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吹泡泡(大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吹泡泡(大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旋律优美恬静的意境,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受。

2.借助对物体之间对应关系的认识,通过合作摆图、排图谱顺序等方法理解、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3.在不断自我验证的过程中体验学会歌曲时的成功喜悦。

准备:

磁性板,和歌词相对应的图片,泡泡棒。

过程:

一、导入活动:猜泡泡

师: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歌。这首歌里有四个非常有趣的泡泡,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教师依次出示苹果、葡萄、星星、露珠的图片,幼儿说出相应的名称。)

师:这些有趣的泡泡是什么吹出来的呢?说说你的想法吧。

幼:苹果是苹果吹出来的,葡萄是葡萄吹出来的。

幼:把星星放在泡泡水里吹出来的……

师:你的想法挺奇特的。

二、倾听歌曲,并通过摆图了解歌词中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及歌词顺序

1.明确任务和要求。

师:到底这些泡泡是什么吹出来的呢?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出示月亮、葡萄藤、花朵、小草图片),答案就在里面。请你们三人一组商量一下,然后把答案贴在磁性板上。

师:每组只有一块板,四个泡泡怎样贴才能看得清楚?

幼:苹果贴在左上角,葡萄贴在右上角,星星贴在左下角,露珠贴在右下角。

师:这个方法很清楚,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幼:我的方法和他一样,这个方法很好。

师:三个人一组,谁拿磁板比较好?

幼:中间的人。

师:还记得是哪四个泡泡吗?

幼:苹果、葡萄、星星、露珠。

2.幼儿分组合作摆图,其间教师播放伴奏旋律三遍,并巡回指导。

3.倾听歌曲,验证摆图是否正确,理解歌词。

教师第一次范唱歌曲。

师:到底歌曲里说这些泡泡是谁吹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听。如果你们小组的答案和歌里的不一样,请改过来。(幼儿倾听范唱。)

师:现在请你们把题板放上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将本小组的题板放到大磁性板上。他们基本上把图片排成两横排,表示泡泡的事物在上面,表示吹泡泡的事物在下面,而且都没有按照歌词的顺序排。)

师:你们都觉得星星是月亮吹出来的泡泡。为什么?

幼:因为星星和月亮都在天上。

幼:因为星星就在月亮的旁边。

师:葡萄为什么是藤儿吹出的泡泡?

幼:葡萄是长在藤上的。

师:那为什么苹果是花儿吹出的泡泡?

幼:因为花和苹果都是红色的。

幼:花儿谢了才能结出果实。

师:露珠为什么是草儿吹出来的泡泡呢?

幼:因为草里有露珠。

师:你看见过?看来你很善于观察。

师:现在请你们用歌曲里的话来说一说。

幼:苹果是花儿吹出来的,葡萄是藤儿吹出来的。

师:说得真好。如果能按歌词说完整就更好了。吹出的什么?

幼(集体):苹果是花儿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教师指图,幼儿回忆歌词。)

4.再次倾听歌曲,根据歌曲内容的顺序排图。

(教师第二次范唱歌曲。)

师:你们听得仔细、说得完整,真不错。现在问题更难了,你们能根据歌词出现的顺序摆图吗?

教师给出分成两行的题板:

1. 2.

3. 4.

(一幼儿在操作时未按照教师的提示进行,而是仍旧按照前面的经验排成两行,而且顺序与歌词不一致。)

师:你们觉得这样摆对不对?(幼儿有说对的,也有说不对的。)

师:怎么办?

幼:再听一次。

5.教师第三次范唱歌曲,引导幼儿自我纠正。

倾听后一男孩尝试排图。

师:排对了吗?其他小朋友同意吗?

幼:同意!

师: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好吗?

三、在初步尝试完整演唱前半段歌曲的基础上,通过“辨别异同”学习后半段歌曲

1.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当唱到后半部分歌曲时边唱边画图谱)。

2.教师请出“泡泡棒”,边指图谱边完整演唱歌曲(幼儿自然跟唱歌曲的前半部分内容,也有部分幼儿跟唱后半部分)。

3.教师请一名幼儿手执泡泡棒当小指挥完整指图谱,其余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演唱歌曲。

4.教师通过“辨别异同”,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并尝试自我澄清。

师:你们在演唱中有困难吗?

幼:没有!

师:一点困难都没有呀?

幼:没有!

师:那这里应该怎么唱呀?(教师指向后半段的图谱,一边指一边请幼儿演唱。)这两个图一样吗?(教师指着后半段第一行图谱最前面的两个泡泡。)

幼:不一样,一个小,一个大。

师:那你们听我是怎么唱的。(教师范唱第二段。)

师:发现了吗?

幼:第一个唱得小,第二个唱得大。

师:第一个“吹”小,唱得短一点、轻一点;第二个“吹”大,唱得长一些、响一点。非常好!你们可不可以按照自己说的来试试?

