不得食饭,以生鸡卵和酒饭充饥,冰浸梅汤以解渴。)
原来一个半月的行程,改为三天不到运到北京,这真是叫人疲于奔命。终于有大臣余孔瑞上疏请停供鲥鱼。接着,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也上疏痛陈鲥贡之害。这样,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才“奉旨永免进贡”, 使历时二百余年的鲥贡至此宣告结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年曾是督运鲥鱼去北京皇宫的贡使,卸任十年后写过一首《鲥鱼》诗:“手揽千丝一笑容,夜潮曾识上鱼风。涔涔江南熟梅子,黯黯青山啼郭公。三月齑盐无次第,五湖虾菜例雷同。寻常家食随时节,多半含桃注颊红。”附注云:“鲥初至者名头膘,次名樱桃红。予向充贡使,今停罢十年矣。”鲥鱼虽停贡,但作为美馔和礼品仍受官商大户们宠爱。旧时,镇江一带有“鲥鱼不过端午” 之说,因端午节前是食用鲥鱼的最佳时节,每逢江鲥初出时,亲友间皆以鲥鱼相馈。嫁女娶媳之家,都用鲥鱼飨客,成为习俗。
现在,交通便捷,又有冷藏设备,各种江鲜、海鲜四时皆可吃到。但遗憾的是,鲥鱼资源几乎绝迹。有一份统计资料告诉我们,20世纪70年代,长江鲥鱼年平均产量约150万公斤,1974年曾达到157.5万公斤;80年代逐年下降,到1986年降至1.2万公斤。1996年至1998年鄱阳湖历时三年捕捞均一无所获,以至于悬赏2000元1公斤也毫无结果。这几年,镇江一带江中也见不到鲥鱼的踪影,长江鲥鱼资源已濒临灭绝!1988年,鲥鱼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一级保护物种,并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是什么原因使江鲜鲥鱼惨遭如此厄运?渔业专家们认为:一是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如有些地方建成水坝后,鲥鱼产卵场的流速、水温、水位改变,影响鲥鱼的正常繁殖;二是长江流域沿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长江水质污染,使鲥鱼的生存空间丧失殆尽;三是受商业利润的驱使,狂捞滥捕,促使鲥鱼数量减少,也促使他们近亲繁殖,降低了生存能力;四是渔业科研保护滞后,科研管理经费短缺,这也是造成鲥鱼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挽救鲥鱼这一濒临绝迹的珍贵鱼种,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努力,标本兼治,既要保护更要发展。要科学养殖鲥鱼,逐步改良鲥鱼品种,使它生长得更多、更快、更好、适应性更强,如此逐年增加产量,最终才能使普通百姓都能吃到银鳞细骨的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