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味一条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东人煲汤除了肉料,总少不了海味干货,如煲莲藕汤会加入章鱼,煲玉米红萝卜马蹄汤会加入瑶柱,煲西洋菜汤会加入淡菜蚝豉,煲木瓜汤会加入墨鱼……一煲汤里可以没有火腿,却不能少了海味干货。如果用君臣佐使来形容一煲汤的用料角色,海味干货是不可或缺的佐使,它相当于味素,有了它,汤里不用放味精。少了它,整煲汤就无法提升。
一般的咸杂店可以零零碎碎地买到这些煲汤用的海味干货,但这只是临急抱佛脚之举,随便凑数。琳琅满目的海味不可能屈藏于旮旯的小店。老广们知道,要买到平(便宜)、靓、正的干货,一定要到一德路去;要买鲍参燕翅肚及稀奇古怪的干货,一定要到一德路去!
一德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海味干货市场,是广州最典型的骑楼街之一,它长达一公里,两旁骑楼下面全是海味干货店铺,白天仍然灯火通明,兴发行、德昌行、易发行、和仁行……像清代十三行的行栈。这里批发海味已经有90年的历史了。
这里一年能卖掉2万公斤燕窝。每一间铺面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店面摆满了,两边墙的立面也用上,用透明袋装着展示品,有从上千元1斤的澳洲海虎翅、大如葵扇的九天翅、鲍鱼、鳄鱼肉、膨鱼腮、清水海马、海龙、花胶、海参,还有罕见的三头吉品鲍,香港人最爱的明目鱼,也有家常实惠的瑶柱、沙虫干、虾干、海螺干、干贝、蚝豉、淡菜、章鱼、鱿鱼、墨鱼,甚至几元一斤的粉丝、华南莲子、西北黄花菜、西南支竹等,货品齐全,从国王级到乞丐级,看钱包消费就行。
大约是店铺的租金昂贵,每家店铺的门面都比较窄,货品太多怎么摆呢?从铺面往纵深方向挖下去。从前广州旧民居的竹筒屋就是这样,门面窄,进深长,有的是1:4,有的是1:8,采光就靠天窗。海味街的老板都有点土拔鼠的开拓精神。一个门面相当于一个洞口,只要找到洞口,他们就会把它用尽为止。怎么用呢,挣扎求存往里面挖呀,铺面后面是内街,内街是旧屋区,租金便宜,于是便一寸一寸地蚕食进去,连通起来挖入几十米到一百米,一条横街不够再挖第二条,形成前店后仓的模式,从店面往里面看,一条深长的冗道,两旁摆满了纸箱木箱。这种韧性似乎只是粤地商人才具备。
与中西合璧彩色斑斓的骑楼形成鲜明对比,内街是一片低矮杂乱的民房,如今全是仓库,里面的电线横七竖八,四轮手推车、三轮车从内街深处出来,货如轮转,繁华不歇,伙记都是快步如小跑的,把车推往马路上跑得更快。这时车轮轧着路面,古碌古碌的声响不绝于耳,每天上午9到10点,成群结队来购物的、打招呼的、讨价还价的……汇成了雄浑的交响曲。
如今香港旅行团把一德路当成购物点,它的品种之多远远超过香港海味街,价格又便宜,且极少假货,让行家都感到匪夷所思。有人开玩笑:是走私货才这么便宜吧。
最难得的是,它批发零售都无任欢迎。只要你一驻足,店家马上殷勤要问你要什么。哪怕你只要二两明目鱼,店家也不会怠慢你。此刻,有两位时髦女郎正在讨价还价,她们指着一叠淡黄色、像鞋垫一样的鱼肚问店主多少钱,店主说:“600元一斤,这是优质鱼肚,人家宫雪花天天就吃这个!嫌贵?有便宜的!”他转身指着旁边像鸡蛋卷那样的鱼肚,“那是次货,300元一斤。你可以各来二两试试。”
这条路最让人惊奇的,是走着走着店铺忽然断开,闹市之中豁出一个大口,豁口深处耸立着一座石砌的教堂——石室,这是中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从马路对面看过来,这是一个“凸”字,顶端就是石室。逛累了的游客会提着大袋小袋,小心翼翼地走进去。一踏入石室,就是清凉世界,眼前忽然一暗,就像电影开场之后才进入电影院的人一样,看不着路,赶紧扶着排椅坐下,才见高处有光,啊,是彩光,一扇扇长拱形的彩玻璃讲述着圣母的故事,就像一部静态电影。
教堂本应建在安静肃穆的地方,为什么石室坐落于喧嚣的批发市场,难道是像土耳其大巴扎里的清真寺那样,让教徒不错失祈祷的时间吗?是让老百姓在一番买卖的争执之后扪心自问向神忏悔吗?
原来,这豁口是广州的伤痛。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这里是两广总督府。它隔着南城墙,面江而立。当时江面比现在宽得多,英法联军攻打广州,开着军舰闯进珠江,为了泄愤,他们公然炮轰总督府,打崩了城墙,再把总督府夷为平地。法国人更是一不做二不休,藉口清政府没收了在广州教区的教堂,索要这块总督府福地修建教堂,真是岂有此理!可恨的是,清政府在连吃败仗之后犹如惊弓之鸟,深怕拒绝法国会危及京城,只好听任法国人处置,拱手让出地皮。
1862年石室动工,依照巴黎圣母院的样式用花岗岩砌成,教徒分别从耶路撒冷和罗马拿来一坯土加入奠基。历经25年,在中国建筑师蔡孝的协助下,石室终于建起来了,两座尖顶直指云霄。
石室前面那堵布满弹坑的城墙,于1920年拆除,空出来的路就是今天一德路。因为临近珠江码头,江鲜水货都到这里批发,后来连咸鱼、干果、海味、玩具、文具也到这里集结,成行成市。近百年间,战争火难天灾人祸,它屹立不倒,交易量稳居全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