四、师幼用接唱的方式演唱歌曲(教师演唱前半段,幼儿演唱后半段)

五、全体幼儿面向客人老师,和客人老师一起演唱歌曲。

点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这一文件的颁布使学习品质的培养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前不久落幕的“第八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上,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以音乐活动为载体,展开了对幼儿学习的“好奇心、好胜心、主动性、坚持性、创造性”等学习品质的探索和研究。“吹泡泡”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吹泡泡》歌词优美,富有想象力,文学性较强。全曲分为两部分,前半段共有四个乐句,第1个乐句和第3个乐句的旋律相同,第2个和第4个乐句相似,每句歌词中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吹泡泡》的歌词和旋律不但对幼儿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了挑战,而且提出了比较有压力的自我监控任务。倘若幼儿不能正确识别事物的对应关系,或者对歌词出现的顺序缺乏明确感知和稳定的记忆,那么在学习中遭遇的困难将影响幼儿学习成就感的获得,并会导致审美流畅性的阻断。即使幼儿对上述内容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如果在演唱练习中不能持续保持高度的自我监控警惕性,那么在学习中同样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吹泡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适宜的教学策略,就会使教学陷入机械重复的状态,最后不但自己觉得乏味和疲劳,幼儿也会因为无趣而出现精神涣散的局面。然而,在“吹泡泡”的教学现场,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其妙招有两个:

第一,逐步收口。

“逐步收口”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开放性程度越来越低,封闭性程度越来越高。在该活动中,“逐步收口”的策略主要运用在前半段歌词的学习上。

活动一开始,教师介绍完“苹果、葡萄、星星、露珠”之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程度很高的问题:“这些泡泡是什么吹出来的?”此时,幼儿借助原有经验说出“苹果是苹果吹出来的”“葡萄是葡萄吹出来的”等,这些答案与歌词的内容相去甚远,但教师没有对此作对错的评价,而是作为倾听者,全面接纳孩子的想法,以“想法奇特”的反馈使幼儿感受到被认可的愉悦。

随后,教师采用材料控制的方式降低了问题的“开放性”。教师出示了包含苹果、花朵等N种事物图片的题板,并告知幼儿“答案就在里面”,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验证已有经验的想法促使幼儿主动探索。

继而,教师以“歌曲内容”为参照进一步收紧了问题的“宽度”。教师清唱歌曲后提问:“到底歌曲里这些泡泡是谁吹出来的?”同时要求幼儿检查自己的答案和歌曲内容是否一致。教师通过问题引起幼儿自我证实的愿望,使他们在倾听歌曲中主动地澄清自己原有的排列顺序与歌词是否一致。

最后,教师以“歌词顺序”为标杆再次缩小了问题的“口径”。教师在第二次清唱后说:“现在问题更难了。你们能根据歌词的顺序摆图吗?”大班幼儿的好胜心较为强烈,“更难”一词激起了他们迎接挑战的愿望,他们主动要求再听一遍歌曲,在进一步倾听中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当幼儿对歌词顺序产生争议时,教师没有纠缠于无谓的讨论,而是反问“怎么办”,促使幼儿寻求解决的方法,使幼儿产生“再听一次”的愿望,实现了由“他要”向“我要”的转变。

在这部分学习中,教师立足于幼儿的原有经验,不断地向他们抛出问题,促使幼儿自己产生疑问,形成认知冲突,从而产生主动求解、主动证实的愿望。

第二,先点明困难再辨别异同。

观察模仿学习是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一种形式。观察模仿学习中最需要发展的学习品质之一就是“观察模仿的速度和准确性”,即通过有效的观察迅速获得准确的结果。幼儿在学习《吹泡泡》后半部分内容时,由于有了前面三次完整跟唱的经历,幼儿初步掌握了后半部分歌曲内容,但概念还比较模糊。为了帮助幼儿澄清概念,教师采取了“先点明困难再比较异同”的方式,以提升观察模仿的准确性。

教师首先请幼儿反思“学习中是否存在困难”,在反思无果(对于缺乏这方面培养的幼儿来说,这种情况非常常见)的情况下,教师直接点出了幼儿的学习障碍,这一策略保证了活动节奏的紧凑性,避免因长时间讨论使幼儿产生疲劳感。然后,教师指着后半段第一行图谱最前面的两个泡泡,提出了“这两个泡泡一样吗”的问题,促使幼儿仔细观察泡泡形态上的差异,得出“前面的小,后面的大”的结论。接着,教师请幼儿通过倾听范唱来比较演唱大、小泡泡时的差异,当教师演唱歌曲时,全体幼儿都非常迫切、专注地倾听,自觉地进行自我澄清,并得出了准确的结论。在这一结论的指导下,全体幼儿再次演唱时都非常认真,因此也表现得非常完美。

在这部分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提高了幼儿观察模仿学习的准确性,使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和主动寻求答案的愿望有了具体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