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所罗门之歌》与《魔桶》之比较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所罗门之歌》与《魔桶》之比较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254-01

摘要:托妮·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与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短片小说《魔桶》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都体现了主人公的成长主题,描画了主人公经历爱的苦难,获得精神顿悟后逐渐走向人格的完美。然而两者的主题却是不同的,《所罗门之歌》刻画了在两个种族,两种文化的剧烈碰撞中,美国黑人在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惑。《魔桶》则通过描写一个犹太法学博士生在媒人萨尔兹曼的引导下,在深刻自省后,逐渐领悟到爱的真谛,最终下定决心,让媒人的女儿斯特娜向善,让自己皈依上帝。《魔桶》表现了马拉默德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受难以求救赎。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成长主题 主题深化

一、《所罗门之歌》与《魔桶》的相似之处

两部作品中都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魔幻现实主义是指“一种现代小说,在其叙述当中使用神话般的,荒诞不经的事件,或者这种叙述含有‘可靠的’的客观现实主义描绘。”现代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局限性,而且充分运用了寓言,民间传说和神话的活力服务于强烈的时代社会气息。魔幻现实主义总是采用“漂浮,飞翔,心灵感应,心灵遥感”等方式来描绘他们的人物从而反射现当代社会。《所罗门之歌》吸取了西方,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众多神话传说的因素,尤其是“飞翔”。 “飞翔”贯穿着整个小说,黑人史密斯用绸翼飞,歌谣中的飞,所罗门的飞,奶娃的飞,小说成功传达了黑人寻找,捍卫黑人民族之根的意义。

短篇小说《魔桶》也多处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媒人沙兹曼告诉故事的男主人公利奥·芬克尔:“你不会相信我的办公室里有那么多卡片的,抽屉里都挤得满满当当的,所以我现在不得不将它们放在一个桶子里。。。。。。这个“桶”就是沙兹曼所说的贮藏求婚者的个人资料与照片的小桶。然后,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诸如魔桶之类的东西,后来利奥在沙兹曼家里看到的情况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没有沙兹曼的影子,更别说他的魔桶了。”魔桶象征着爱情的魔力,而魔桶的主人,这个职业媒人,就像一个魔术师一样,改变着利奥的生活。利奥在遇到沙兹曼之前过着清贫,平静的生活,没有爱情,没有太多的人生乐趣。魔桶象征着爱情的魔力,使得利奥能通过拯救斯特娜来获得新生。

《所罗门之歌》与《魔桶》都体现了男性主人公的成长主题。成长是指青少年通过一系列的磨练和考验后,突然顿悟,从而重新认识自我,人生和社会,获得独立应对社会和生活的知识,能力和信心,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成熟阶段。《所罗门之歌》讲述的是奶娃从出生到32岁的成长过程。一开始奶娃是一个自私自利,对亲人毫不关心,不负责任,玩世不恭的人,他对自己的名字和姓氏都感到无比的耻辱,后来通过南方之行,通过与南方黑人们的生活接触,奶娃发现了自己家族值得骄傲的历史。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珍惜友谊,亲情和爱情的人。

《魔桶》中男主人公利奥的心理成长和精神顿悟。利奥是一名攻读犹太教律法,即将出任牧师的学生,六年来,他一心扑在学业上,无暇于社交生活,也没有任何感情经历。为了取得教徒们的信任,利奥打算通过媒人的介绍找到一位意中人。在媒人沙兹曼的介绍下,利奥同名叫莉莉·赫斯科的女孩进行了第一次约会,约会并不成功,但却让利奥有了第一次精神顿悟,他明白了自己与上帝的关系,他恍然大悟,原来他除了父母之外,从未爱过任何人,他看清了自己的真实面目:不爱别人,也不被人爱。之后他领悟到自己是个犹太人,而犹太人生来就是受苦受难的,他觉得不通过媒人的介绍,打算自己去寻找另一半。后来,在沙兹曼的设计下,他看到了沙兹曼女儿的照片,便对照片中的姑娘一见钟情。他明白那位姑娘需要一次新生。他决定要感化那位姑娘,并让自己皈依上帝。在他的恳求下,沙兹曼答应让他们见面。利奥在光辉和福音里走向了斯特娜,完成了自己的忏悔与救赎。

二、《所罗门之歌》与《魔桶》不同的主题阐释

虽然《所罗门之歌》与《魔桶》都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小说主人公都经历过爱的磨难,在精神顿悟后获得了完美的人格,但是两部小说的主题却是不一样的。《所罗门之歌》表现了黑人只有返璞归真,恢复本民族古朴的风范,才能摆脱白人文化的精神桎梏。回归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而应是质的飞越,黑人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他们的根,但作为美国黑人只有将文化之根扎入美国的现实土壤中,才可能真正成为一棵大树,脱离土壤和失去根同样致命。而《魔桶》的主题则是魔桶》则通过描写一个犹太法学博士生在媒人萨尔兹曼的引导下,在深刻自省后,逐渐领悟到爱的真谛,最终下定决心,让媒人的女儿斯特娜向善,让自己皈依上帝。主人公利奥做出牺牲,主动选择了恶的化身斯特娜为妻,在光辉和福音里走向了斯特娜,完成了他的忏悔和救赎。《魔桶》表现了马拉默德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受难以求救赎。

参考文献:

[1]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胡允桓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

[2]高淑英,《所罗门之歌》的成长主题.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3).

[3]万连增,姜杨,《所罗门之歌》的主题阐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

[4]曹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对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反思.学术交流.2008,9(9).

[5]李宏鸿,奶娃能飞多高—解读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主题.国外文学.2008,112(4).

[6]张洪伟,蔡青,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人名寓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