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和谐的艺术设计教育环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和谐的艺术设计教育环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1世纪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各类艺术教育专业的高校达到800多所。从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暴露出一些由于发展过快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在整个教育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招生来源、专业定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等问题上。因此,构建和谐的艺术教育环境成为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如何使艺术设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合理搭建知识结构,组织专业知识内容,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应从以下几方面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调整。

一、“入口”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近些年来不断扩大的生源队伍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好“入口”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招生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避免出现盲目追求利益、不顾自身客观情况的盲目扩招。其次,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艺术类高考的专业考题大都是人物动态速写、人物肖像素描写生、色彩静物写生,所以大多数考生就只针对考试这几样不断练习,就造成绝大多数进校的大一学生不会画素描静物、素描石膏头像、色彩风景等现象。再加上目前艺术设计类新专业的不断延伸和诞生,使我国艺术类高考很难适应目前的需要。因此,艺术类高考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进完善,针对不同的专业有目的地进行增设或取消一些考题(如,动漫专业增加人物动态速写的专业考试、环艺和景观设计专业应增加色彩风景考试等),真正起到高考的选拔目的。最后,加大国家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正确引导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和把握,完善各省的艺术类专业考试联考制度,使盲目的“艺考热”现象呈现合理、有计划、有规律的发展趋势,让真正热爱艺术事业的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

二、 艺术设计教育思路的转变

1.“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就我国目前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来讲,“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纯粹艺术”教育的精英培养多年来基本上是上世纪50年代初参照法国和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重视培养其艺术表现,艺术风格。而以培养实用型为主的设计人才教育是艺术设计教育主要目的,是与“实用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既存在着密切联系,又有不同。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还是存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缺少实际性的项目课程。重传统技法等基本功训练,轻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作品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灌输,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专门化,轻综合能力。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变教育观念,不能把设计教育办成培养绘画大师的摇篮,也不能办成培养缺乏艺术生命的设计师。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并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其次,打破“纯粹艺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艺术是设计的灵魂,是设计的升华,是设计的基础,没有“纯艺术”,人类的一切实践将失去创造和想象的基石。设计使艺术的功能得到最大体现,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因此,艺术与科学、艺术与设计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它们有机互动、优势互补、双向融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创造的进程。

2.艺术技巧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转变

艺术教育把重点放在艺术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不要局限于技法的传授,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艺术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艺术专业院系,它应是综合性大学营造人文环境,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把艺术教育作为根本上对人的素养培养来追求,就要求对艺术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需要增强专业技巧外,也要适应现代社会艺术精英人才必须具有较好文化素质的要求,加大艺术文化培养要求。

3.专业性与综合性的转变

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也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设计思维的综合性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与艺术的互补、共生、共创的新时代。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支持。要作综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的探索,如何培养具有高文化素养而又专业技能出色的艺术人才,是摆在综合高校艺术学科目前的重要任务。

三、设计教育模式及体系的完善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艺术设计创造力的核心。所谓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根据设计项目内容的需要,以一切已知的信息和经验为基础,在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支持下,运用各种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进行有效的综合处理,按照美的形式法则,创造出具有新颖性、辩证性和综合性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设计的思考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规范化的课程及固定性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综合性课程、课题教学模式的尝试。在完成基本的科目学习后,增加一些研究性、综合性的课题或项目教学来补充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以某一学术课题或实际设计课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有机地将系统设计所需的知识,通过课题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种以设计为中心,以综合知识结构系统为保障,有机地编排相应的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和造就综合的设计能力,包括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相应能力,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能力,培养起对学习过程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 培养目标与市场融合

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当今市场需要设计师的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占30%、设计的造型能力占25%、综合的思考能力占20%、组织和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软件操作能力及其他占5%。”可见设计艺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

现代设计教育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及时结合市场检验出来的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把它转化为下一步的教育举措,设计和教育都围绕市场这个指挥棒运转。这样就要求设计教育的展开必须了解市场动态,它一方面是指专业开设和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市场,另一方面指的是教育过程结合市场。具体来说就是为方便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学校按照市场的需要设置课程。并注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可以是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或者是安排学生到企业长期实习,了解企业设计的流程,理解完整的设计内涵,并把企业的设计课题作为平时作业进行训练,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设计工作状态。

也只有高校的办学思路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创建社会真正需要的学科。根据教育部对21世纪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于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专业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拓宽专业的口径,寻找新的切入点,学校之间应各具特色,按地域和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创建特色学科,这也是设计院校的自身生存、增强竞争力和巨大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作为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毕竟才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要走向其系统性、科学化,还需要不断总结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对设计教育的思考》,《艺术教育》2005年第2期

[2]袁熙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卫平.创意思维.上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