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军营绽放自学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军营绽放自学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全军提出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方针,它不仅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满足了干部战士渴求成才的愿望。

如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同志们创造了许多新办法、新路子,而立足本职自学成才,是一条重要途径。

“庄户兵”成了“革新迷”

阳春四月,京郊长城脚下的一座绿色油库里,总后勤部召开的技术革新现场会正在进行。当参观者为一件件新颖实用的成果而赞不绝口时,有人不禁问道:“革新者是谁?”

人们很难想象,这些先进的电子革新成果,会出自一个仅有初一文化的“庄户兵”之手。他叫郭桂明。

小郭是一个农民的后代。家庭的重负,使他没有念完初中就辍学了。一九七0年,他入伍来到油库,站岗、卸车皮、搬油桶,他样样干在前。不久,油库为了改变油料装卸中人推肩扛的落后面貌,成立了技术革新小组。“初中”水平的小郭被吸收为其中的一员,并要负责研制“晶体管电子流量计”。打开图纸一看,他傻眼了,只见上面花花绿绿,自己一窍不通。拿起一只小小的晶体管,感觉比家乡的锄头还重几十倍。面对困难,小郭也发过愁,可是他很要强,坚信路是人类走出来的,只要拼命学习,难关定能突破。他跑到街上,一下买回了《电工基础知识》《晶体管放大电路》《可控硅》等十几本书。然而,他毕竟连初中都未读完,要掌握这些高深的知识,谈何容易!对此,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地去克服自学路上的一个个 拦路虎。

专业不懂,基础又差,怎么办?小郭采用了学专业补基础的办法,以学电子专业为主,遇到一些基本概念不懂,就翻基础课本。这样边学边补,互相促进,天长日久,他不但补上了全部的初、高中课程,还逐渐入了电子技术的门。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他采用从小改小革起步,边学边干的路子,结合实践革新了“洞库自动报警”和“自动断电”等装置。

自学中,另一个尖锐的矛盾是:许多难度较大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他就四处拜师求教。一次,清华大学的几位老师带学生来油库实习,这真是难得的好机会。求知若渴的小郭向老师问了一大堆疑难问题,并把搞流量计失败的经过讲给老师听。老师们建议他放弃原来的设计,研制先进的集成电路电子流量计。新的知识打开了小郭的视野。可是,他不懂数控原理。“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小郭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动了老师和领导,他们同意小郭到清华大学旁听。

进大学的课堂,过去做梦也想不到啊!小郭十分珍惜这个好机会。他加倍苦学,无论是听课,还是设计,比谁都认真。一次,他画集成电路铜板,细小的毛笔在他手中抖动不停,弄得黑漆到处都是,但他还是苦苦地画。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搞成了第一代样机,在油库安装使用后,领导和同志们喜出望外。过去,发一次油需要四个战士,两个人拖着沉重的胶皮管子爬上油罐车发油,两个人分别看机械表、转动人工开关。不光劳动强度大,而且发油量也不易控制。现在,只要一个人坐在控制室里,轻轻按动电键,就可以在电子流量计的准确控制下同时为四台车发油。比人工发油提高工效六倍多。油库实现了轻油发放自动化,小郭也被提升为技术员。

成功给他增添了勇气和信心,他进一步明白:立足本职,是自学成才的捷径。从此,他更自觉地把自学同本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工作需要什么知识,他就看什么书。他常把工作中的难题作为革新课题,再围绕革新课题去学习各类知识。战士们收发粘油十分劳累,灌一桶二百公升粘油,要反复从磅秤上搬上挪下,直到灌够数量。能不能搞个自控装置,代替沿用了几十年的过磅称重的老办法呢?为此,他又埋头在书堆里,看了上百本书,画了十几张设计图,计算了上千个数据,为了改装某个部件,仅有关电磁理论的书就读了十几本,终于研制成功“粘油灌桶自控装置”。

几年来,郭桂明在自学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与王宗池等同志合作,搞成了二十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四项获北京部队科技成果奖,六项已在不同范围内推广使用。他深有感触地说:“起点低不可怕,基础薄不足怨,只有针对难点多用功,不怕麻烦反复学,从数量上积累多了,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笨伙夫”变成“巧媳妇”

某部二连,曾有个在上级机关挂了号的落后食堂。几年一贯制的大锅饭菜,做得既单调又乏味,吃得战士们直皱眉、直上火。有的战士编了个顺口溜说:“炊事班,不简单,一锅做出三样饭:下面黑,上面黄,中间埋着‘穿甲弹’,做的馒头酸又酸,硬得象颗‘乌龟弹’”。

“去你们的!咱还不愿侍候人呢。咸菜伴窝头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你们爱吃不吃!”

