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程高效执行,靠的是软实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程高效执行,靠的是软实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题三:流程设置好了,为何执行不到位]

采编流程是媒体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是媒体实现新闻理念、提升新闻质量的基础。设计一条明晰、严密、高效的流程,对媒体的顺畅运转至关重要。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流程,做新闻尤其如此。新闻不是工业产品,采编流程的设置必须以人为本,流程的执行也必须以人为本。流程不是电脑程序,一设就灵。流程设置好了,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看采编人员的执行力。执行力体现的是一种软实力,包括对流程的理解能力、职业修炼等,如职业素养、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

流程是死的,人是活的

流程一旦设计好了,就必须得到各环节采编人员的严肃对待。只有采编人员对流程心存敬畏,流程才会得到有效执行。流程中关键的环节,不得随意更改。但科学的流程应该是一条柔性的链条,而不是铁板一块。采编人员在具体执行中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创造性地执行流程,才会让流程发挥更大作用。

1.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流程。流程的设置是建立在新闻理念基础上的,流程的设计是为理念服务的,有什么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流程。齐鲁晚报在2010年根据“做报纸的新闻”、“做有态度的新闻”的理念,制定了全新的采编组校流程,对信息监控、新闻采写、采前会、编前会、编辑出版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配套启动了相应的督查办法,采编效率和新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对理念的认识越统一,流程运转就越顺畅。只有真正理解了流程设计的理念基础,采编对流程的认识达到高度一致,才能灵活、高效地执行流程,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所以,齐鲁晚报在流程设置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当采编人员对新闻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定的统一后,才着手设计流程,并充分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试行一段时间后,才正式运转。

3.流程不是电脑程序,一设就灵。流程只能保证基本的新闻采编路径和秩序,过于死板地执行流程,不仅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新闻产品,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不能过度依赖流程,不要以为有了流程,就完事大吉了。还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创造性地执行流程。

4.没有一成不变的流程,只有僵化的脑筋。流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根据现实情况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所以我们在编制流程的时候,有些地方留有余地,便于采编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流程磨合需要各种添加剂

流程的顺畅运转,首先需要采编双方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高起点的策划和包装等,这些都是硬件。但光有硬件还远远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软件更重要,那就是流程执行人的软实力。需要在执行过程中适时添加各种添加剂。

1.激情是最好的助推剂。新闻需要激情,丧失了激情,流程就成为摆设,新闻就是一潭死水。流程是一条长长的生产链,需要动力推动,丧失激情,机械地执行流程,流程就会“死机”。满怀激情做新闻,才能更好地执行流程。2011年12月12日晚,江苏丰县发生校车侧翻事故,十几名小学生遇难。齐鲁晚报当晚值班编辑第一时间监控到了线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两位地方记者站记者连夜领命,驱车赶往丰县,迅速展开采访,克服种种困难于当晚发回了独家稿件和图片。没有做新闻的激情,就没有高效率的流程执行力。

2.沟通是最好的剂。流程链条需要不断添加剂,否则就会生锈,就无法顺畅运转。有效沟通,就是最好的剂。在具体操作中,由于采编理念的差异,采编之间往往会产生分歧甚至矛盾,部门与部门之间也会产生分歧甚至矛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分歧,就会影响流程的正常运转。齐鲁晚报在流程设置别强调编辑位置前移,主动介入到新闻策划中去,提前与记者沟通编辑意图,甚至主动介入到采访环节,不断了解记者的采访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思路,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强行推销自己的编辑意图。在编采不断的互动中,最终可以达成理念的和谐与统一。

3.创新是最好的保鲜剂。流程是在特定环境下设置的,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推动流程的改造和完善。躺在既定流程上睡大觉,很容易丧失活力,增长暮气。做新闻需要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许多事情是流程上所没有规定的,那么该谁做呢?该如何做呢?这些都需要采编人员突破既有流程的框框,主动去创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当天,齐鲁晚报推出了全国第一份3D号外,一时引领国内3D报纸风潮。但当时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多问号是很难在流程当中找到答案的,只有积极探索,才会有所作为。比利时的《最后一点钟报》筹备出版世界上第一份3D报纸,用了2个月的时间,而齐鲁晚报大胆进行流程创新,只用了短短的1个星期就推出了全国第一份3D号外。

