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就近入学”有了时间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就近入学”有了时间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有了名单和时间表!2014年2月17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19个大城市尽快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从2015年起,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五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宁波、青岛、厦门、大连),十个省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杭州、南京、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共19个城市的小学100%、初中90%划片入学。这是继教育部在2014年初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再次就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作出规定,并且重在解决择校矛盾比较突出地区的择校问题,也给其他地区推进该项工作积累经验。《通知》明确规定,今年各重点大城市要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面采取切实举措,标本兼治,破解择校难题。

喊了多年的“就近入学”原则,就要在全国19个大城市实施了。更可以期待的是,在这些大城市实施之后,“就近入学”必将有更大的普及力度,甚至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运用。由于涉及亿万家庭,尤其是资源相对优质、集中的城市家庭,因此,该政策实施的现实问题和前景引发了强烈关注。

学区房的盛宴?

知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学生入学选择良校本是天经地义之举,孟母还三迁呢。只是良校之选择划片而施行,无意间帮了学区房,我估计学区房的房主如果没有适龄入学的孩子,可以小房换大房,大房换豪宅了,算是为中国特定时期的教育作贡献了,一石二鸟。

新华网张晓晶:在济南,名校学区房的价格已接近房屋均价的2倍。尤其是在有的城市严格划定学区、出台择校生不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等配套政策以后,择校便开始由拼关系、拼条子转向拼财力、拼房子。如今,就近入学政策出台了新方案,会不会让各地的学区房掀起新一轮涨价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划片就近原则通俗来讲就是将一大池子水分割成若干区块,这样起的波澜小,方便管理。但是,如何消除区域差距、达到教育均衡仍是难题,因此学区房还会是热点。

山东教师王传涛:“就近入学”是形式上的公平追求,而公众最大的公平诉求在于教育资源配置和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一个必须要承认的现实是,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好学校”与“差学校”,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历史文化、学校传统甚至包括同学资源,都会有所区别。那么,“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会顺理成章地发生。

如何确保公正公平

知名时评人黄春景:强调划片入学,极有可能让有钱人从“花钱择校”改为“花钱买房”,因此在操作上必须考虑到学区房给“划片就近入学”带来的影响。 另外,“划片就近入学”虽然对推动公平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毋庸置疑,但实际操作落实起来仍有漏洞可钻。只要教育资源不均衡,“划片就近入学”就避免不了有人打球。因此,就近入学不仅划片的标准需要明确,还需要做到公开透明。

齐鲁网朱永杰:有两点意见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必须毫无保留地公开就近入学信息。招生过程必须邀请家长和利益相关者参与。二是加大教育均衡发展力度,以此考量主管教育官员的政绩,教育发展出彩不出彩,就是要看其均衡不均衡。这两点,均需要以追责来保证其成效。

华声在线罗立志:城市为什么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与学校的“重点”“示范”“实验”、“样板”等有紧密联系。如果说取消这样的评比和设置,每一所学校彼此之间没有区别,还用得上择校吗?

新民网熊老师:为何允许10%的择校?只要允许10%的存在,还是相当于择校的存在,可能加剧家长和学生的择校焦虑。

又一次纸上谈兵?

新浪网广东省网友gy863:都撒校并点了,还能就近入学吗?

网易吉林手机市网友:在教育资源如此不平衡的中国搞这样的提案,有什么用呢!对升学现状有改善吗,拭目以待!

凤凰网西安市网友正道之光:那就是个通知,不能当真,没有配套的政策和制度,通知就是废纸。

新快报吴龙贵:均衡教育资源,破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排名意识,确切地说就是在资源分配上进行“削峰填谷”,尽快缩小校际差距,公众才不会耗费巨大的成本去择校。否则,就近免试入学只是一句空话。

光明网郭文婧:我国目前的问题是,尽管各级政府有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均衡化发展的意识,也采取了教师、校长交流等制度措施,但最核心的问题是,我国还没有均衡化发展的严格标准,这就导致不仅已经存在的发展差距没有解决,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甚至被拉得更大。而在推行划片就近入学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均衡化发展的逻辑上,又出现了颠倒性错误。不先解决均衡化发展的问题,怎能消除对划片就近入学的质疑?

