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断句误区及有效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断句误区及有效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关键词】 答题误区 答题规范

由于许多观念的干扰,我们的答题经常走进误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期几篇文章,从新进入高考考点的文言断句误区、常考常新的古诗鉴赏的答题规范、小说人物形象解读的限制、散文阅读的开放尺度和语言运用答题的隐含条件等角度,呈现了我们平时答题误区的多个种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希望同学们仔细阅读,认真体会。

(本期栏目特约编辑:青山区教研室钱金涛老师)

文言文断句题在考试中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用斜线(/)给没有标点的文言文段断句,二是选择用斜线(/)给文言断句中的正确一项。我们在做此题型时,稍有疏忽,就会出现错误。

头绪不清 传记类文段中常常写几个人、几件事,如果不能做到对号入座,就会头绪不清,走入句意混乱的误区。看下面的断句: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这样断,其意思就变成了:丞相弘谒见皇上时有时不戴帽子,而汲黯却躲在后帐了。正确的理解是:丞相弘谒见时,皇上有时不戴帽子,而皇上未戴帽子的时候看见了汲黯,皇上就躲在后帐了。

由于人物关系不明,事件没理顺,头绪未理清,难免犯张冠李戴的毛病。因此正确的答案是: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点断失衡 断句时不按照古文诵读的规律行事,强行点断,节奏失衡,导致失误。看下面的文段: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

这样,完全凭感觉判断,不考虑基本的诵读规律,自然读来拗口,不知所云。要正确断此文段,就要依据对称句式的语脉,以及一些句尾语气词(“也”)和对话标志词“曰”来定夺,切莫点断古文的“声”“气”,导致诵读的节奏紊乱。正确断句为: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虚词不明 虚词是断句的依据之一,如果对虚词的用法不甚了解,错断的情况就时有发生。看下面的文段: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此段文言中,“但”“且”“岂”“逮(通‘殆’)”这些虚词,是断句的标志词。“之”则不是,因为“文帝之远贤”“贾生之不用”中的“之”是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其主要作用是连接主语和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正确断法是: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语法不通 如果不懂古文语法,浏览马虎,不按规范,匆匆断来,就容易使完整句子支离破碎。看下面的文段: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宥过”是宽恕别人的过失的意思。“宥过无大刑”好像可以断,但“故无小”一说没有着落。可见“刑故”之间不能断,这应该和“宥过”一样是动宾短语,可以理解为“惩处故意犯法的行为”,因此应在“刑”前断开。“以佚道使”什么?显然后面要接宾语“人”,那么“虽劳不怨”一句就应该是承前省主语“人”。“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也存在与前面分析相似的毛病。正确答案为: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句式不晓 对文言文句式的组合关系没有掌握,更没有理解,最容易断错。看下面的文段: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柳河东集》)

文中“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的组合关系,生硬地把“绝湘水中”独立断开,就误解了文意。“不应(回应)”“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

断句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本意,可是我们在做题时却往往不懂语句的意思。这时,我们首先得通读材料,找出关键词语,能大略知道句子所表现的主题,然后再依据断句的一般方法去断。这些断句的有效对策主要有:

找谓语 完整的一句话,一般都有主谓宾。但文言句子又常有省略,只有谓语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要善于抓谓语,根据谓语前后的词语关系,就能推知相应的语法成分,就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如:“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一句的断句,就一定要找谓语。“修”“随”“尽”“完”“期”“存”“发”“中”这些动词或形容词谓语是断句的关键所在。“随”所带的宾语是“之”,“尽”与“完”是由“而”连接的并列谓语,“期”带宾语“中(击中目标)”,“存”带宾语“鹄”,“发”“中(击中)”是表承接关系的谓语,据此很容易断句为: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看标志 虚词是语气转换的标志:句首语气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的前面要断句;句末语气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这些词的后面要断句;关联词“遂、苟、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然则、是以、所以”等,这些词的前面要断句。对话提示语是引述话语的标志:“曰、云、谓、言”等表“说”的词语,提示后面的对话语,在其后要停顿断开。

查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往往有一定的固定特征,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为……所……”式,疑问句用“奈……何”式,感叹句用“直……耳”,等等。类似的固定结构,有的中间要断开,有的不能断开,要根据表意的需要判断。

辨修辞 文言的修辞相当丰富,但只有部分修辞能帮助我们断句。如顶针的上下衔接词间、排比的几个分句间、对偶和对比的前后分句间、反复的词语间等要断句。

察总分 文言语段的构成也有一定特征,其中最常见的是总分语段,在总说之前一定要断开。

依据以上对策,我们试对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一段文字作详细解说。

御孙曰(对话标志词)/俭德之共也(句尾标志词)/(修辞对仗)侈恶之大也(句尾标志词)/共同也(句尾标志词)/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句尾标志词)/夫俭则寡欲(句首标志词-发语词)/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修辞-对比)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对话标志词)/俭德之共也(句尾标志词)/(章法结构-分说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