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美亦步亦趋 会否成顺驰第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美亦步亦趋 会否成顺驰第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顺驰国美,有如此之多的类同点,恐怕并非偶然。它们的结局会不会相同,国美会不会成为顺驰第二,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孙宏斌最初为人所知,是与“教父级企业家”柳传志的矛盾,后来被柳传志送到监狱,关了5年,罪名是挪用公款,数额是13万元。但是孙宏斌出狱后再次起家,也是因为柳传志。柳传志借给他50万元,孙宏斌遂在天津办起了顺驰,数年后因为成绩卓著,被称之为地产界黑马。

这匹黑马跑得实在太快,以致于孙宏斌误将其当成了火车,甚至航天飞机。2003年某一天,孙氏发出豪言,曰:“未来5年,中国将出现年销售额5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未来3至5年内,顺驰将做到全国第一,如果快的话,就是3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3年即过。如果当年孙宏斌预言未错,那么,2006年就应该是顺驰在中国房地产企业独占鳌头的第一年,不幸的是,3年未到,顺驰已拱手它属。

2006年9月5日,顺驰消息,孙宏斌将顺驰中国55%股权转让给香港路劲基建公司,孙继续保留顺驰40%股份,另5%由顺驰管理层分享。与此同时,顺驰在全国市场开始了一场大撤退。神话结束,黑马跌倒。那么,顺驰究竟败在何处?毫无疑问,顺驰跑得过快,已远远超出其能力,是顺驰跌倒的首要原因。公开资料显示,至2005年,顺驰在全国16个城市拥有了42个项目,土地储备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仅土地购置费即超过100亿元,而顺驰自有资金不过10亿元,相差10倍。

导致顺驰跌倒的直接原因是资金链断裂。顺驰推行“现金流――土地―现金流”的融资模式,即以现金购土地,以土地抵押银行换现金,再用现金购土地,其间“剂”是商品房预售和部分拖欠土地款。这种模式有资金利用率高的优势,运作得当,不难使企业获“跳跃式”发展,但是一旦中间某个环节失误,即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因此亦有风险性大的劣势。据透露,顺驰“跌倒”时欠银行贷款和未交付清楚的土地款总数达46亿元。

当然引起顺驰败局的,还有许多内部因素,比如管理粗放、企业缺乏全盘战略、资源配置错误、人才匮乏等。其中在人才问题上,有业内人士表示,按一个项目至少配置一名项目经理和两名副经理计算,顺驰同时开展42个项目就需要126名项目高管人员,加上两个总部(北京、天津)的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总计至少需要170名合格的高等级人才。对于缺乏人才储备的顺驰来说,短期内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根本原因,是顺驰扩张过快,远远超出了企业资源的供给。

顺驰和孙宏斌至少暂时已经成为了昨天的故事,但是有不少企业和企业的管理者仍在热衷地演绎着顺驰的故事,国美和国美的黄光裕就是其中的一位。

国美和黄光裕亦同当年的顺驰和孙宏斌一样,热衷于快速扩张。继2005年国美大声宣布全年将在全国开出300家店,使国美开店的总数达到500家后,仅2006年上半年,国美又新开了84家传统门店和1家大卖场。国美董事长黄光裕目前又高调对外宣布,2007年,成功收购上海永乐后的新国美将完成全国网络渠道的布局,计划今后几年内使国美开店总数达到800-1000家。话音未落,其从美国请回来的CEO陈晓就称,2007年国美旗下铺面的总数就将超过1000家。此外,有消息称,国美正在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积极选点布店,未来还计划进军欧美市场,将国美商店开到欧洲和美国。

如今,顺着北京三环路走一圈,有心者就会发现,隔不了数百米就会有一家国美商店出现在眼前,令人不禁疑惑,市场经得住国美开这么多店吗?事实是,店铺数量的增长并没有给国美带来效益和利润的同步增长,反而使国美各店平均效益不断下降。有关人士指出,在店铺数高速增加的同时,国美属下各店单位面积销售额却从上市之初的37570元/平米,下降到2005年的25900元/平米,到2006年中期则进一步下降到20400元/平米,毛利润率则从2004年的13.3%下降到2006年中期的13.0%。

与顺驰一样,高速扩张使国美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有熟悉国美的人士替国美算了一笔帐:在一级城市,国美每家门店的投入成本大概为3000-4000万元,二、三级城市的投入成本可能更低一些。根据国美某高层的说法“三四个月可以收回投资”,即便如此,按国美现在计划的扩张速度,今后一两年国美仅新开店的投资就至少需要90-120亿元,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同顺驰一样,面对高速扩张,国美自有资金显得严重不足。有人士算过一笔帐,按照目前行业平均利润率2-3%计算,国美目前年利润额约为5-6亿元,显然不够支撑其扩张。所以国美打的主意是,利用庞大的零售店数量所产生的庞大现金流支持国美的高速扩张,这一点亦和顺驰当年依靠商品房预售回收现金流,支持扩张的做法一样。另外,作为上市公司,国美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这是与当年的顺驰相比较有优势的一点。过去,国美还有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即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大量占压供应商的资金,这种做法被郎咸平称作国美的“类金融”模式。不过,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五部委联合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从2006年11月15日正式施行,国美的这一招宣告不灵。这对国美的打击很大。

与顺驰孙宏斌相同的是,管理亦成为黄光裕的最大弱项,并有可能成为国美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另一个问题是人才,国美同顺驰一样存在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黄光裕在国美是一言堂,这一点亦与孙宏斌相同,不同的是,黄光裕还表现出很强的集权和不能容人的倾向。当年黄光裕排斥作为国美总经理的何炬和身为国美副总裁、同时身“兼”黄光裕妹夫的张志铭,就曾在业界引起诸多议论。尤其是当何炬被迫去职,跳槽到易好家后,黄竟然穷追不舍,“追杀”到易好家,非要并购易好家,以便把“叛将”重新纳入自己控制之下,更是令人瞠目。

另外,谈到黄光裕,不能不谈到黄最大的竞争对手、苏宁老板张近东。相对于黄光裕,张在为人上要平和得多,而且在经营上也要稳健得多。有人评论张近东和黄光裕之差别,一曰:张得人,黄不得人;二曰:张有容人之量,对手下比较信任,愿意给人机会,为苏宁培养起孙为民,金明、陈金凤、赵蓓、丁遥等一大批人才,有人说张手下人才荟萃,充足的人才储备,为苏宁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则未免显得有点孤家寡人;三曰:张愿意与众人分享,苏宁上市后,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张近东虽持有公司48%股份,但是一大批跟随张打天下的元老和骨干,亦一飞冲天成为了千万富翁,张不仅慷慨地将不少股权赠与高管,就是派驻各地分公司的老总实际也都拥有该公司的股份。而国美上市后,黄光裕个人掌控着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约97.2%的股份,同时,黄将个人全资持有的国美电器65%股权全部转让给中国鹏润,公司管理层几乎被完全排除在外。俗话说,当生意小时比的是做生意的技巧,当生意做大以后比的就是做人了,而“分享”是评价老板做人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仅从这一点看,黄似乎就要逊张一筹。

都是生意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生意场上叱咤风云的企业,有时候比较一下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顺驰与国美,有如此之多的类同点,恐怕并非偶然。它们的结局会不会相同,国美会不会成为顺驰第二,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