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的通胀应该有不同的治理方法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的通胀应该有不同的治理方法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这轮通胀是很特别的,它既不是通常的需求拉动型的(那种通胀来得凶,去得也快),它也不是战争与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的恶性通胀;它是一种混合性通胀,是输入型、成本推进型和结构型通胀的混合。

先看输入:由于人民币升值,以2007年为例,每天有13亿美元通过外贸与热钱渠道进入中国。中国必须用100多亿元人民币去买下来,这种情况,现在还在持续1人民币升值已破了“7”,估计起码要升到1:6~1:5.8左右,才可能停下来。

美国由于次贷危机将导致全球损失一万亿多美元,美元利率下降,H2供应不断放大。它与日元的汇率已跌到1美元换101日元(接近1994~1995年的汇率了)。现在人民币存款利率4.14%,中国长期国债利率复利也很高,约合4.5%左右了,加之它与人民币等的比价还在贬值之中,年贬值6%~8%左右,则换成人民币,它一百个合算。外币至今还在源源输入中。虽然通过央行票据等收回了大部分,但这些央票以后还会到期,只是把更猛烈的通胀给推迟了。不过无论如何,总有一些收不回,这就使得这次通胀难压下去。

此外,由于美元疲软,全世界物价涨声一片尤其是粮食、农副产品、石油、黄金等。国外物价上涨,也会通过进出口贸易等传入中国。中国已不是闭关锁国年代,也不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各国的通胀以种种方式和渠道输入中国。

至于成本推进型因素,与《劳动合同法》造成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等成本上升30%~40%有关。

三是结构型通胀 中国大部分商品依然是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只有小部分产品供不应求,比如猪肉涨,鱼、鸡、蛋不涨。而煤、铜涨,有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却不涨。

总之,这次混合型通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所致。

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胀应该有不同的治理方法。像这种输入型、成本推进型和结构型的混合通胀,延用原来的老办法,采取极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压下去吗?难。完全压下去,必然伤及实体经济与就业等中国的大事,也必然使中国股市雪上加霜。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不必仅看他人眼色

今年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多次大幅下调基准利率,比如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已经降至2.25%,而且据分析,美国这种降息的态势并不会停止。可以说,美联储的降息,意味着企业信贷成本下降,企业更有意愿从银行获得资金,意味着居民的存款更多地流出银行体系,从而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等。正因为这样,美联储的降息立即让世界股市一片飘红。至于美联储这次降息对美国经济的刺激作用有多大暂且不论,至少有国人表示,美联储的降息加大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难度,从而使国内央行利用利率工具的弹性越来越小。也就是说,面对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央行货币政策执行难度越来越大。

在此,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思考清楚。一是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人民币与美元的利息差的关系是不是国际资本流动中国便利的套利工具,如果不是,国际资本为什么会冒风险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二是在资本项目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即人民币汇率不是盯住美元汇率制度,那么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利率差的关系通过什么方式来传导?如果没有有效的传导方式,这种利率差的套利何以可能?三是目前央行的从紧货币政策依据何在?目前需要不需要逆转?等等。如果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那么央行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

首先,在目前中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人民币与美元的利息差来套利并非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际资本要想便利进入国内市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既然国际资本不能够便利进入国内市场,那么这些国际资本到中国套利何以可能?还有,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利率差的幅度来看,对套利资金应该是吸引力不大。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元基准利率为2.25厘,中国基准利率,为4.14厘,两者相差为1.89厘。而目前的新西兰元的基准利率为8.25厘、澳大利亚元的利率为7.25厘,这两种货币与美元的利率差分别是6厘和5厘。试想,不仅新西兰及澳大利亚都是完全自由开放的市场,货币在当地可以自由兑换,而且其利率差大于人民币与美元的利率差三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套利者怎么愿意通过中国市场来套利呢?

实际上,外国资金想进入中国市场,并非是套利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与外币的利率差,而是想利用中国的低利率政策,通过低利率杠杆,大肆炒作房地产和股市,推高国内资产的价格,然后获利了结。因此,人民币利率上升,并非是增加外币套利机会,反之是遏制外国资金进入国内市场有效的工具。

二是一般来说,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下,一国利率变化对另一国利率水平的影响是通过汇率变化来实现的。但是,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由于两国货币不可自由兑换,由此也就无法形成真实反映市场汇率的价格水平及价格传导机制。由于没有有效价格传导机制,外国资金通过套利来寻求赢利机会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三是目前央行从紧的货币依据就在于这一轮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房地产带动了整个社会投资过热、信贷过热及资产价格泡沫。而国内这种投资过热及资产价格泡沫的核心就在于银行信贷快速扩张,就在于目前的低利率政策。比如,2008年银行本外币信贷增加额达到9000多亿,2月份的CPI达到8.7%。对于如此过快的银行信贷扩张、严重的负利率,尽管央行采取一些数量型的从紧货币政策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市场核心是价格机制,如果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从价格机制入手,那么要想真正达到货币政策从紧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当前银行信贷快速扩张和严重的负利率的情况下,央行通过上调利率来显示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最为重要,是化解目前中国许多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国内央行对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变动可以密切关注,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基本点是国内经济实际情况。如果仅是看他人眼色,那么国内央行货币政策能够起到真正作用是不可能的。

