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间学大师”陈燮君:忙并快乐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间学大师”陈燮君:忙并快乐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0月9日,陈燮君的油画个展“视觉意象”即将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这次画展被纳入“上海国际艺术节”项目,展出100多幅油画作品,画集伴有陈燮君十几万字的宏观美术理论思考。作为一个十足的大忙人,陈燮君不仅忙工作,也忙学术研究,百忙之外,他还要进行绘画创作。忙中偷不了闲,陈燮君唯有在忙中享受忙,在忙中找到人生的乐趣。

工作学习卓有建树

要问陈燮君有多忙,看看他所担任的职务就知道。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同时他还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亚欧基金会博物馆协会执委、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文博学会理事长……他还曾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4个总策划师之一。

今年7月份,陈燮君迈入花甲之年,但他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忙碌一如既往。时间对他来说仿佛永远不够用,又似乎无穷无尽总能挤出来。他自称工科出身,懂得从系统的角度去入手解决问题,万事万物虽然纷呈繁复,但经他之手梳理过后,总能神奇地有序起来。在陈燮君的身上,旁人感受不到他的疲态,他始终显得英姿勃发、干劲十足。

陈燮君一天的工作从早上六点半开始,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结束,匆匆倒头睡下,没等睡熟,又要爬起来开始新的一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他有二十个小时用来忙碌,留给睡眠仅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

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作息时间表,他的身体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物钟,这对常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深夜,当万家灯火深沉、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陈燮君还在伏案疾书,或做学术研究,或忙于艺术作品。常常有人问陈燮君,是什么让他在如此强度的工作下支撑这么多年,他笑笑说,因为自己太忙了,除了坚持,别无他法。他开玩笑地说道:“如果给我十分钟空闲,我会用来睡一觉打个小盹儿,因为我实在是太忙了!”玩笑归玩笑,陈燮君可从来不会用空闲时间打瞌睡,他的空闲时间除了写写画画,基本上都在忙工作的事情。

忙归忙,陈燮君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挤时间,在他看来,工作之余的一些零碎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他形象地称之为“化零为整”。比如写一篇文章,可以在上班的途中构思,工作了半天,利用午休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可以把构思落诸笔端。

还有一种方法称为大脑“轮作法”,陈燮君说,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在工作中,他充分利用这一点,理论书看久了,他就去看一些散文放松,工作得累了,就画画创作,让大脑的不同区域轮换着休息,提高工作效率。

在筹备世博会期间,他除了担任世博策划师,主要负责“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两个场馆的策划筹建工作。出于工作需要,他住在世博展馆的仓库内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仓库没有窗户,夏天洗澡往往只能到就近的朋友家中解决。

那些日子里,陈燮君每天忙于场馆的建设工作,睡眠时间更加少了。他幽默地这样比喻自己的工作:“世博会的两个场馆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六面都要装修,我的布展任务十分繁重。如只用这点时间,一户人家装修三房两厅都嫌紧张。”

他的几幅巨幅油画作品就是运用了大脑“轮作法”,诞生在这样的条件和忙碌之下,作品质量之高,得到了各方好评,并在世博展馆展出。他还亲自写了18首歌词,其中4首谱了曲,由廖昌永、蔡伟民等著名歌唱家演唱。

器乐书画样样精通

陈燮君多才多艺,这在他的朋友圈中早已不是秘密。绘画、著书、讲学,他是全才;既是学者,又是管理专家和艺术家。在一次联欢会上,陈燮君出人意料地登台用琵琶和罗小慈合奏,黄豆豆起舞,在场的朋友们都吃了一惊。其实他会多种乐器,小提琴、二胡、琵琶无一不精,陈燮君笑称这些乐器都是“童子功”,虽然很久没有摸了,但是到需要的时候,总能信手拈来。

陈燮君的画作并不只是在闲暇之余的自娱自乐,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来看,画作都能看出陈燮君的尽心尽力,持之以恒。这与他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他与陈逸飞、陈逸鸣兄弟打小就住在一起,小时候与陈逸鸣一道去少年宫学习书画,他家楼下是外贸广告公司,使得他对绘画和设计耳濡目染,这些都为他的绘画打下了很好的功底。

即使是在工作如此繁忙紧张的情况下,陈燮君总能挤出时间来进行自己的绘画创作。这次大展前,他初选了300多幅油画作品,其中还不乏长达数米的巨幅画作。这对于职业画家来说都是艰巨的任务,更何况陈燮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评论家说:“仅从创作数量这一项上来说,陈燮君比许多职业油画家还要勤奋,作品还要多。”

有人称赞陈燮君是“画家眼、学者心”,这从他的油画作品就不难发现。陈燮君将这次画展的油画作品按内容分为8个主题:“古风气象”、“雪域意向”、“自然诗象”、“风荷华象”、“城市心象”、“青春肖像”、“视觉艺象”、“世博万象”,这八个主题以“象”贯穿始终,以“意”包容万象,体现了学贯中西的陈燮君执着的艺术追求。

