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诗词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诗词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学与文学研究或文学批评相比,文学处于第一要义,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因而诗词的写作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诗词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典范,教给他们有关诗词创作的基本常识及写作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写作;价值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220-02

在讨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诗词创作问题前,我们先要明确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是第一要义,没有文学,文学研究就无法进行;文学研究以文学为对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读者的阅读,有时也能对文学的创作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因而,文学相比文学研究而言更具原始意义,而文学研究往往是为文学鉴赏及文学创作服务。对于这一问题,前人认识较清楚,他们的课书、课律、课赋,虽也强调对经典文献的理解,但理解是为创作服务的。他们最终目的是为了写出好的文章,因为这是他们踏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在秦汉以前,文学与文学批评相比,文学占绝对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一篇文论《文赋》和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文赋》主要是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心雕龙》虽然论及文学发展规律和批评鉴赏方法,但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主要讨论的是创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各方面问题,包括创作过程、作家风格、写作技巧、文质关系、文辞声律等,可以说,创作论依然是《文心雕龙》最核心部分。唐代是一个文学大发展时期,科举试诗赋极大促进了文人的创作热情。宋代虽然后来取消了科举试诗赋的做法,但文人队伍十倍于唐,文人的诗文创作也极为丰富,传统诗、词、文的创作都达到了巅峰。此时的文学批评,主要侧重于探讨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内在审美属性并对经典名篇进行感悟式鉴赏。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文人,他们从自身角度总结出了诗歌的创作经验,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明清时期,在文学批评继续向前发展时,各种笺注、集释、年谱开始大量出现,这依然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来进行的。

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文学批评中本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史,在20世纪开始大量出现,并且逐渐有取代文学批评的趋势,具体到各大院校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文学史的教学几乎成了古代文学教学的代名词。不仅传统的文学创作被丢弃于一边,而且连作品的品读也仅限于少量经典篇章,文学史教学在大学课堂中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前十年。直到近年,人们才开始对古代文学教学进行反思,开始意识到,以文学史教学代替文学的教学存在较大缺陷,于是开始注重文学作品的教学。但是,即使如此,古代文学教学取得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正因为学生不愿意学,在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中,古代文学课程都处于被排挤状态,古代文学开始在以文科为主的院系中出现边缘化的趋向。

为了改变古代文学这种尴尬局面,我们有必要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在改革之前,首先必须明白,学生从古代文学课程中要学到什么。个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学,一则是为了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和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二则是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有人也许会说,学生学写诗词有什么作用?实际上这种看法带有某种偏见。在中国文学发展数千年的长河中,俗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并列存在,但士人们一直以来都偏爱传统诗词,因为传统文学典雅、含蓄、富于韵味。俗文学也许一时占据优势,但从文学发展趋势看,要么俗文学湮灭无闻了,像清末的鸳鸯蝴蝶派一样;要么被文人改造,最终加入了雅文学行列。故文学的俗雅之分远大于古今之别,而且雅文学一直都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诗词作为传统文学体裁,其本身并不具有某种社会属性,它既可以表现落后的东西,同样也能表现新时代的内容,诗词思想性的高低实际上取决于作者本身思想的高低。在当今网络及通讯普及的情况下,文学的创作者成分越来越复杂,阅读者也越来越追求情感的刺激,文学越来越走向低俗化。在这种状况下提倡诗词写作,无疑具有矫正时弊的意义。

有人也许会问,何以写作诗词能够矫正当下创作之弊?因为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修养,要熟悉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的特征,语言的特点、平仄及押韵的规律、审美情趣特征等,创作者都要了如指掌,这就使得创作者不得不阅读大量经典文学作品,熟知文学创作的规律等,当作者具备这一切时,自身的修养也就得到了提高。故相对于当今流行的网络文学而言,诗词的创作更强调作家平常的积累以及对这种文学体裁的独特领悟能力。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明白了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应走的方向。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当然应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相比起形象思维而言,后者更为重要。故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减少文学史的教学,虽然懂得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意义,但是文学的主体不应是这方面,而应该是文学本身,它包括文学的鉴赏与写作,故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把文学的创作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讲授。

那么,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写作教学应该怎样教呢?我认为首先应给学生树立好学习的典范,也就是立门须高的问题。某些作家,于某一体裁会写得较好,但于另一体裁会有所缺陷。如学习七律,最好是学习杜甫的,因为其律诗已达出神入化的程度,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意境的营构,都无可挑剔,但杜甫的七绝却写得不太好,就像一首未写完的七律,总给人美中不足的感觉,故学七绝,就不能学杜甫的,要学李白和王昌龄的,李白的七绝气势流动,一气呵成;王昌龄的七绝变化无端,新意重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这一体裁的最高成就,从他们的作品入手进行写作教学,学生就能更好地得到写作方面的启示。

其次是各文体常识的教学。如要写律诗,就要懂得律诗的平仄、拗救、对仗、用典、押韵等规律,学生只有知晓了这些,才可能创作出较好的作品来。另外,对于一些前人总结好了的东西,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帮助,也要作详细介绍。如写作词,最难的部分是押韵,学生往往为避免用同一字作韵脚而伤透脑筋,但是,在词的押韵上前人已经作了较好的总结,清代戈载就写过《词林正韵》,该书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计十九部。在每一部下,都有大量的字可供选择,这样一来,写词的难度就降低了许多,韵脚只要选字入韵就行了。除了词韵外,诗韵、对仗都有专门的著作进行讨论,学生如果对这些著作有所了解,写作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

再次,要让学生熟悉写作技巧。在掌握一定文体知识之后,就可以进行创作了,但是,要写出较好的作品来,还需要熟悉创作技巧。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经就曾提出过作诗之法“脱胎换骨”和“点铁成金”,它成了江西诗派创作诗歌的秘诀。这两种作诗之法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一种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辞,一种是师其辞不师其意。就个人偏好而言,我更喜欢“点铁成金”,因为不管是什么文学作品,都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自身相关的生活,如果完全师古人之意,即使在语言上有再多的创新,也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但“点铁成金”不同,它借鉴了古人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定时代性,因而,这样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对于古典诗词在当代创作的价值及发展,学术界于2014年9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了一次专门的研讨会,吴建中、吴敏、钟振振、杨逸明等人就此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繁荣当代诗词创作,对于继承传统文化、陶冶审美情操、建设先进特色的文化经济具有积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提倡诗词创作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肖献军(1977-),男,湖南岳阳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学院讲师,著有学术专著《唐代两湖流域诗歌比较研究》和长篇历史小说《湘妃怨》,发表学术论文18篇,小说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