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融资难深层原因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融资难深层原因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农村融资难问题目前在我国仍广泛存在。鉴于已有理论及措施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存在局限,从农村抵押贷款缺失入手分析其深层原因,并探索新的解决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另辟蹊径。

关键词:农村;融资;抵押贷款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27-02

农村融资问题一直深受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各地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农业企业及农户贷款,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不断开发新的符合农村各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努力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仅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困难,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我国,农村融资难问题仍广泛存在。

一、农村融资难的表现

1.存在融资难问题的资金需求方主要为农业中小企业、种植或养殖专业户及农户。由于这些主体所经营的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风险和较低的信用,正规金融机构通常将其拒之门外,其资金需求不能通过正规金融得到满足,严重挫伤其生产经营积极性。

2.突出表现为农村资金需求主体贷款难,获取抵押贷款难上加难。一方面,他们几乎不能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直接或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所提供的政策性优惠贷款数额小,难以满足其需求。且在其能获取的有限贷款品种中,抵押贷款品种几乎为空白。

3.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主体面向农村的贷款供给不足,且主要为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品种缺失。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贷款供给方目前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发行及非正规金融供给者。而这些供给主体能给予农村资金需求者的贷款供给量极为有限,且多为依靠政府担保、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持的支农贷款或高息的非正规贷款,资金使用效率低、风险大,不能符合农村资金需求者的需求。

4.农村“存易贷难”导致部分农村资金外流。农村不但不能从城市得到资金,而且本土资金也未能有效用于农村发展,而是大量流向城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村在支持城市发展。最明显的是邮政储蓄银行带来的 “虹吸”现象。而实际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信社由于自身的趋利性,也有此倾向。近年来,虽然邮政储蓄银行也开始发放贷款,但贷款规模仍十分小,不足以改变这一趋势。

综上,农村融资难实质表现为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贷款供给不足,而其中极为突出的是抵押贷款品种的缺失。

二、农村融资难深层原因探析

对于农村融资难问题,可以从抵押贷款缺失入手来加以分析。

第一,我国农村无论是地域范围还是人口都占很大比重,农业又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国家历来很重视,农民显然是一个庞大的高潜力客户群体,然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中还是排斥农村市场,宁愿舍弃广大的农村市场而挤进市场容量已近饱和且竞争激烈的城市市场,其中的原因发人深思。考虑到金融机构的趋利本性,理论上对这种金融排斥唯一的解释是现阶段狭小的城市市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利润远远高于广阔的农村市场,这是一种不平衡状态,因此随着金融机构的继续进入,竞争的日益激烈,城市市场的获利空间会逐渐缩小,城乡利润差缩小直至为零,此时达到均衡状态。那么,未来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是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一系列条件的满足为前提。目前,我们看到的农村融资难与这种趋势并不冲突,因为金融机构是短视的利润追求者,进入城市是它们在目前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因此,短期内农村地区存在的贷款中的金融排斥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而农村融资难是其产物之一。

第二,城乡市场利润差如此之大,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密切相关。就基础设施来讲,城市优于农村,这就为优质企业(对金融机构来讲,是优质客户)的进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农村处于劣势;就人群收入来讲,城市一般人群拥有的稳定工资收入正好是金融机构看重的可以用来衡量信用状况的标准,而农村人口拥有的农业生产性收入少、难以衡量且不稳定,金融机构一般不以其衡量农村居民的信用状况;就城乡居民所拥有的财产种类来讲,城市居民拥有的房产、车产等产权恰好是金融机构比较欢迎的可靠抵押物,可以作为信用的代表,而农村居民手中的土地及土地上的房屋,却因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而受种种限制,不能用来抵押,也就不能作为信用的代表。仅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农村虽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但被金融机构认可的优质客户极少,而其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及农村企业手中竟无一种有效的信用证明或保证,其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和信用环境也就无从谈起,金融机构对其产生排斥也符合常理。这实际上形成一种条件排斥,①条件排斥进而引发农村资金需求者的自我排斥。②以这二者为代表的金融排斥造成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特别是抵押贷款供给主体的隐性缺失。