流程高效运转需要各环节的配套机制

报纸采编流程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环节,但再精密的流程设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各环节进行细化、创新。齐鲁晚报在编辑环节就进行了流程再造,探索出几条配套子流程,大大提高了编辑生产力。另一方面,进行以评论为灵魂的报道模式创新,采、编、评三方联动,做“有态度的新闻”,促进了整个报纸生产模式的创新,大大提升了新闻品质。

1.释放编辑生产力,进行以策划为核心的编辑流程再造。编辑流程的再造在整个报纸流程变革中处于核心地位,编辑流程的科学再造会释放出巨大的编辑生产力。编辑流程再造的核心是编辑策划、位置前移,实行编辑人制和项目负责制。编辑工作前置,以编辑为主导,彻底将编辑转化成新闻策划的策动者、组织者、实施者。编辑流程再造包括几个子流程的再造,主要有:编辑后期干预,报道迅速转向;编辑提前介入,过程控制;编辑原创策动,一竿子到底;编辑为轴,跨部门跨媒体联动等。这几个子流程的完美配合与互补,最终构成了编辑流程的顺畅实施,同时也提升了报纸总流程的运转质量。

2.以评论为魂的报道模式创新。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多,尤其是微博的广泛运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已基本解决了信息匮乏和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纸媒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上的竞争已从信息比拼转向观点、思想和包装的比拼。如何进行这种比拼?齐鲁晚报探索出了一条以评论为魂的报道新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创新,大大提高了报纸流程的执行力,提升了新闻品质。

在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解析”系列报道中,齐鲁晚报充分发挥社论、评论的牵引作用,以社论、评论为纲,采取整体化的包装手法,并使之制度化。

2011年8月21日,利比亚反对派攻入首都的黎波里。这一进展标志着卡扎菲政权的开始,也是持续了三个多月的利比亚战争的重要节点。随着战事的推进,网络上各种渠道在不间断地滚动报道前方战事。利比亚部落国家的特点,决定了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双方宣传战又打得火热,一时间众说纷纭。

在准确判断的前提下,齐鲁晚报通过流程改造,对信息进行沙里淘金。将以前主要是采访和编辑部门的讨论扩大为采访、编辑和评论三部门共同讨论。在值班总编和值班主任的带领下,编辑部门、评论部门主要梳理各种信息,摆到桌面上,供大家一起讨论,并和采访部门一起确定主攻方向。“利比亚战争解析”系列报道第一天,挑出了最受关注的卡扎菲的未来作为看点。

随着卡扎菲出逃以及卡扎菲儿子被捕,齐鲁晚报又在8月22日推出利比亚战争的第二个号外(第一个号外出现在3月20日利比亚战争打响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卡扎菲政权,再一次展现了“逢大事看晚报”的优势。

准确而又快速地出击,打响第一炮,是重大新闻事件策划的第一步。下一步该怎么走,必须要有一个纲,一个报道的灵魂。齐鲁晚报编采评三部门联动,深度整合,以社论、评论为纲、为主线,串起新闻事实,做出有观点、有态度、有报纸特色的策划。

在“利比亚战争解析”系列报道中,编采评三部门深度合作,一起梳理线索,提前组织策划,一起敲定方向与主题。尤为重要的是,以观点制胜的评论部门在联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当日社论的核心观点,并组织评论员写作。

编采部门则在社论论点确定后分头行动。报道主题确定了,还需把主题进行分解。社论是从大量事实中提炼出来的观点,代表着报纸的立场和态度。而编采部门则需要将其具象化,落实为一个一个的版面和稿子。

8月23日,在卡扎菲政权已成为事实的情况下,发出自己的追问――谁的胜利?评论员代表报纸发出疑问:战争终有结束的一天,谁将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赢家?是利比亚人民、利比亚反对派,还是那些介入利比亚战争的国家?

在这个追问的大主题下,内版报道分为:“卡氏末路:流亡?战死?被捉?”和“国之前途:未来难料,再陷内战可能性小”及“利益攸关:除了反对派,欧美最得利”等几个部分,将评论变为具体可感的新闻事实。

此后,“利比亚战争解析”系列报道在“一场‘义战’掩盖不了利的争夺”等社论的引导下推出“暗战”、“攻心”、“战殇”等主题报道。这一模式的运用,使整个报道有了自己的灵魂,有了自己的态度。

(作者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编委、齐鲁晚报要闻中心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