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贵州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贵州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输出大量高素质人才支撑,目前贵州高等教育现状发展如何?

陈鸣明: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经济发展可以保证我们的今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明天。近年来,贵州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空前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推动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实现了新的突破。

通过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盘活存量、挖掘潜力,贵州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大众化目标。到2012年底,全省在校研究生数达到1.3205万人,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38.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5%,基本实现了大众化目标,整体上提升并优化了贵州人口素质结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010年至2012年3年间,共培养本科以上毕业生25.3万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彰显;全省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所占比重的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贵州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陈鸣明:贵州地处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和办学投入不足,培养条件跟不上,高水平人才引进困难,与沿海发达地区高校和西部同类型高校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

贵州高校的学科建设起步晚,高水平学科较少。就拿国家级重点学科来说,到目前为止,全省高校中国家级重点学科只有3个,科研项目和优秀成果不多,博士后流动站等相对不足,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省内高校层次还比较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只有贵州大学一所“211”重点大学,没有“985工程”大学,也没有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

贵州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领军人才极为缺乏。从现有的人才数量梯次上来看,呈明显的金字塔形状,顶尖和领军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基础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紧缺。高层次人才在学科结构上不均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我们缺少“四化”急需的人才,重点支柱和特色产业人才则更为短缺。

资金投入有限一直是贵州省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从财政性资金投入来看,我们投入资金的总量增长较快,但除此之外,高校其他经费来源较少,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围绕战略需求主动服务发展 :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围绕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直接贡献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贵州有哪些举措?

陈鸣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5个100工程”、加快贵安新区建设,这既是“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也是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同步小康的发展平台和重要抓手,为全省52所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围绕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我们成功推动贵州大学进入了“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将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通过这些不断的努力加速了贵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升格组建了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围绕主基调主战略,新建了贵州理工学院,并于2013年7月实现招生目标。贵州基本形成以省统筹管理为主,市(州)共建共管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共同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促进的格局,初步形成了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

:针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贵州采取了哪些帮扶措施?

陈鸣明:贵州经济欠发达,贫困程度深,高校学生贫困面达40%以上,为了让“未入校先失学”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采取一切办法,从入学时的“绿色通道”,到入校后的一系列资助政策,力争惠及每位家庭困难学生。

2007年以来,贵州省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奖、勤、补、减”和社会捐资助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07年起,国家建立了新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5年多来,贵州省共发放高校国家奖助学金18.51余亿元,奖励、资助优秀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5.66余万人次。2012年、2013年,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助我省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补助1003.75万元,资助学生1.39万人。同时,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6%的经费用于“奖、勤、助、补、减”。到2013年,共提取资助经费3.96余亿元用于学生资助。此外,2010-2013年,贵州高校共收到社会捐助资金、物资5906.9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66余万人次。

实施助学贷款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学生“应贷尽贷”。到2012年底,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0.34万人次,贷款金额达25.55亿元,其中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4.29万人次,贷款金额22.93亿元;高校国家助学贷款6.05万人次,贷款金额2.62亿元。预计2013年发放贷款18万人次,贷款金额9.5亿元。

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教育开放

:贵州提出“努力创造‘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贵州教育速度”,怎样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陈鸣明:贵州高等教育战线工作者拥有着“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育精神和“忠实务实实干兴教、同心同苦同步小康”的奋斗精神。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和推动着全省高校建设跨越发展。

为夯实贵州高等教育发展基础,我们将加快高校新校建设、加快开放办学进程、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加强科技创新转化。把花溪大学城建设成为“人才高地、科创基地、生态园地”。花溪大学城全面建成后,学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以上,为贵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贡献近4个百分点。各高校间将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学分互认机制等,实现贵州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成为贵州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高科技研发的新平台,展示贵州教育、文化、科技发展的亮丽窗口。

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推动全省高校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教学和质量管理经验,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为内容的内外部评估指标体系,使质量可评估、可监测、可衡量。建立和完善高校人才队伍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激励机制,营造“教师爱教、学生爱学”的良好氛围。努力搭建人才引进载体,通过多种协同创新形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引导高校形成特色和优势,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贵州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将围绕主基调、主战略培养输送大量人才。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贵州在探索怎样的回答?

陈鸣明:钱学森院士的提问和思考实际上指出了我们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引发我们深思。

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也是贵州高校面临的问题之一。我们的大学缺少大师级领军人才,高水平的导师、教授不多;我们的大学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多;我们的办学体制,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需要做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观念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把教育作为决定贵州同步小康的根本来抓,近三年来,在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和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空前的,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贵州省教育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办学规模逐步壮大。大学城及贵州大学二期工程等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为贵州高校的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目前,全省有普通高校52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26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8.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5.5 %,比2010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

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施了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近三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均在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所增长,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立项取得新突破、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逐步上升、科研平台稳步搭建、产学研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且在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一级学科博士点上取得重大突破。

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大,师资与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先后引进“候鸟型”高层次人才187名,其中院士17名、长江学者19名,培养了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2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年,全省高校还引进博士656名,推动了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责任编辑/张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