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在世界各国择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普遍存在。在国外,择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择校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但在中国,择校现象出现的较晚,择校作为一种自发现象因而比较混乱,各地的择校的标准和收费等不统一,引发了高收费、乱收费等教育腐败行为,带来了家长经济负担、学生身心健康受影响及社会不和谐等一系列困扰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本文试图分析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从而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建议和意见,希望给广大师生和家长以借鉴。

一、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

首先,教育资源横向分布不均匀,即东中西地域、城镇资源分配不均。据统计,东、西部人均础教育经费差距已经达到近10倍。西部的学校无论是从师资还是教学质量都无法和东部比较。其次,教育资源纵向分布不均匀,即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上,高等教育投入大大高于义务教育。在我国,教育的投入不到占GDP的4%,而义务教育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少。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名校重点校”问题随之凸显,优质教育资源成了一种稀缺的资源,并且垄断在少数单位和地区手中。人们为了获得优质而又有限的教学资源,择校现象就会大量出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是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入学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采用依据户口所在学区就近入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保证了适龄儿童都有学上,是量上的公平。但种方法留下了两个弊端:一方面入学只保证了量上的公平而忽略了人们对质的追求。没有制度上的保证自己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人们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或金钱来获得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出现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现象,这种现象又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强化了社会成员对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和一些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情绪,恶化了教育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就近入学保证了量的公平,一些质量薄弱的公立学校就不用担心生源的不足,进而不思进取,优质的学校没有创新动力,立学校之间缺乏竞争意识,整体教育发展没有效率可言。

3、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教育在就业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特别是我国二十多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比较普遍。经济的发展使大量高收入家庭的出现,这些家长将毫不犹豫地花大量的金钱为孩子择校投资。目的是使孩子能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便应对社会激烈的竞争。

4、竞争激烈的大环境

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许多的家长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愿意为孩子选择一所好一点的名校。有需求就有市场,家长愿意掏钱购买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权,学校又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个人和学校之间都有权进行双向选择,优质师资的流动带动了学生资源向“名校”的流动。因此择校的人就越来越多。

(二)心理原因

1、望子成龙心切

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的观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贯穿几千年的意识。这样的一种价值观成为了择校现象产生的内在动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把所有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从孩子还没出生,家长就开始为孩子的发展进行投资,各式各样的胎教,培训等就成为家长津津乐道的话题。孩子长大了,就希望孩子上好一点的幼儿园、好一点的小学、好一点的初中。在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这么多,因此择校这样的现象就这样在家长强大的需求下产生了。

2、盲目从众的心理

目前,越来越多的择校培训班此起彼伏,社会上关于择校的风气也越来越大。许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在进行培训,选择名校,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所以不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而盲目的让孩子进行择校。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想方设法要让孩子上好学校,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也节衣缩食的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这种做法不仅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二、择校现象造成的影响

1、阻碍教育的公平性及均衡发展

这种持续存在的公开的择校使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校际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阻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办学的硬件条件来看,本来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差距就大,再加上择校费对学校条件改善的积极作用。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次,从办学的软件条件来看,重点学校资金雄厚、硬件设施完善,吸引了大批优秀的教师,甚至是省外的特级教师;相比之下,普通学校资金来源单一且匮乏,教师的奖金福利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这就导致薄弱学校越来越薄弱。第三,从生源方面来看,重点学校人满为患,供不应求;而薄弱学校生源短缺、门庭冷落,越办越难办,甚至一部分薄弱学校已招不到学生,面临关闭的窘境。

总之就是好的学校变得更好,差的学校变得更差,这就是择校所带来的“马太效应”。

2、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首先,择校后班级容量往往很大,大多数班级基本上有60个以上的学生。这样大的容量老师不仅没有精力顾及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得不到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其次,择校这种风气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学生对金钱的权利的认识在无形中被误导了。最后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划分,家长对孩子的强大期望及不良心态,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让那些曾就读于普通中学的孩子过早地接受了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暗示。

3、影响社会风气

择校打破了以往以分数考核学生的标准,变成变数很大的“综合考量”,其中包括分数,更包括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长此以往,社会的两极分化将愈来愈明显,富人的机会越多,而穷人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在国家公布的价格投诉中,教育收费问题连续3年在投诉热点中排名第一。再者择校费收费管理不严,程序不规范,数额也没有一定标准,很少向社会进行公开,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三、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探讨

1、改革入学体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入学体制存在很大的弊端。仅仅按照户口或居住地限定注册学校已不现实。国家和教育部门应该充分考虑父母的工作居住地,制定相关政策来统筹安排每所学校的招生地理范围。

2、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我国由于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均和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了择校现象的产生。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相对来说仍然偏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的均衡发展。

3、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和管理

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首先政府应采取措施取消重点学校,对重点中小学的政策倾斜应当逐步减弱,甚至可以让重点中学利用其自身优势筹措资金,从而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到更需要它的薄弱学校上去,并在人员配备、政策执行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以调动这些学校的积极性,发挥其整体潜力。其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提高其教学质量。

总之,我国的择校现象错综复杂,择校问题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解决的过程将是很漫长的,没有捷径可走。我们既需要正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又要注意到教育体制中的不完善的一面,又要积极的像发达国家学习,解决好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洪涛.中小学择校问题透视[J].教育情报参考,2007,12:16-17.

[3]荏苒.我国择校现象透析及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l(2).

[4]周洁.东北师范大学.比较视域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思考.教学研究.20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