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点之后是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点之后是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般来说,新闻评论是表达作者观点的体裁。但是,一篇评论中往往不止表达一个观点,因此,就具体写作而言,就必然涉及到处理和认识各个观点之间的关系问题。论点的概念,就是在这个层面上产生的。它是一篇评论的多个观点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观点。

对评论的一般读者来说,也许不一定要费心去确认什么才是一篇评论的论点。但对于评论的写作和学习写作来说,这就是一个不能忽略过去的问题。因为,这既关系到作者对一篇评论内在关系的清晰把握,也关系到作者按照有利于读者阅读、理解的需要,对文章的层次、结构的合理安排。

一篇评论的内在结构,从内容的角度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一个论点加上支持这个论点的论证。但是,从具体的写作角度来看,往往会更为复杂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支持论点的论证中,不仅有作为论据的事实和别人的观点,也有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尽管人们认为,一篇评论应该“开门见山”尽可能早地把论点说出来,但实际上,有些作品在表达论点之前,往往已经出现了其他难以被确认为是论点的观点性内容(比如,在作品的开头对新闻事实的一个初步判断);而在论点出现之后,也会有一些观点性内容,并不一定是支持论点的观点。它们在认识的层次、可接受性的层次和表达的抽象层次上也并不一定比论点低。

这次我就来用作品实例说说这部分内容和这样一种关系。

前不久的评论课上,我与同学们一起阅读分析了京华时报的一篇主打评论《行贿档案联网只是第一道防火墙》。我请同学们注意这篇评论在排版时被编辑从文中摘录出来,用黑体字单独刊印在标题之下的一段文字:

“一方面,对于新型行贿行为,需要及时予以全面适当的司法界定;另一方面,行贿档案系统需要及时更新而不能停留于目前的静态管理中。”

这一句实际出现在作品第四段的最后,它被编辑摘录出来单独刊在标题之下,暗示着编辑向读者提示这个观点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也许可以确认它是全文的论点。

但是,接下来一段则是以“尤其要看到,行贿档案虽然可以记录商业行贿犯罪行为并产生阻吓作用,却难以完整呈现商业行贿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屡禁不止大行其道的环境因素”一句带出的另一个议论层次,即行贿案件发生的社会环境。这个议论线索在最后一段上升到这样一个判断:

“因此,在技术手段防腐不断升级的同时,别忘了对行政和市场环境加以治理和完善。透明的、守法的行政和市场才是让腐败病毒无处渗透和无处藏身的、最可靠的防火墙。”①

那么,“尤其要看到”引出的社会环境问题,与在前面已经出现,并被编辑从文中摘录出来,用黑体字刊登在标题之下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观点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有同学认为:“尤其要看到”引出的环境问题,是对已经表达了的核心观点“一方面……另一方面”的选择性详述。即“尤其要看到”,在“一方面……另一方面”之中。

而另有同学认为,“尤其要看到”引出的市场环境问题,在“一方面……另一方面”之外,即,虽然作者提出了“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措施,仍然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也就是说,“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观点,仍然是针对行贿档案系统的问题,而“尤其要看到”提出的社会环境问题则超出了行贿档案系统。它明显高于在中间已经做出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判断。应当属于认识的拓展或深入。

但是,先不要说这两者之间哪一个是全文的论点,为什么编辑把“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判断而不是最后出现的判断提到标题之下呢?

有一位同学回答说:因为前者更接近新闻事实――即“行贿档案联网”。而后者已经超越了行贿档案联网这个新闻事实。

我认为,这是接近编辑经验和阅读经验的见解。再进一步思考:这可能反映了评论中观点之间关系的某种规律性。其实,这普遍地反映了新闻评论中两类不同种类的观点之间的关系。即,那些直接面对新闻事实的判断性的观点,以及建立在上述判断之上的诉求性观点。

来炯《德语报刊评论的篇章理解研究》谈到这个问题:

“呼吁是归入指示类的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未来的行为发出的指示;而评价行为则是对已经过去的行为和状态的一个断言和判断。”

“结论中的呼吁或建议又可以归入请求类意图类型;而将它们置于篇章整体的统一关联中来看,它们是服务于篇章的核心评价行为的,也就是说属于从属地位的,是次一级的篇章行为。”②

上述学术观点中其实有一个隐含的价值意义上的认识:一篇评论最重要的功能,是为了表达对新闻事实的判断(评价)的,因此,与诉求(呼吁)性的内容相比,判断性的观点自然处于更重要的位置。这是确认两者之间哪一个是论点的一个标准。

此前,我们在讨论一些评论文本时,发现作者已经提出了标题中表达的观点,即可认为提出了论点,但在结尾时又出现了在抽象层次上更高,在认识范围上更广的观点,就感到惶惑:一篇评论中,难道不应该以认识的“终点”作为论点吗?而按照上述价值的次序作为标准,这个问题,可能就容易得到解决了。

由于在逻辑上和事理上,人们只有对新闻事实做出了判断,然后才可能有在此基础上的诉求,因此,呼吁性的观点出现在论点出现之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判断性的观点因为更接近新闻事实,往往更为具体。而诉求性的观点则不一定要限于具体的新闻事实,所以往往在抽象层次上更高,在认识范围上更广。

此外,从逻辑上说,对事物做出判断,应当是一篇评论中基本的认识。没有这样的认识,呼吁则无从谈起。

呼吁这个层面上的行为,不是评论中必须的、没有不行的。而判断则是必须的、没有不行的。有些评论看起来只有吁呼,没有判断。那只是因为判断是隐含表达的,或者是人所共喻的。

注释:

①2011年9月18日,京华时报,“京华时评”。

②来炯:《德语报刊评论的篇章理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156页。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