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浪的制高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的骨子里流淌着多少野性因子,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华衣锦食的都市;又有多少骚动的欲念,本能地拒绝人群的寂寞,亲近大自然的古朴与纯净。
流行文化一个彰显的标识,就是对生活的反叛,比如二十世纪末炙手可热的回归自然风潮,无一不坚持着与现状的距离感。这是现代人最为困惑的一点,一方面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优越,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人情冷暖、世态隔膜。
我要出走异乡。人们都在心里这么说。
当所有的心理暗示汇成同一种声音,旅行文学首先脱缰而出,尽情展示着人们梦寐以求却又无法得到的。似乎每个人都渴望到一个遥远的陌生地方,发现自己或是与别人交换身份。
这种心态反映到时尚舞台上,就出现了流浪风格浓厚的服装,只不过这与探险无关,习惯以消费认识世界的结果,使这种旅行装束看起来像是观光客逛民俗文化村。
披着毛毯、全身穿得披披挂挂、背上还背着旅行包的模特儿从舞台走出来,一副刚从帐篷 里睡醒的模样;有的甚至披着各式各样的披 肩---手织的、刺绣的,或是背着吉他、提着小提琴,就此踏出她熟悉的土地,迈向一个不知名的领域。法国设计师J.C.deCastelbajac索性将服装秀在巴黎的地铁车站中举行,衣服上印着日本漫画图案的模特儿,就像刚从东京回到巴黎。在纽约举行服装秀的Helmutlang则把旅行的目的地放在"外太空",来一次美国太空总署的星际之旅。然而,正如同目前有许多旅行经验是架设在消费行为上,而非人类对原始蛮荒的探险,我们对于一个异地的认知,往往是通过旅行文化所讲述的奇闻趣事而勾起涉足的欲望的。服装方面也出现同样的"民俗文化村"现象,投现代人喜好的设计师放弃了在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领域中探险的可能,所谓的整体搭配,反而像是戴着世界各国的纪念品(只不过精致一些而己)。一件普通的开低领上衣配上印地安大项链,可以称为"很有风格";黑色小洋装搭配"日本和式"剌绣小包或木屐拖鞋,看起来"与众不同"。尤其是在讲究低限实用功能的影响下,服装日趋简单实穿,如果要突显地域特色,就会推出把运动休闲服配上各地"民俗文化村"买来的纪念品的情形---运动背心或针织衫加上和服腰带、夹克配上爱斯基摩护耳或印地安羽毛。
搭配得好固然绝妙,搭配不好的话,你只要脑海中浮现一个画面:一个穿着休闲服去民俗文化村买了一堆纪念品的观光客,然后通通把它们挂在身上。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了。不管这种搭配好与不好,都阻止不了一颗流浪的心。被旅途吸引的人,也不见得在乎目的地到底带给他什么,大家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方式体会世界。买的人还是买了,失恋的人还是失恋,走马看花的人依旧是走马看花。一次又一次,我们把自己的习惯放在不同的时空里,只为了证明---习惯多么难以改变。在三月樱花季节前往京都哲学道的人,都会觉得好像专程坐了一趟飞机,只为了看看别人家后院里种的樱花。去美国西部的观光客,想当然地渴望与西部牛仔在漫天风沙中,于一座破旧的小酒馆里对斟,然后纵马跃入无边的荒漠。甚或是一切不熟悉的、苍茫的地域都能激发人的热望,虽然现实很可能平淡如水。对应于"旅行渴望症"的流行现象,"民俗文化村"式的时尚服饰最大的好处不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还有每次旅行回来之后,对于自己的检视与体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