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力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营销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力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营销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电力营销作为电力企业的重要业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电力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做好电力营销工作是电力企业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文章通过对电力营销的重要性、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旨在能够有效的推动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问题;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49-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电力行业以往的垄断格局将会被打破,将电力市场以往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现代的电力企业为了能够适应转变,需要建立自己的市场。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作为电力企业的核心任务,其质量的高低对于电力企业的生存发展、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电力企业营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本文针对电力企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进行解决。

1 电力企业营销的重要性

电力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需品,涉及到了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电能不仅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而且还具有一般商品本身不具有的特殊属性。电能产品具有同时发电、配电、输电和用电的特点,但是其不具有储存功能。所以,电力企业对电能产品进行的市场营销工作是促进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业务,尤其是在目前的电力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环境下,电力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是十分有必要的。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以实现电能的交换、体现出电能的使用价值以及获得一定的利润为目的,进而保障电力企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并不断的满足人们日益加大的用电需求,跟随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步伐。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利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电力企业是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主要受到电力消费者对电能的购买量以及电能的使用量。电力消费者对电能的购买量与电能的使用量均与电力企业营销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2 电力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没有转变观念,市场意识不高

由于我国的电力企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电力市场的局部需求远远大于供给需求。虽然电力企业被社会和电力监管部门监督和管理,但是与全球的电力企业相比,我国的电力企业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高。例如,目前的电力企业对煤、气、油等能够替代的产品没有足够的竞争认识;对地区的能源消费情况和发展趋势没有进行关注和研究;对于用电户的需求没有进行关注,没有引导其正确使用高效、环保的电器设备。

2.2 营销管理结构不完善

近年来,电力企业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管理结构有待优化。其营销的主营系统、监督体系和支持系统不够明显,功能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电力企业没有对内部管理结构及时进行调整,没有依据市场需求设置出专业的营销机构。例如,部分电力企业所设置的营销机构没有将其营销机构职能进行转变,使其转变到业务发展决策、需求预测管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客户服务支持、公共关系形象设计、市场开发策划、咨询用电以及电费电价方面。

例如进行农电营销的过程中,虽然电力企业以供电所为核心,并运用统一招聘、异地抄表以及统一管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且实现了对供电所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电力装备精良、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窗口建设达到了标准化,进而很好的解决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三电”和“三乱”现象,并对农电工的工作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依然存在着供电服务能力水平不高的现象,对用户需求进行反应的灵敏度和速度性较差,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不够及时、到位,进而导致电力企业的供电服务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对用电户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制约,进而影响了电力市场营销的快速发展。

2.3 营销队伍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的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但是其更多的表现在电网设备、设施和生产技术管理方面。例如,在进行电力企业的营销过程中,人员数量比较匹配,但是在结构方面缺少人才,尤其是对电力市场营销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的人才最为缺乏,进而导致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制约。

2.4 服务意识不高,服务水平低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电力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但是我国的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中,营销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服务水平较低,不能对客户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没有提供优质服务,进而给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3 解决电力企业营销问题的策略

3.1 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营销意识

我国的大多数电网在长期发展过程和建设中,电能产品的质量与问题普遍得到了解决。考虑到电能产品具有的公用性特点,社会对电能产品相配套的服务要求比较高。因此,供电企业要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营销意识。

3.2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念

供电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将电力营销作为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企业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完全服从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需求,将以往的以生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市场营销为主,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实现顾客至上、服务第一,坚持电网为基础、技术为支撑、服务管理为保障的原则,运用市场导向的营销管理模式,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的法制化、科学化和商业化运营,最终促进电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3 提高电力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水平

现代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电力市场营销,其和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活动紧密相关,所以电力企业的营销需要全员共同参与,不局限在销售环节。电力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培养其专业技能水平,并注重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教育,让员工在思想上充分的认识到以用电户为导向。另外,对营销人员进行岗位知识技能的培训,为以后提供优质的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构建新型的企业营销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营销机构的设置,将以往的用电管理机构转变为电力营销机构,并对其职能进行转变,转变到电力市场策划开发、需求预测管理等方面,逐渐构成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机制。通过构建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与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对电力市场进行分析、预测,进而提高电力营销的信息自动化采集水平。

3.5 降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率

电力企业通过创新制度,转变营销服务方法,构建以市场营销服务为主的商务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实现电力营销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和控制。通过使用电子商务技术,促进营销流程的方便性、优质性、快捷性和满意性,进而提高电力用户对电力企业商品的依赖度和信任度。

3.6 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电力企业要以用户为中心,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方法手段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的功能,优化电力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使其满足用电户的需求,并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给用户提供全方位、系统、高效性的服务,严格性、规范性的管理和监控,进而提供优质价廉的电力商品,降低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显著的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3.7 制定奖励惩罚激励措施

作为推动电力企业营销的主体,服务营销人员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和市场营销的水平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电力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惩罚机制,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性的评估标准,定期的对电力营销人员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3.8 扩大销售市场

首先要扩张营销区域,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快,电力销售市场将会逐步加大,转变现有的专营体制,勇于抓住机遇,立足于市场本地区域,对周边进行辐射,制定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并健全完善区域的电网结构,运用多种不同的供电服务手段,进而加大电力营销区域的市场。其次要扩张电力能源市场,坚持用电代替煤气、石油、天然气的原则,实现电力能源的可持续使用。

4 结 语

总而言之,电力营销作为电力企业中的重要业务,电力营销的质量对电力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电力市场经济形势下,为了营造充满活力、发展强大的电力市场,需要通过转变电力营销观念、加强电力市场营销的管理、提高电力营销人员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电力营销人员的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念、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营销意识、扩大销售市场、构建新型的企业营销机制、制定奖励惩罚激励措施以及降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措施,进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营销的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玲.新形势下电力营销策略分析及研究[J].科技信息,2010,(3):20-21.

[2] 马非.浅谈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2011,(16):13-14.

[3] 邓海燕.谈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J].广东科技,20011,(4):71-73.

[4] 苏长明.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民营科技,2010,(18):206-207.

[5] 谢云明,张昌厚.电力市场营销分析与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6):120-121.

[6] 许勉.关于新形势下做好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1):13-15.

[7] 赵明亚,秦建新,李卫军.浅谈当前我国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3):69-70.

[8] 黄仕国.浅述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及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