第三,农村无信用保证,并不是真正没有一种可以作为信用保证的财产,而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及制度上的不公平而导致了农村群体拥有的财产不符合金融机构的接受条件,实质是一种假性的“无信用保证”状态,因此,可以说由此产生的金融排斥是一种假性的金融排斥。具体来讲,农村居民拥有的最值钱的财产就是土地、农林作物,更近一步说实质是附着在其上的产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它们作为一种产权,若能被金融机构与城市居民拥有的房产、车产等同等对待,抵押贷款中的金融排斥便不复存在。但事实却是,它们没有被金融机构普遍接受,目前虽有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的尝试,但效果不佳。若农村资金需求者所拥有的这些可作信用证明的产权不被金融机构歧视,金融排斥以及由此产生的融资难问题都会消失。

第四,金融机构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作为信用保证,一个关键性原因在于其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金融机构若接受其作为信用保证,必定要为其投入大笔管理成本,且风险大,所以,金融机构宁愿放弃这部分农村客户,也不愿接受这些信用证明。而与之相对的城市居民的房产、车产则流动性强,变现能力强,风险小,为金融机构所青睐。

第五,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没有形成相应的健全、高效的流转市场。同样与城市居民的房产、车产作比较,房产、车产都有较完善的流通市场,不但有大量的供给和需求主体,而且还存在部分中介,亦有相关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及相关登记机构等服务性机构,监管也相对到位,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保障。而土地承包权等的流转虽有一定的法律支撑,但亦有很多限制,如对流转期限、土地用途等的规定;其流转市场上虽有大量供给者和需求者,但二者难以有效对接;相关估价机构及登记机构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而市场发展初期的定价功能很弱,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土地承包权等流通受阻;相关登记机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土地承包权等流通不正规,易出现纠纷,风险大;有关法律法规目前对于土地承包权等的流通尚持中立态度,使得其发展缺乏有力保障,难度加大。

综上所述,农村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农村可作为信用证明的产权相关流转市场发育落后,导致以条件排斥和自我排斥为代表的假性金融排斥的存在,进而使得金融机构客观上没有进入农村市场的外部驱动力,主观上也无开拓农村市场、服务农村市场的积极性。

三、解决思路

针对抵押贷款中存在的假性金融排斥引发的农村融资难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并着手解决:

首先,应考虑农村资金需求者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重视农村抵押贷款品种的开发。既然农村融资难原因之一是抵押贷款发放中存在假性的金融排斥,就应重点关注农村资金需求者拥有的信用证明如何被商业性金融机构接受,而不是避开抵押贷款而仅靠政府担保贴息这样的优惠贷款品种来弥补。政府过多动用资金投入低产出项目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因为政府完全可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市场监管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其次,要有全局观念,忌只重主体而轻市场,只重局部而轻整体。不能将市场上的供给主体割裂开来,企图依靠单一主体力量解决问题。单一主体只是市场的细胞,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只有多方配合,才能使个体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的收益也最大化。

再次,应多从资金需求方出发来考虑解决方法。既然农村融资难是农村的资金需求者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就理应从需求方的需求特点出发来思考这一问题,然而目前多数文献是直接从供给方的金融产品创新出发的,这样不免有些不切实际。

最后,不应忽视金融市场的功能结构。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应该是功能完备的市场,功能建立在结构基础上,某一部分结构的缺失必定会导致与之对应的功能缺失,进而阻碍市场运行。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对应的流转中介、估价机构、公证机构等服务性主体的缺失,是造成抵押贷款发放中金融机构排斥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深层原因之一,若能予以补建,农村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将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穆成飞.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视角,2010,(4).

[2] 陈时兴,蔡祖森.关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观点综述[J].求知,2010,(5).

[3] 冰.健康的金融体系:解决农村融资问题的根本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4).

[4] 蒋润祥,谢欣.金融排斥与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消除[J].银行家,2010,(6).

[5] 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排斥: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