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寓德育教育于信息技术课堂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寓德育教育于信息技术课堂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发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不道德的行为在互联网上传播,这就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健词德育;信息技术;课堂;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中,加强德育教育

在一线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都深有体会,上机操作课管理难度大。一方面,学生秩序、纪律难管,由于上课时,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他们完全可以在电脑上自导自演;另一方面,电脑设备难管。一个计算机室装有40~50台电脑,学生操作使用不当,就会经常出问题,有时一节课要维修好几台电脑,这样就耽误了上课的时间。所以,上机操作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

在上机操作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习惯。在开学上第一堂课时,就应该给每位学生安排固定的座位,并约法三章,要求课前对号入座,不允许相互更换座位,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许大声喧哗,不准在电脑室吃零食,保持室内整洁卫生;上机时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及时完成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做好笔记;学习结束后要按常规整理好电脑设备、书本及凳子,并按正常的操作顺序关闭计算机后离开,若损坏和故意损坏电脑设备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在挖掘教材内容上,渗透德育教育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此外,我们还应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在备课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教育。

一、培养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意识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而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这一项情感目标,我们应该深刻挖掘这些爱国主义信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爱国主义的题材。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学习使用PowerPoint制作《科技前沿》幻灯片时,就是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飞船为主题。航天飞船的成功是我国航天史上的辉煌,同学们都有所了解,从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筛选资料到制作幻灯片,他们充满了激情,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他们不仅学会了技能,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特别是网络上的安全隐患日益严重,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防范习惯。

在学习利用Word制作电脑小报时,教师可以讲一些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档。

此外,在学习电子邮件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在接收电子邮件时,陌生的电子邮件不要随便打开,若要打开,一定要先杀毒,再下载附件。并及时告诉他们,有一些陌生的附件中包含有计算机病毒,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同时,教师要告诫大家网络的负面影响,增强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如,注意保护自己的邮箱密码、相关的账号、手机号码等,不要在网络上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和相关情况,不要盲目参与网络发起的活动,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等。

三、加强学生的法律法制意识教育

据调查,在全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与网络有关的已经占到80%左右,其中被害人也以青少年居多。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首次界定了计算机犯罪。作为计算机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更是刻不容缓。在教学过程中,应常穿插一些《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内容,使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知道做哪些事是违法的,做哪些事是不道德的。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自身保护、自我防范意识。

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分不清真善好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特别是网络上的游戏和聊天等虚拟世界使他们沉溺在虚拟人生中,弱化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能力、识别能力。如何来引导他们,是信息技术课堂上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学习信息的与交流课程中,要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聊天室、论坛、博客等进行交流、探讨信息,怎样分辨是非,去伪存真,对于网络中一些网友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要敢于制止,这样网络才会变成学习交流的好平台。

例如,在结束一些章节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的,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校内活动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如开展“网络游戏的利弊”、“网络犯罪”、“网络文化侵蚀”调查,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并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在中学信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使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完成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全国青少年网 络文明公约[Z].2001(11)

[2] 胡成广.网络德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 曾长秋,万雪飞.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教育装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