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了实现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一课的实训教学中实施构建主义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进行巩固整合并能进行熟练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互助协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并获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222-02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实验教学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示范,学生耳听、笔记、模仿。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模仿,这种方式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它以教师为中心, 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使得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 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1]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点

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学生学到了什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怎样学习的。如果他的学习方式只是单纯地听老师讲, 那他学到的只是老师传授给他的那些“ 死” 知识, 如果他以一种主动探究发现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那么他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发现新知的活动经验。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评价,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他们现有的知识、技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1.2“问题情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

建构主义强调要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应用。

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框架, 知识产生于问题情境,其中“情境”是指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个体能更好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和经验不能解释新事物、同化新知识, 则要引起顺应, 对原有结构进行修正和扩充。总之, 要通过“ 同化” 和“ 顺应” 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使教学从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发展。[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问题” 来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学,即“做中学”,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 到“会学”。

1.3“协作学习”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必经途径。

“协作”是指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友好、平等的支持和帮助。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 通过相互协商,共同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监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也是从事食品卫生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能够为知识的构建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2.1教学模式。

在该课程的实训课中我们采用了构建主义学习方法中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1]进行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 将当前的问题情境同化到已有的经验结构中。在该模式下,学生能够对学期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复习和整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

2.2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贴近。“情境”应该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单元活动;解决问题应该由学生负责计划和实行,通过该活动学生可以增长经验和良好的成长。

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工作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是所有食品的必检项目,我们设计了《食品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的题目进行实训,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解读GB的能力,同时掌握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过程。该“问题情境”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将单项训练中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3确定问题。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一般流程为:准备工作――采样――样品制备――微生物检验――报告。根据流程的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理论及操作知识,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准备工作过程--在细菌总数检验中需要哪些仪器、药品、培养基(制备与灭菌)等(学生需解读GB);采样过程――食品采样有哪些要求,采样方法;样品制备过程――10倍稀释法的操作及要求;微生物检验――接种方法、要求、培养条件及结果观察;报告――数据怎样处理及结果报告等。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这一完整检验过程的训练,能将本课程所学习的理论及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运用。

2.4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教学中采用了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1)知识准备。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线索, 学生先要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 进行讨论, 确定已经知道了哪些信息,同时又要确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形成下一步的学习要点。[2]通过分析学生将与每一工作过程有关的知识综合,形成解决该问题的知识、技能体系用来完成任务,此过程有利于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学,而且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

(2)知识扩展。

新知识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 然后纳入他现有的认知结构中, 生长成新的认知结构, 用以解释新事物, 解决新问题。其特点是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 同时也就认识并学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和解释新事物。[1]学生在完成食品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任务前应该首先掌握检验方法及标准,即学生应该先学会如何解读国家标准。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准备检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培养基等,能写出检验流程及如何进行观察和报告,并能实施检验过程。

(3)教师主导。

在解决问题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3]。如:由教师为学生准备实施“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所需的文件材料――国家标准及药品、仪器设备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于容易出现问题或重要的环节,要随时提醒学生,必要时还应提供技术支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4]

2.5交流与评价。

任务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要根据每个学生在该任务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来进行。一般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间互相评价之后,教师再对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价,如资料选择的是否全面、可靠、实用,计划的严密、完整,解决方法设计的合理性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同学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否正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种类,帮助学生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促进知识的构建。

3实践体会

总之,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教学中采用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学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会构建知识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合理地实施引导和监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这的“主导”地位。教师以建构论为理论指导,以“问题解决”为实践手段,尽量向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并以问题为任务主线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了充分的前提和保证。同时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一致,也有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总第143期) 74-81

[2]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58-62

[3]陶文中.《“ 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 的理念》[J].教育科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4-17

[4]闵菊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任务型教学》――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 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