该需要怎样的时间表

北京市海淀区家长刘铭心:孩子一上小学我们就在为他小升初作准备,如果一下说取消推优、取消特长,我们这些年对孩子的培养就等于白费了。

北京市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北京市将积极推动“小升初”改革,三年内取消全市“小升初”推优和特长生招生已经纳入政策考虑。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上个星期我们跟广州市教育界领导专门研究过,希望广州每一所学校在这件事情上拿出更好的措施来,用几年的时间把它落实。

《中国青年报》胡乐乐:要真正解决就近入学,就要着眼于治本,在减少重点校教育投入的同时,加大普通校和薄弱校的投入。与此同时,让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公办教师全员流动起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辖区内的学校与教师的实际情况,比如性别、教龄、教学/管理能力,统筹安排定期流动。这样坚持做几年,重点校和普通校的差距就会缩小。重点校被消除了,择校也就不再有必要。

根本之道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此次的方案对治理择校,促进教育公平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就近入学只能治标而仍难以治本,难以解决某些人利用转移户籍地、购租学区房等变相择校。从长远看,关键要治本,即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举措,真正缩小校际差距。

知名教育时评学者熊丙奇:关键要遏制“权力择校”。在现实中,大多数特权阶层的子女通过“条子生”“共建生”等方式,在派位之前就已获得学位。因此,国家公职人员子女入学情况需要公示;更重要的是推进教育管理改革,明确权力不得干涉学校的具体办学。

凤凰网友倚剑封侯:根治“择校热”终究要从义务教育均衡化入手,而这需要教育民主管理制度,不再由政府主导教育拨款,而是变为代表公众意见的民意机构负责教育预算,监督政府按预算拨款。核心都在推进教育放权。

《广州日报》禾刀:强化就近入学原则很有必要,但各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同样重要。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落实,近年来为了缩小学校间的资源分布差距,有关部门出台了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校长和教师交流等政策,而且事实证明,在那些率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市,已经证明通过这些措施标本兼治,是可以奏效的,不妨在完善中加强落实。

公平的悖论

东方网李小娜:教育也不能搞一刀切式的均衡,要给学有余力的特长生、优等生们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各国的资优生教育方法,像芬兰设有艺术、运动、科学、语言、国际文凭等中小学阶段的资优生专门学校,美国建立起基于标准的资优生培养体系,以色列以专业化的师资保障资优生教育的成效。说到底一句话,尊重现实存在的资优特长生并以专门途径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但不要以此作为升学衡量标准,绑架所有孩子陪练、煎熬,比如奥数。

海外网专栏作者邓海建:拿“就近入学”来说,看似公平,实质还是存在问题:一者,有钱人具有选择好学区居住的优势。货币选择的能力,与接收教育的资格,事实上很容易形成新的断裂与落差。二者,小升初缩减招收特长生的比例,制度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好的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如今为了公平起见,进行政策回调,一视同仁地“就近入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又难免受到损伤。

凤凰评论马九器:每个城市的教育资源状况差异极大,教育部在推进就近入学的时候,能否给地方教育部门留点主动改革的余地,让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地的教育路径?例如,民办教育一出生就是面向市场的,那能否在民办教育领域赋予更多的自,将招生的范围适当放大一些?同时,能否给诸如西安最近两年施行的民办学校小升初测评模式之类的新措施一定的空间,使其有机会探索更多元的招生模式?

换言之,就近入学应当是教育的基本盘,但不妨将民办教育领域中的诸多探索措施,视为教育改革试点的一个窗口,如此,既兼顾了教育的基本公平,又为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及教育改革,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河北博才网临海在线:要实现公平性与多元需求两者的统一,还需要做好一系列配套工程,这些工程包括彻底改革应试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让单一的万人挤独木桥、非名校不上等需求,逐渐稀释为行行出状元、路路通罗马;包括政府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之一,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给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补钙、壮骨;包括在建立多元化教育服务上继续改革,让公办和民办义务教育两翼齐飞、多点开花,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供给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