藏书也是陈燮君的一大爱好,他的藏书藏量已经达到惊人的八九万本。这么多书,家里已经堆放不下,陈燮君只好放到母亲和姐姐那里,甚至在博物馆的办公室里,都放了几堆一人多高的书籍。“我买书不是一本本买的。尤其遇到特价书,都是一捆捆地买,各大书店我都是常客。”今年书展,陈燮君花掉近2万块钱用来购买藏书。陈燮君喜欢收藏文学、历史和哲学的书,作为一名学者、艺术家,他认为他的藏书为他搭建了知识网架,对他的工作大有帮助。藏书虽然多,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着,他把自己的藏书按照课题分为几个大类,遇到工作上的需要,他便往对应的分类中寻求帮助,这也节省了时间。

陈燮君喜欢读书,空闲时间会去阅读大量的书籍,读书是为了学以致用,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就可以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陈燮君读书也很有一套方法,他说自己是嘴里吃一个,手里抓一个,眼里盯一个,脑子里还要想着另一个,可见他对学问的孜孜以求。

在陈燮君看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内,著书立说,给后人留下有用的作品和学识,这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他在工作和绘画之余,总是手不释卷,读书做札记,多年来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文章,包括主编的著作,字数累计高达20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

再忙也要陪伴家人

陈燮君拥有一个大家庭,他的父母从小注重培养子女,兄妹六个,在父母的教育下都才能出众。一家人和和美美,气氛十分融洽。陈燮君夫妻十分孝顺,父母年事已高,住在动迁的新工房六楼,没有电梯,老两口上下十分不便。他们夫妻就把自己四楼的住房让出来给父母住,自己住到了父母的房子里。

陈燮君与妻子组成的小家庭也十分幸福美满,女儿陈颖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受艺术的熏陶,如今已是举办过多次画展的青年画家。父女两人联合举办过一些画展,陈颖本人也举办过有影响的个展,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在女儿陈颖的成长过程中,陈燮君亦师亦友,对女儿的影响很大。尽管每天工作到很晚回家,但他总是抽空与女儿聊天谈心,以免自己工作太忙导致和女儿感情上的疏远。“女儿上小学时,我在上海社科院搞研究,兼做管理工作,每天很晚到家,女儿已经睡了,但我每天都会翻开她的书包检查作业,找出一些错误,改天聊天时告诉她需要怎样改进。”

在女儿小时候,陈燮君家的周末往往都是热闹非凡,这里总有好戏上演。每到周日,陈燮君夫妇就会把卧室整理出来一块空间。随后,陈颖约好的小朋友们会陆续来到家里,举办星期天家庭音乐会。陈燮君和夫人也会加入其中,女儿拉手风琴,陈燮君弹琵琶,夫人则在他们的伴奏下一展歌喉,一家人其乐融融好不热闹!陈燮君还会抽出时间带着家人参加一些活动,他们曾在上海举办的“十佳家庭大奖赛”中获过奖,这些经历让女儿从小就不会怕生,对开朗性格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在生活之外,他总是教导女儿要乐观豁达,心态要平和,困难多,办法更多,困难有100个,办法就有101个。女儿在他的影响下,从小就养成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早在中学时她就将自己积蓄的零花钱用来资助很多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其中一个学生后来考上了清华。

谈到妻子,陈燮君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夫人非常善解人意,她对我的事业十分理解也十分支持。”陈燮君担任世博策划师期间,妻子曾经陪着陈燮君住到工地上、当起了“志愿者”,丈夫忙到多晚,她就陪到多晚,十分体贴。

陈燮君由于每天睡眠少,早上习惯由父母亲打电话把自己叫醒,以免睡过头。妻子以前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办公室主任,每天很早出门,她知道陈燮君睡眠少,母亲一个电话也许不足以把他真正叫醒,所以在母亲的电话后10分钟,她必定会再打一次电话催促陈燮君起床。这样的举动体现了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久而久之陈燮君竟然有了依赖,养成了非第二次电话也就不起床的习惯。于是,每天两次的起床电话成了他一天工作的动力。

常言道能者多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陈燮君忙碌的生活紧张而又充实,工作再多也要去完成,每分每秒都抓紧,这样的忙碌状态让他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这位“时间学大师”总有法子把事情简单化系统化,他在《生活中的时间学》一书中这样写道:“倘若你珍爱时间,时间会提醒你切莫在生活的沙滩上搁浅,激励你在历史的长河中激流勇进,催你开拓生命的里程,愿你成为生活的强者。”他那坚强的毅力十分珍贵,他那以工作为生活的乐观精神,真值得我们借鉴。

TIPS:陈燮君的“时间学”

运用统筹法,让工作有序起来:每天的工作日程,陈燮君都安排得很有条理,先让工作有序起来,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安排重要的事情,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时间总能挤出来:世博会期间,陈燮君每天的事务都很繁重,白天开会,很多事情根本没时间解决,他便从会务间歇挤出时间,见缝插针地安排工作。

初秋时节,在上海浦东新区爱心养老公寓见到了彭晓燕,气质出众、笑语盈盈、谈吐大方的她洋溢着八零后年轻人特有的朝气蓬勃。正是这样一个1984年出生,毕业于著名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并称“G5”的精英大学),曾在投资银行工作过的年轻女孩,决定接管父亲彭天明创办的爱心养老公寓,为养老事业注入青春的活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切,或许都因为彭晓燕在与家里的长辈、爱心养老公寓的老人们接触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幸福,也体悟到了工作生活的别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