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红花绿绒蒿的研究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红花绿绒蒿的研究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红花绿绒蒿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生珍惜植物。本文论述了红花绿绒蒿的特点及功能、资源分布和应用现状,并对红花绿绒蒿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红花绿绒蒿;功能;分布和研究现状;保护和开发利用

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为罂粟科绿绒蒿属高原野生草本植物,自然分布在四川西北部、东北部、青海东南部和甘肃南部。

1 红花绿绒蒿的主要特点及功能

红花绿绒蒿,叶基生,叶片狭倒卵形全缘,两面均生短糙毛,花瓣深红色,狭椭圆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亦是珍贵的民族药材,其全草入药,具有清热、镇痛、降压、止咳、利尿、固涩、解毒、抗菌等功效,主治血热及中毒性肝病,肺热咳嗽、热性水肿、肝硬化、神经性头痛、肠炎等[1,2,3];作为传统藏药材,可治遗精、肺结核、肺炎、痛经、白带、高血压等[4]。

2 红花绿绒蒿的资源分布和研究现状

绿绒蒿一般生长在高寒地带,往往是人迹罕至之处,所以古代本草学家及他们的本草典籍很少记载,但藏药典籍中则载有藏族用绿绒蒿治病的历史。现代植物学著作中记载绿绒蒿属植物较早的是虎克(Hook·f.)编写的《喜马拉雅植物志》(1855年)。我国植物学家吴征锰、冯国媚、庄漩、周立华等先生曾先后于1979~1985年发表了绿绒蒿属9个新等级,红花绿绒蒿为9个新等级之一[5]。

2.1 分布情况

红花绿绒蒿一般生长在海拔2000~4600m的林缘、沟边、山坡草甸,四川的甘孜和阿坝、、青海、甘肃均有分布。

2.2 研究现状

红花绿绒蒿花大色艳,可供观赏也可作药用,然而我国对绿绒蒿属植物的引种栽培属起步阶段,至今未见引种成功的报道。由于红花绿绒蒿生长环境的特殊性,长期处于野生状态,引种栽培具有一定的难度,中科院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做过昆明气候条件对绿绒蒿属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相关研究[6],王朝文等研究过不同温度对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7],而单独针对红花绿绒蒿的引种研究还未见报道。然而在欧洲已具有较成熟的绿绒蒿栽培技术[8],并能成功繁殖一些种类。

近年来,国内对绿绒蒿的研究多集中在药用成分及其效用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刘松渝等从藏药红花绿绒蒿中分离出鉴定出alborine等8种化合物,为国内首次报道[9]。此后,有学者做过红花绿绒蒿的非生物碱成分、红花绿绒蒿油脂性成分、3种绿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等[10,11,12]有关其化学成分和效用的一系列研究,吴海峰等从红花绿绒蒿地上部分中分离出二氢血根碱、威尔士绿绒蒿定碱、小檗碱等17种化合物[13]。最近几年还有很多的科研工作者正投入在红花绿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中。尽管红花绿绒蒿含有很多有价值的药用成分,作为传统的藏药材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属于野生资源,并面临着日益枯竭的危险,大量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资源有限性的限制,所以要将这一珍贵资源得以长久利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 红花绿绒蒿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一些建议

随着藏药工业化生产的到来,许多珍惜的藏药资源受到了灭绝性的采挖,许多野生的珍贵藏药材资源已濒临灭绝,红花绿绒蒿已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因此,保护好这一植物资源,减少开采使这种珍贵的植物资源能够持续繁衍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 做好资源和环境的共同保护

对红花绿绒蒿的分布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加强对这一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增进人们对它的了解,不断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它的破坏;保护好其生长环境,减少人为的破坏,为自然状态下种子的萌发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使其能够得以繁殖扩大。

3.2 建立就地保护基地

建议建立红花绿绒蒿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内的红花绿绒蒿进行重点保护,禁止采挖,以对这一珍惜资源进行就地保护,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3.3 合理的引种开发

选择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分级驯化基地,观察其生长发育特征,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进行引种驯化和遗传育种的相关研究,一旦成功便可向社会提供应用,以免除人为采挖而带来的继续破坏。

由于红花绿绒蒿生长环境的特殊性,较大的海拔跨度和气候条件地较大差异都有可能导致引种的失败,为此可以考虑模拟其生长环境,进行人工控制的智能化栽培。

参考文献

1 倪志诚.经济植物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 尚小雅等.藏药五脉绿绒蒿中的生物碱[J].药学学报,2003(4)

3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M]. 出版:若尔盖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

4 杨永昌.藏药志[M].Xirring:qinghai PeoplePublishing House,1991

5 赵清盛.珍惜的高山花卉—绿绒蒿[J].中国花卉盆景,1999

6 任祝山.昆明气候条件对于绿绒蒿属幼苗生长的影响[J].云南植物研究,1993(1)

7 王朝文等.不同温度对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09(2)

8 柯君等.高山草地绿绒蒿资源及应用现状[J].青海草业,2007(4)

9 刘松渝,王宪楷.藏药红花绿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通报,1986(6)

10 张国林等.红花绿绒蒿的非生物碱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2)

11 潘宣.红花绿绒蒿油脂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8(4)

12 吴海峰等.3种绿绒蒿挥发油化学成GC -MS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6(17)

13 吴海峰等.藏药红花绿绒蒿的化学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