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设计教育中色彩作用于创造性养成的论证(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设计教育中色彩作用于创造性养成的论证(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文章鉴于色彩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和色彩教学内容滞后的巨大矛盾,对色彩知识作用于创造力养成进行论证,强调色彩教学对创造性养成的直接作用,对色彩教学的改革形成理论支撑,以期更好地引入教学、实践于社会。

【关键词】创造性 色彩知识 色彩教学 艺术设计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现阶段我国教育问题的关键词,从1998年第一次强调“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后,创新教育作为教改的核心已经主导了研究的方向并形成了大批的研究成果。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是最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在教学中培养创造力的方式方法和课程的创新性改革,应全面铺开具体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创造性养成关键因素的心理学依据

创造力相关问题的提出始于本世纪初的美国,最初仅限于技术发明领域,其后,它根植于心理学界并引起教育界的强烈关注。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会发表以“创造力”为题的划时代演说之后,催生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创造力研究”(Creativity Research,国内称之为“创造学”)。由于人的创造力特征极其重要又高度复杂,引起了无数研究者的兴趣,所以创造力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两个权威心理学家观点的比较,整合影响创造性养成的三个主要方面,并寻求三个方面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与色彩知识和色彩教学直接相关的证据。

观点一:斯滕伯格认为,创造性的出现必须含有多种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六种资源: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①

除了以上观点,斯滕伯格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中对“创造性”学术观点的选择性介绍中还重点阐述了“专业知识论”,强调“杰出的高创造性个体与普通人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他们对创造性工作的投入”② 。

观点二:马斯洛认为,初创造力(创造性的灵感阶段)来自于无意识的始发创造性,其特点就是具有非理性的特征;次级创造力是在原初创造力的基础上,运用理性、逻辑、控制和秩序等形成的,具有理性特征。③

总的看来,各观点可以用知识、人格和环境来整合,所以在这三个要素中,知识是有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的。结合高层次的专业教学来说,创造性与专业知识息息相关也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到艺术设计教育,可以理解为创造性的养成与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笔者将通过对影响创造性养成的知识、人格、环境这三个没有太大争议的主要方面,分别与色彩知识和色彩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知识——色彩知识和色彩教学对学生设计创造能力的提升直接产生影响

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它的纵向梯形结构自下而上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说明高思维水平的形成,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和有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上,更何况创造力与智慧所要求的高质量完成相比还应具备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这在某些程度上优于智慧的结果,所以要得到创造力,更需要庞大的数据、信息作为基础,以提高其产生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高创造性个体长期努力的工作,学习他们前辈和同龄人的研究,因此成为他们领域的真正专家”②。可以肯定地说,创造性的产生与专业知识息息相关。

艺术设计教育(狭义)是对艺术设计的相关内容和环节进行专业知识内容的输出,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对设计中相关要素有层次地认知学习。平面设计中包括了文字、图形、色彩;服装设计中包括了结构、色彩和面料;空间设计中包括了功能、形式、质地(色)和光(色)等。所有设计专业要素各有不同,但色彩却因其在艺术中的最佳表现力不可或缺,比起图形等其他要素更需要得到强调。对于人的视觉感知来说,色彩是第一要素,色彩会对设计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色彩知识水平的高低和色彩教学结果的好坏与设计水准直接相关。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其专业知识结构要符合创造性的要求,色彩知识也应尽可能地量大而广,分析使用色彩的思维能力也要有所体现,这才能给创造性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

比如,对于色彩来说,眼睛最敏感的部位是中央凹,而中央凹位置大约2°的范围只有能强烈感知色彩和事物细节的椎体细胞,这些椎体细胞在观看的前5秒钟,色彩敏感度占第一位,这些色彩知识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创造新产品、新方式的前提。

色彩知识在目前的教学中内容比较滞后,新的研究成果没有反映到课程、书本之中。如果说知识的初级形态是经验,高级形态就是系统的科学理论,色彩有其自身的独立系统,包括色彩美学、色度学、色彩构成训练、色彩认知学、色彩心理学、色光媒介、色彩应用学等相关知识。在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可以选择性地结合各个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内容调整。通过色彩教学,这些丰富的色彩知识可以对学生设计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和养成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结语

人才的最终衡量标准要看其创造力的高低,这已经不是假说而是结论了。创造性并不是什么特殊之物,伟大与平凡的区别就在于平凡的过程运作了非同寻常的内容。创造性是可以在后天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得以补充的。因为教学的现实需求,教学知识体系的整合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质。重视理论、系统讲授色彩科学、掌握色彩搭配的本质规律(包括了物理、生理、心理和应用等规律)、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用教学来培养适合创造性成长的思维方式是其中的关键,色彩作为重要的设计要素,它对创造性养成的贡献不容忽视。

注释:

①罗伯特·J·斯滕伯格.创意心理学[M]. 曾盼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②罗伯特·J·斯滕伯格.认知心理学[M]. 杨炳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③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 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