软商品大牛市刚刚开始

软商品的界定是农产品和肉乳产品,即食品。

全球粮食已经连续六年需求超出供应,小麦、大米、玉米、大豆、油籽、肉类的库存,无例外地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市场已经失去了面对恶劣天气所带来粮食失收的弹性,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价格的飚升――这一点与近年的石油、硬商品市场颇为相似。

有趣的是,这一切并非因作物失收所造成。来自伦敦的国际粮食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谷物总产量达到16.6亿吨,比上年增加5.4%,为历史上第二好年景。然而,丰收并未阻止软商品价格的攀升,需求出现了结构型的变化。

最大的需求变化来自亚洲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印度两个全球化得益

者的国民收入明显提高,人们对于蛋白质摄入的需要出现较大增加。中国在1985年时每人每年消费20公斤肉类,今天则消费50公斤。过去五年,中国肉类和乳类消费增长12%和22%,而全球其他地区的肉类消费仅增1.6%,乳类消费还略有减少。在卡路里对等的情况下,每产生一公斤猪肉需要三公斤谷物饲料,每生产一公斤乳类需要四公斤饲料,牛肉则需要八公斤饲料。对于蛋白质需求的增加,导致中、印谷物消耗大幅上涨,而工业化却带来农地的消失,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离去。

石油价格高企,美国制造乙醇,是粮价上涨的另一大原因。2000年时美国乙醇生产使用1500万吨玉米,到2007年则暴增到8500万吨玉米。美国(世界上玉米最大生产国)所产玉米中有三分之一,被用在生物制油上。玉米涨价,带动农民将其他农地转种玉米,其他作物供应减少,价格上升。此外,气候因素可能对软商品供求带来短期的影响。

软商品应该是国际资金追逐的下一个目标。商品基金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以及传统资金的投入,毫无疑问会推动软商品价格的上升。如今各国央行由收紧银根转为“放水”,许多当年很红的投资产品(如CDO)又已消失,太多资金追逐越来越少的可投资资产。笔者相信,以农产品为主题的投资工具不久会大量面世,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

有人认为,硬商品是硬的,消费掉便无法再生:软商品是软的,消费掉第二年还会再有。这种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成立。如果某国食品需求有0.5%的增加,完全可以通过提高产量、增加农地来应对。但是当占人类人口40%的中、印出现饮食结构变化,则世界需要极大的新增农地。全球还有两块大的处女地――一块在巴西中部,一块在俄罗斯,但那里都没有道路、铁路相连,基础建设没有十年不会成型,粮食即使种出来也运不出。由此看来,短期内农产品供应很难大量增加。

食品价格上涨,通胀升温,其实是一个全球现象,短期很难根治。与一般通胀不同,“农胀”源于供应和需求结构失调,紧缩货币政策并非对症之药。加息并不能增加大米、猪肉供应。如果“农胀”时间持续过长,往往会触发工资上涨,带动物价全面上涨。

提高印花税或许倒是利好

我今天稍微抽象一点的讲一下印花税问题,完全不针对目前股市的走向,我就问这么一个问题对于像中国这样的股市,到底印花税高点好还是低点好?

中国的印花税,比起发达国家,是有点高。可是中国股票的换手率,比起发达国家,也有点高。印花税,根本没有阻止人们在短期买进卖出的热情。如果不告诉你中国的印花税率,只让你看中国的股票交易量,你一定会觉得中国是世界上股票交易成本最低的地方之一,中国股民买卖股票就跟不用缴税一样。

我对资本市场的理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理解是,对于这些国家,短期的资本的进进出出,流来流去,似乎在很多时候是干坏事而不是好事。对于直接关于股市的研究我没见过,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都是因为短期资本大进大出导致的,因此有很多人建议,要往轮子里面撒点沙子,也就是增加短期资本流动的成本,防止失去控制。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想法,因为总是有人觉得任何阻碍资本自由流动的想法都是坏的。但我本人是更倾向于同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对短期的操作有一些成本,是好事,不是坏事。

如果我上面说的这些是有道理的,那提高印花税,而不是降低印花税,也许才是应该做的,并且会是一个利好。提高印花税,有利于减少那些短期的炒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股市的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对中小股民,其实是很坏的。

当然,在中国的股市里,什么叫利好什么叫利空完全是事后的。前年还有去年早些时候,央行一加息或者提准备金率,股票就涨,这被解读成利空出尽,所以是利好。今年,加息就变成了利空。同样的事情,股票涨的时候就是利好,股票跌的时候就是利空,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