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吴震春:从翰林到大学校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吴震春:从翰林到大学校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吴震春(1868-1944),浙江杭县人,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积极从事教育活动,先后任浙江高等学堂(现浙江大学前身)监督、燕京大学校长等职。作为一位极具开拓性的思想创新者,吴震春为我国教育事业以及开化国人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既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思想家。

吴震春在担任近现代中国两所著名大学(浙江大学、燕京大学)校长期间的经验与探索,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变革办学理念

1906年,吴震春就职浙江高等学堂监督。上任后,一扫以前的办学积弊,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严格管理,强调校长、老师、学生间的感情融合,使全校处于一种和谐的气氛之中。1926年担任燕京大学副校长后,致力于“燕大的中国化”,兢兢业业工作15年,将燕大规划经营成一个优美舒适、中西合璧、设施齐全的新型校园。在这里,他的办学理念有两点突出的变革之处:一是倡导民主、团结、向上的新型校风,制定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树立起科学民主、反对腐败落后的燕京精神。二是改早期教会学校以培养传教士为宗旨,为以培养服务社会的人才为宗旨。

科学设置科目

在浙江高等学堂期间,吴震春提倡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形式进行教育改革。他提倡在高等学府内设立专门的高等教育科目,提倡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文理科分科教学,并根据社会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在学校内增设适应时展需要的学科。学校的必修课程中必须包括中国文学、经义大义、人伦道德、外语等必备的教学科目,另外理科教学中应设立物理、化学、图画、矿物、地质等科目,文科教学中应设立地理、历史、理财学、法学、伦理学等科目。他还提倡将英语、德语作为理科的第一、二外语,英语、法语作为文科的第一、第二外语。

倡导学生自治

吴震春在浙江高等学堂办学时,就一扫私塾死读书的教学框架,注重学生自治:一是任学生自由选课。二是开辟书报阅览室、举办读书演讲会等活动。他倡导在学生宿舍内开设一间书报阅读室,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现状以及国内外新闻时事;要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以方便学生定期对国事进行讨论;每周举行演讲会、每个月进行行文课竞赛等,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三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不仅包括校际的运动会和音乐会,还要参与社会变革探索。吴震春不提倡教学时单纯对学生进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灌输,他积极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以促进人才文体全面均衡发展。他曾经组织了浙江高等学堂的运动会、杭州各教育单位的联合运动会等。在吴震春的影响和组织下,浙江高等学堂的校友会得以建立,为了贯彻学校的校训,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该校友会内设立了正会长及副会长要职,由学校监督及教务长分别担任,而在学生中间选拔会正、副书记、会计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在燕京大学期间,这种学生自治活动发展成非常活跃的各种社团,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而燕大特有的“团契”(英文名称Fellowship)原是一种带基督教宗教色彩的学生组织,后经吴震春改造为自愿参加、提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团体。学生自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个人修养,也丰富了校园生活。

广揽中外大家

吴震春深知,办好新型大学的一个关键是要下工夫寻找、培养大家。他在浙江高等学堂任校长时,理科主要课程即聘国外的教授与赴美留学的毕业生任教,文科除请国内专家学者外,也十分注意聘请了解世界形势的海外学者。例如,经济学教师邵裴子是赴美留学生,当时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Veblen)的弟子,1910年成为教务长,是吴震春的主要助手,1912年,28岁的邵裴子接任校长。蔡元培、马叙伦、蒋梦麟、胡适、苏步青、贝时璋、顾功叙等著名学者均参与了浙江高等学堂的科研教学,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到了燕京大学时代,引入大批海外归来的博士与国外专家,当时的师资力量堪称国内一流,国际上也不可小视。

1928年“赫尔基金会”支持建立的“哈佛燕京学社”,是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合作的一个研究机构。哈佛大学之所以同燕京大学合作,就是看好燕大的师资力量与发展潜力,并很快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北京办事处。在其支持下,《燕京学报》成为中国学术性论文的重要阵地(《燕京学报》从1927年到1951年共出版40期,当中38期均得到哈佛燕京学社补助)。此时,吴震春亲自兼任国文系主任,在他的主持下,迎来了燕大国文系的鼎盛时期。鲁迅、胡适、闻一多、朱自清都曾来校讲学或任课,当时著名文史专家(一钱、二周、三沈、五马)中的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沈士远、马鉴、郭绍虞、董、容庚、郑振铎、许地山、谢冰心、顾颉刚、顾随、俞平伯、陆侃如、郑骞等均被聘任。燕大也成为当时中国文史研究的中心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教育服务社会

吴震春认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是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纯粹取得发展的,因此特别提倡增加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吴震春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他倡导学生响应社会有识之士的号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07年,英国强行借款给苏杭甬铁路,妄图获得铁路的垄断权。为了抵制英国,在吴震春的支持下,浙江高等学堂的学生联合浙江省各大高校建立了“浙江学校联合拒款会”,积极组织拒款护路活动。在社会上进行了多次演讲和宣传,号召大家筹集资金认购浙江铁路公司股票,抵制英国的侵略活动,以此维护中华民族的。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吴震春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让他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他提出了高等教育学府的办学目标为“向学生传授高等教育阶段的必备知识,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等,训练他们成为社会需要之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希望学生在知识的感召下经世救国。他认为当时的国家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局面下,应唤醒青年学生“以救国为己任”的精神,将鼓励学生自觉承担起国家、社会责任的教学目标放在教育首位。要求学校帮助学生突破陈规,启发学生新知,为青年改造社会、服务社会提供必备的资本。

可以说,吴震春一生都在为拯救民族、开化民智做奉献,他一直教育学生要自觉承担起改革、建设国家的重任并坚持以身作则。他曾经支持过学生的护路运动、坚决拒绝食用侵略者的食品等。吴震春教育思想一直都围绕着热爱国家、改良国家的主题。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以及民族建设,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方针,时至今日,仍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