“俺村来了四个小伙儿,一个干无线,一个开油机,一个驾摩托,就俺当了伙头军,真是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炊事班乱套了。炊事员们纷纷找指导员,找司务长,要求“改行”。

连里经过认真分析,认为看不起炊事工作,觉得干这一行学不到知识,这是炊事班的主要矛盾。决定用知识去开拓他们的视野。于是,一连几天晚上,连干部轮流找他们谈心:“别小看了炊事工作,做饭也大有学问哩!”

“做饭有啥子学头?”

“你们想,连队和家庭过日子一样,也要有‘巧媳妇’……”司务长结合自己当炊事员的经历,谈起了各种菜肴的烧、蒸、煮、炒、炸,熘、氽、熬、炖、煎……,讲起了烹调的色、香、味、形……战士们听得入了迷:“俺镇上饭店的厨师,也未必会这一招哩!”“早知做饭有学问,何不学它个一招鲜?”战士们学技术的劲头上来了。

但是,怎么学呢?连队不是烹饪学校呀!听说附近的毛纺厂食堂,虽有上千号人吃饭,可伙食办得棒极了。对!走出去学,到地方上拜师学艺。

于是,连队派小汤、小于到北京毛纺厂食堂学习。可食堂的师傅那么多,跟谁学呢?他们问吃饭的工人:“这儿的师傅谁有高招?”……心里有底了,便施行“盯人”战术。“高招师傅”上班了,他们便过去打杂、当下手,跑、听、看、问、记,一天不住点。这个师傅下班了,他们又转移目标,盯上了另一个。师傅三班倒,他们连班学。短短两个月,满载而归。

出不去的战士怎么办?结合实践自学。班里制定了学习制度:1. 每周集中两个半天学习业务,看业务书籍,请司务长上课,重点解决难题;每月开两三次业务分析会,针对问题找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提高。2. 结合实践,定期考核评比。连队的支持,班里的督促,工作的压力,日后的出路,使炊事班的战士坐不住了,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学、学、学!请看:

——听说炒甜的东西不能放葱,否则味不正。于是,做副食的战士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查资料、翻书,—呵,找到了!为什么不能放葱的道理,《食品科技》上讲得清清楚楚,有科学依据!

——馒头又做黄了。锁眉、挠头、吸冷气—咋回事儿?大家利用业务分析会找原因。哈!原来是温度、时间、面肥三要素没掌握好。

——上级发的炊事员教材,已满足不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又盯上《大众菜谱》《广东菜谱》《山东名菜谱》《日用健康营养食谱》《食品科技》等刊物,甚至小报上介绍的小炒及凉菜制作方法,也剪贴了保存起来。

—星期天晚上,电视里的“为您服务”节目成了他们的“必修课”。有一次刚介绍完“蛇黄瓜”的制作,食堂操作间的灯“叭”地亮了,一位同志穿上工作服,操起刀、勺练了起来。

——一九八三年初,在一列飞驰的快车上,两位旅客正在津津有味地大谈“西湖鱼”的制作。不想,谈话内容全被旁边的一位战士“笔录”了下来。从此,二连的菜谱上,又多了一道江南风味菜。

自学给炊事班带来了大变化,知识使“笨伙夫”变成了“巧媳妇”。“八一”建军节,连队大会餐。炊事班使出浑身解数:鸡、鸭、鱼、肉、蛋,红、黄、蓝、白、黑,咸、淡、香、脆、甜……多丰盛的“筵席”啊!战士们高兴地说:“二连风味真不赖,盖过咱的家乡菜,有滋有味吃不够,炊事班里出人才。”去年底,二连的食堂被评为“先进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