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撤点并校之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撤点并校之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这几年,撤点并校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听到最多的消息就是某乡某镇把全乡或镇的小学高年级都集中到乡或镇上了,一个级分成八九个班。村委会完小更是把村小学全部纳到完小来。如果哪个乡镇集中不来,人们就会议论是不是校长不行。撤点并校被领导看成是突显政绩的招牌。然而在这热闹背后,却显露出诸多的问题,甚至让很多的小学生和家庭吃不消。因此,撤点并校是值得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关键词] 撤点并校 学生 痛

“撤点并校”是把教学点撤了,将几个学校并成一个中心完小。中国农村的小学有两种,即“教学点”和“完小”。“教学点”一般四年级以下,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完小到六年级,多设在人口较多的村寨,或乡镇上。2001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决定》公布以后,各县就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小学的措施。所谓撤点并校,“点”指“教学点”“校”是指完小。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重点在“撤点并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调整工作。许多县教育部门撤并小学及教学点,尤其在一些山区,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这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已进行了八年,暴露了太多的问题。

一、偏远山区孩子上学路途遥远,安全令人担忧

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小学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有些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有些地方虽然从家到学校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学生到学校要爬崎岖的山路、趟过乱石丛生的溪流,既费时又危险。有些地方交通虽然便利,学生能够乘坐交通工具上学,但是很多乘用车都是农用车,即使是客车,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让孩子小小年纪跑那么远的距离上学,父母能安心吗?”这是大多数教师及家长的心声。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为了上学,路途那么遥远,安全不说,路上还要耽误不少时间。这个原因可能也是目前小学生早早退学的原因之一。即使住校,虽然解决了路途劳累,但远离父母,这些小学生的心理、生理问题与父母之爱谁来解决?

我调查时发现,撤点并校后,八九岁的孩子为了上学,每天都要走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有些矿区的孩子不走山路,但经过的路段是拉得尖尖的、冒着黑烟、发出震耳声音的大货车呼啸而过的路段,这情景能不让人触目惊心吗?早晨五点钟左右就要起床,晚上基本天黑了才能回到家里,每天在路上耗费的时间最多超过4个小时。孩子们普遍反映“上学的路太远,‘有点累’。”一些孩子表示,下大雨或大雪需要家长接,路堵路滑不好走。如果突遇恶劣天气,家长、孩子、老师都非常害怕。冬季上学、放学都是走夜路,会害怕,需要几个孩子打着手电结伴走,有时候边走边哭。

二、淡化了对家庭、家乡的认同感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四、五岁就要开始帮着父母做各种家务事和农活,例如烧饭、带弟妹、放牛马、喂猪、锄玉米等等。孩子逐渐学到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勤劳、吃苦的习惯,也培养了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感情。试问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多少人的“根”不是在农村?每当他们回想起在农村生活的时光,那是多么美好,一切都是那么自由、和谐。家乡的山山水水记录着童年美好的记忆。集中住校以后,每天面对的就是课本,所有的压力就是“考个好分数,升学”,学到的价值观是“农村的一切都是贫穷落后的”,老师指给学生的远景和学习的动力是跳出大山,离开农村。学生们越来越轻视劳动,不会劳动。我听到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说:“现在的孩子,读书越多越懒,越不会干活,也干不了活,花钱倒是毫不手软”。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之子,现在也生活在农村,可以说对农村有感情,也有一定的了解。农民的孩子偶有读书及第的,大都是“飞”得远远的,即便是读书不就的,也都到大城市打工去了。当下人们有在感慨农村“荒芜”了,我想这种“荒芜”与教育脱不了干系。

三、在校生活困难,身心健康令人揪心

1.有的学校学生要自己带炊具和吃的上学。孩子们小小年纪,背着沉重的书包,挑着住校时煮饭、烧火用的树枝、米和咸菜,冒着严寒酷暑要走3、4个小时到中心完小寄读。学生通常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星期五放学后,或是星期六清晨走回家,星期天中午或下午就返校,留在家的时间不足一天。

2.一些学校,没有食堂,没有人为学生做饭,学生得自己烧火做饭。住校的学生,每人自带一个黑黑的小炉子。清早起来,用自带的树枝烧火做饭,每天吃的是白饭和酸菜汤。才只有七、八岁,一切生活都要自理。孩子们没有太多的抱怨,只是“每天做饭时间太长,冬天水冷,手有点僵。”

有的学校有简陋的食堂,请人做饭,但学生们要出钱买饭菜。一个包子要五角,包子稍好一点的要一元一个。有记者调查河北一个小学的学生,“饿,没有钱买。”一个8岁的孩子,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3.在偏远山区,大多数学校硬件设施差,合并后,校舍变得拥挤,有些学校甚至教室和宿舍合一。许多学校保证不了一人一床,一个宿舍挤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两三个学生挤一个床铺。因为宿舍人多,环境大多脏、乱、差,孩子身体抵抗能力弱,传染病易发作,学生经常生病。有的宿舍太简陋,顶棚漏水,一下雨被子就被淋湿了。

这些寄宿的孩子年龄都很小,身心都还不成熟,很多生活都难以自理,不会洗脸、穿衣服,有的孩子还尿床。由于孩子多,老师也照顾不过来。与此同时,老师的负担也在加重,常常有学生生病,老师要看护,学生多,怎么看护得过来呢?孩子们在成长的最关键阶段离开父母,导致他们与父母接触减少,情感沟通少,或不太沟通,普遍缺少家庭温暖,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生活及学习上遇见困难没有人可以倾诉,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费用突增,家庭经济捉襟见肘

中国实行义务教育免费以来,孩子上学不再交钱,这对于贫困的农民真是惠农的好政策。减少上学的费用,重要的前提是学校要在家附近,在家吃住一切便宜,回家还可以帮助辛劳的父母做些家务及农活。但学校撤了以后,中心完小离家远了,最远的孩子要住校。最近的也要坐车,或骑自行车到学校。从财政角度看,撤点并校后成本是降低了,但对农民来说成本却是增加了。一是并校后许多路途遥远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二是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伙食费等开支。这些支出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家长教育费用成倍增加。据调查,撤点后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的费用比就近上学高出了四倍到十倍之多,而这些费用,都要由父母来承担。农民的负担大大加重。小小年龄就要跑很远上学,路费、住宿费、伙食费加在一起使一些贫困户的负担大大加重,最后只能选择让孩子退学。

总之,目前的撤点并校如果再继续盲目执行下去,总理担心的农村生源在大学骤降的困境将会愈演愈烈。所以我呼吁国家在对待撤点并校问题上,一定要谨慎,把目光放远一些。别再让小小的孩子们把家和家乡淡忘了,毕竟山里也需要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