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塞腰鼓》是篇铿锵激越的散文诗,读来令人激奋不已。文中的美点俯拾即是。

一、感受课文华丽的语言美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提出:“学语文就是学语言。”因此,学习本文,其优美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那么,本文的语言美在什么地方呢?

(一)用词之美。作者在文中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短语。这样,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请看写“狂舞”的这一段:“骤雨”“急促”“旋风”“飞扬”“乱蛙”“蹦跳”“火花”“闪射”“斗虎”“强健”,这一连串有着强劲动感和动作力度的词语,写出了“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又如写“腰鼓响声”那一部分,一口气用了14次“隆隆”,它们也似乎在回荡反复,经久不绝。让鼓声震撼在我们的心中,表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笔者只是信手拈来一、二处,已经足见用词之精美。

(二)修辞之美。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散文的气势和力量,加深感情。本文大量使用排比,有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言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在第13、17、22和24段中的多次出现。强调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又如“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中“隆隆”一词的多次重复,也是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给人的震撼。比喻,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形象生动地表现所要描述的对象。如“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作者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柔媚的特征。烘托出黄土高原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

(三)句式之美。从全文看,短句较多。如:“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还有大量的短句独立成段,或给人以突兀之感。或达到强调效果,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但是”“看――”“好一个安塞腰鼓”等。短句的大量使用,有力地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激情。

二、欣赏课文精彩的场面美

作者在课文中摄取了肌肤精彩的近镜头画面。这些画面十分美。有的做慢速处理,如文章开头的画面:有的做快速处理,如狂舞的四个画面。有的画面是实写,如“后生们的胳膊……”有的画面是虚写,如“使人想起:……”文中所有的画面都呈现出亮色,显现出力度,表现出明快激越的意境。

你看,那蓄而待发的场面:“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你看,那火烈的舞蹈场面:“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你听,那激越的鼓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你看。那击鼓的后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你看,那变幻的舞姿:“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这些火烈的、奔腾的画面,观众(读者)无不心宇驰骋,思绪万千。“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叉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近镜头画面,表达出作者赞美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三、领悟课文清晰的结构美

全文结构清晰。文章以“静”开头(第1-4段),又以“静”结尾(第28-30段),中间则是具体的写“动”(第5-27段1。主体部分的写“动”,也是比较典型的“三段式”结构:第5-7段总写安塞腰鼓的激昂,第8-24段分写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第8-13段)、雄壮的鼓声(第14-17段)、激情的后生(第18-22段)和美丽的舞姿(第23-24段1,第25-27段再总写对安塞腰鼓的激情赞美。作者为了增加行文的跌宕感,调动一切手段映衬安塞腰鼓的表演,刻意安排了两次动与静的转换,分出散文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是由静人动,意在蓄势。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这里的妙处还在于大的动静关系中套着小的动静关系。开始时高粱、后生的静像映衬了后来腰鼓表演的动感,而风吹高梁叶子与衣衫的动感又衬托了后生及高粱的静默。

结尾处是动静转换,意在余味。当腰鼓最响、舞姿最狂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一切归于静寂,留下一个巨大的感觉空白,静到空洞,静到陌生,静到让人滞留在上一刻无法自拔,难以适应。“像来到另一个星球”。那一声“渺远的鸡啼”又映衬了眼前充满陌生感的寂静,似真似幻,给人留下独特、悠长的余味,达到以静衬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