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边远山区地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劣势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边远山区,因地方经济不发达,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中小企业在就业岗位、税收收入、GDP等方面的贡献更加突出。以丽江市为例,丽江位于滇西北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处横断山区,山区占总面积的92.3%;下辖4县1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1个。目前全市共有3980家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以上。而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整体重要性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单个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融资中的弱势地位凸显,所形成的“麦克米伦缺口”越来越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指引下,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所加强。但调查发现,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却不及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小银行”)。2012年丽江市地方性小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95.90%,而大银行的比重仅为71.05%,比小银行低24.85个百分点。地方性小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在提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差别?小银行在提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方面是否有其独特优势?还存在哪些不足?本文试图从信贷供给方入手,以丽江市5家信用社和1家村镇银行为样本,分析地方性小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上的比较优势及劣势,提出改进的建议措施,以期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提供参考。
一、地方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丽江市地方性小银行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12年末,中小企业客户数有402户,占企业客户总数的96.87%,比2008年末增加272户,增幅209.23%。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73339万元,比2008年末增加217051万元,增幅385.61%,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68.82个百分点。
(一)在中小企业“软信息”的收集方面具有优势
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往往面临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银行的组织机构庞大、专业人才多,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以及运用标准化的贷款合约,向信息透明度高的大型企业发放贷款上具有优势。但中小企业缺乏抵押品和正规财务记录等方面的“硬信息”,由于规模小、成立年限短、制度不健全、缺乏信用记录,其信息具有模糊性、隐含性、人格化等特性。银行的信贷决策只能依赖这些难以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软信息”。大银行要了解“软信息”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会出现“组织不经济”现象。而地方性小银行扎根于地方,网点遍布各乡各镇,共有83个服务网点,占全市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总数的49.40%。较大银行具有地缘优势,人脉熟,有社区性,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中小企业主的品德、才能等非公开关联信息有较透彻的感性认识,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水平等往往能做到“知根知底”,享有较充分的“软信息”。从而有效克服了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了银行因担心承担信贷风险而造成的融资障碍。
(二)在中小企业信贷决策成本方面具有优势
面对分散的中小企业客户,银行有两类信贷决策方式:一是集权方式,即基层机构信贷人员将收集的客户信息传递给上层决策人员,由他们进行贷款决策;二是分权方式,即银行将贷款决策权下放给拥有客户信息的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目前大银行为控制风险,将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即采取集权式贷款决策。但由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难以收集、编码、处理并用书面报告形式进行统计归纳,此时转换并通过众多层级传递信息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而地方性小银行由于内部层级少,只有一级法人及基层网点两个层级,组织结构简单,决策链条短,“软信息”容易传递,无论分权程度如何,其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服务决策中的信息成本、成本以及总成本都较低。
(三)在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时间方面有优势
丽江市小银行设立了中小微企业客户部,专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服务,并在贷款业务流程方面不断改进。如实时召开贷款审批会;信贷人员在进行贷款调查时就邀请审查人员一同参加,让审查人员提前了解企业情况等,从而缩短了贷款审查时间,提高了审批效率。各分社的审批权限为0至10万元不等,审批时间为3天,中小企业金额较小的贷款在分社可以快速得到办理;一级法人的审批权限为500至2500万元不等,审批时间7~15天。而大银行设置的贷款条件比较苛刻、信贷决策周期长。相比之下,小银行的贷款灵活、手续简便、审批时间较短。大多中小企业需要的都是额度小、期限短的流动资金贷款,对时间要求较高,所以更倾向于选择项小银行申请融资。
图1 小银行优势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
二、地方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劣势
(一)贷款利率持续走高,中小企业负担加重
由于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长期处于“饥渴”状态,使资本市场处于贷方市场;加之地方性小银行的比较优势使其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定价权增强,造成了利率的持续走高。2010~2012年,丽江市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逐年上升,分别为8.38%、8.44%、9.11%,最高上浮100%。2012年在人民银行连续2次下调基准利率共计0.56个百分点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不降反升,比2011年提高了0.67个百分点,即实际利率提高了1.2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利率0.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的提高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给小银行带来更大的利润,但这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给许多刚起步、底子薄的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甚至导致其资不抵债而倒闭,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小企业和小银行的共同发展。
(二)信贷产品单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目前小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种类较少,不符合企业实际,产品可操作性、便利性较低,使企业只能“望贷兴叹”,严重阻碍了银行资金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对接。丽江市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以传统的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为主。抵押类贷款程序多,手续复杂。要办理抵押类贷款,需要经过房产、土地、工商、公证等多个部门评估登记,快则十多天,慢则几个月,且各个环节均要收取一定费用,在延误贷款时效的同时,也增加了贷款成本。同时,许多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此类资产一般只占总资产的20%~30%,而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应收账款、仓单、保单等物品又不能在小银行进行质押,所以融资额度有限,导致其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多重考核压力,扭曲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地方性小银行面临多重指标的监管考核,能否通过考核关系着单位的发展、部门的成绩和个人的绩效,压力较大。为了顺利通过监管考核,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行为出现了扭曲迹象。例一,为了同时完成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即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量,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的监管考核任务,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更偏爱涉农企业,而放弃了非涉农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使他们不能得到信贷服务;有时即使向非涉农中小企业发放了贷款,也要虚报企业及贷款信息,将非涉农贷款统计成为涉农贷款,影响了信贷业务的正常办理以及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例二,为了满足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和十大客户贷款集中度的监管要求,小银行不能发放大额的中小企业贷款,或者只能以社团贷款的方式实现,但社团贷款涉及面较广、门槛较高、执行难度较大,不适合全部有大额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相比于大银行能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资金调度,且无需担心集中度的考核,小银行的劣势明显。
三、改进地方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措施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以金融多元化为中心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县域金融市场中具有地缘优势的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如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的发展,继续发挥小银行优势,使中小企业获得更为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并鼓励和促进大中型银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创新,扭转其在中小企业信贷中的劣势,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应提高中小企业对其他融资方式的认识,鼓励其积极尝试贸易融资、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从而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状态,使资金价格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与需求,推出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散、短、小、频、急”的特点,小银行应该在产品创新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开发和推广“适用、方便、及时、快捷”的信贷产品。小银行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筛选出一批优质客户,并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其财产设备一次性抵押到位,在有效抵押期间和核定的额度内,企业可向银行循环办理和归还贷款,无需再经过层层审批。同时应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扩充抵押担保范围,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积极推广汇票、信用证、保函、保理业务,开办应收账款、仓单、保单质押贷款。使抵押担保物不仅仅局限于土地和房产,还可以扩大至产成品、半成品、应收账款甚至专利技术、企业产权、林权、商标使用权。同时可以尝试探索数户联保的方式,发放小企业联保贷款,或者由第三方担保公司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改进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引导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方面应从外部考核入手,在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管的同时,改进对小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引导方式。可取消行政指令性考核,采取引导和激励措施,通过优惠政策、奖励资金等方式,鼓励小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从内部管理入手,各小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突出对信贷人员的正向激励,将信贷人员的收入与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挂钩指标,充分发挥信贷员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贷款工作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